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能不能逃脱?

玻璃霸王

空空导弹的导引头也分很多个种类,从早期的无线电指令制导,再到红外制导,再到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制导,激光制导,再到被动雷达制导。其中还有多种制导方式组成的复合制导。其中,无线电指令制导的空空导弹,就相当遥控车,由驾驶员遥控提供制导。

越战时期的F4战斗机就是没有机炮而仅能与越军的米格战斗机打个平手。美军经过了多次测试后认为F4无需装备机炮,因为在测试时aim7“麻雀”和aim9“响尾蛇”的准确率都很高。但是测试和实战的差距是相当大的,美军就是把机上的所有导弹全部发射,在环境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击毁1-2架敌机。美军飞行员如此形容:“就是扔石头也比这些破导弹打得准!”

当时的红外制导技术尚不成熟,只要越军的飞机掉头向太阳飞一段距离再迅速脱离,甩掉导弹那是分分钟的事情。而aim7“麻雀”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必须在发射后飞机向导弹提供雷达制导,这在空战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如今的导弹导引头设计,多了一个指标:不可逃逸区。顾名思义就是无法逃脱的区域。指在这个区域内发射导弹,在规定的目标最大机动过载下,不论目标作何种逃逸机动,导弹都能将它击毁。以pl12空空导弹为例,不可逃逸区的半径已经达到了25千米。如今是主动雷达制导的时代,现代战机想要完全凭机动摆脱导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靠诱饵和箔条外加大过载机动动作,同时身处不可逃逸区之外,才有可能摆脱导弹的攻击。


浩汉防务论坛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这里的导弹可能是防空导弹,也可能是空对空导弹。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可以依靠以下几个因素脱离锁定。

一是飞机的速度。导弹追击飞机,导弹要完成加速追赶的过程,导弹速度越快,飞机越难逃掉,被击中的概率就大。飞机速度越足够快,飞机会加速逃离,不会乖乖的等着挨揍。

二是飞机的高度,有时候天高任鸟飞,高度也给了飞机得天独厚的保护,在高空,特别是超高空,空气稀薄,导弹的控制效率变低,机动效率也很差,同样,高度也消耗了导弹的有效射程,导弹基本有最大射高和最大射程,两者不能兼顾。超低空飞行,地面杂波影响比较大,能使低空飞行的导弹攻击错误的目标。低飞依靠地球曲率,地面杂波来隐蔽自己也是很有效的。低空飞行是每个飞行员的必修课的,对于战斗轰炸机,轰炸机部队更是如此。

三是飞机自带的干扰功能。飞机还有红外诱饵,电子设备干扰,释放假目标也是很有可能的。另外,飞机也有电子战吊舱,也是可以哄骗导弹的,当然导弹也有防欺骗功能,导弹的导引头能区分战斗机引擎和红外诱饵等不同波段的信号,防止被骗,还有导弹的近炸引信等。

四是靠飞行员的操作技巧。飞机在速度、高度还有欺骗等手段都用上了还没摆脱导弹追击的的时候,就靠飞行员使用各种操作,用高机动性来躲避导弹的追击,飞机依靠高速运行中的机动来摆脱导弹的攻击,如果飞机大过载机动,就有可能使得雷达脱锁。

因此被导弹锁定了的飞机还是有可能逃脱的。


阿尔法军事

首先明确一点,锁定即摧毁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战斗机发射导弹比作开枪,那么锁定就相当于瞄准。

难道你瞄准目标,敌人就死了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对于战斗机而言,最大可锁定距离要远远大过实际攻击距离。

往往人们总是说一个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多少,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就没有一个定值。一般那些空空导弹标榜的最大射程都是各种外部,内部条件都确定时的射程。

但是实际作战中,往往导弹具有命中率的射程是比纸面最大射程小很多的。

通常来说,一款空空导弹如果最大射程有100km,那么对于战斗机目标的有效射程则只有25km左右。超过25km,那么命中率非常非常低。

比如美国的AIM-54不死鸟,纸面射程160km,但是对于以6-7G持续机动的敌方战斗机,其射程不到40km。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发射的AIM-7M麻雀整场战争中命中率高达75%。但是美军飞行员则是这样评价的:

即使在敌我态势完全压倒性的优势下,每一架伊拉克飞机起飞后就被攻击的情况下,麻雀仍然只有75%的命中率。如果敌人是像前苏联那样拥有一整个体系的大国,我们的空空导弹根本不可能实现厂家宣称的90%命中率。在演习中,我们的中距空空导弹往往只能保证5%-15%的命中率,视距内格斗仍然非常常见。

锁定即摧毁,仅仅是某些厂家夸大事实的宣传而已。在红旗军演中,F-35所有被击落的案例都是视距内空战。而F-22则从未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F-22的机动性能要比F-35好不少。另一方面是因为F-22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

在红旗军演中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场面:视距内空战格斗中F-16,F-16,F-18咬住了F-22,此时F-22直接俯冲加力飞行,进入超音速巡航段,屁股后面的四代机发射的导弹飞行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勉强追上F-22,此时导弹的速度已经不高,被F-22轻易用大角度机动躲开。

这也就是为什么重型五代机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这么重要的原因:空空导弹的速度越快,威胁越大。所以被导弹锁定的飞机是完全可能逃脱的,特别是对于J-20,F-22这种超音速飞行性能优秀的战斗机而言。


白虎堂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所谓的被导弹“锁定”是什么情况。这里的“锁定”是专指主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火控雷达锁定了目标机,也就是说,目标机要面对的是怎么让对方的制寻雷达不能继续引导导弹实施攻击的问题。这既和导弹本身的类型有关,也和目标机的类型有关。因为目标机可能有电子战能力,也可能没有电子战能力,如果属于前者,那么目标机可以通过施放电子干扰,压制对方导弹的制导雷达,从而实现解锁。这种情况因为太技术化,所以通常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大家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一架普通的没有电子战能力的飞机被制导雷达锁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目标机只能是通过两种方式寻求解锁。

第一种方式,如果在近距离内有高山这类地形可以利用,那么可以冒险降低高度,利用山体阻挡对方雷达的射线——制导雷达为了提高精度多用短波,跨越障碍的能力弱,最终实现解锁。

如果没有第一种方式那么好的运气——无地形可以利用,那就只能是通过做各种大过载机动(也就是大动作),力争实现“解锁”。但是,在做各种大过载机动动作时,飞行员本身也会承受飞行状态变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甚至产生红视、黑视等现象,引发各种驾驶方面的险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由于导弹上的导引头不发射雷达波只接收雷达波,所以要靠载机上的制导雷达锁定目标机,因此目标机还有机会和攻击机拼一下机动能力,如果能够甩掉攻击机,则尚有一线生机。如果对方使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那么导弹完全不用载机帮忙,凭借自己的导引头即可完成锁定引导。由于导弹抗过载能力大于飞机,即导弹要比飞机更灵活,因此靠操纵飞机做大过载动作甩掉导弹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至于降低到什么程度,由于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无法一一解释。记得曾经有未知来源的数据显示,一架三代机在没有电子战支援的情况下,

遭到两枚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先后攻击仍能生存的概率约为4%。

ヾ( ̄▽ ̄)~以上~拿好不谢~


语宙

锁定定义

所谓锁定指的是飞机的运动轨迹,方位,速度,红外特征,雷达反射特征等参数被对方完全了解,对方战机将一些重要的参数输入给导弹,导弹随时可以发射出去奔向目标。

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还是有逃脱的的几率的。


首先,导弹有个不可逃逸区,比如一个导弹的最大射程是80公里,那它的发动机可能只会工作60公里左右,剩下20公里全部是在靠惯性飞行,如果被锁定的飞机刚好在79公里处,那只需要机动和加速就可以摆脱了,导弹锁定了也没用;那实际上这个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只有大约40公里,因为在40公里时,导弹有充足的燃料,可以追着被锁定飞机飞。在这个距离内,只要飞机的干扰措施无效,那就是必死无疑,不要考虑机动问题,因为战机最大过载只能有9g左右,而导弹可以轻轻松松达到30g以上。


其次,就是干扰措施,比较好防范的是主动或者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因为这种导弹,被锁定飞机的雷达告警器会一早提醒飞行员做躲避动作;早期红外线制导导弹也比较好对付,向着太阳飞只能对付第一代的红外制导导弹,到第二代的都已经不行了,只能靠干扰弹了;但是最新的响尾蛇AIM-9X就不好办了,它采用的是阵列红外线成像

,换句说飞机在导弹导引头上的成像不是一个点,而是具体的一架飞机,如果红外干扰弹无法欺骗我们的肉眼,那它也无法欺骗AIM-9X的成像导引头。


所以,飞机被锁定,还是有可能摆脱的,要看导弹类型以及被锁定的距离以及被锁定飞机采取的措施;但是如果是像AIM-9X这种导弹,在它的不可逃逸区被锁定,那飞机就插翅难逃了。


军武威龙

视情况而定,如果是战斗机对战斗机,那么目前而言雷达的探测距离是远远大于导弹射程的,哪怕是对于五代机而言都是如此。

当然了很多人肯定会说现在中距弹的射程都有100km了,这显然就是外行了。

实际上,空空导弹的射程从来没有一个定值,一般厂家标称的最大射程都是攻击方与被攻击方处于高空,迎头飞行,不做任何机动,且飞行速度较高,导弹发射时双方的距离。

实际的使用中,目前AIM-120C7,R-77,PL-12这个级别的中距空空导弹的迎头攻击有效攻击距离不会超过30km,超过30km发射的导弹基本是作为压制弹使用,而尾追射程更小。毕竟雷达弹的基本原理就是雷达高频扫描目标并发射,此时被攻击方是会得知自己被攻击的(具体请了解雷达告警器原理),也就必然会做出规避机动。而相比之下,目前较为先进的四代机对四代机的锁定距离都接近100km,所以很多情况下还是可以逃脱的。举个例子,美军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的使用手册中,明确说明了一点:虽然AIM-54的标称最大射程高达160km,但是对于以6-7G过载持续机动,速度超过700km/h的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在28-54km之间(最小28即低对低,最大54即高对高,因为高空空气更稀薄,导弹的速度损失更小)

说完超视距空战再来说说近距离格斗。大离轴角格斗弹在近距离的杀伤效率还是很高的,但是也远远没有强到能够在5km内锁定即摧毁。一般而言,一个态势,实力对等的进近格斗会持续2-4分钟,在格斗的初始阶段是导弹杀伤率最高的时候(特别是双环战)。而从总体来看,格斗弹相比于中距弹的命中率是高不少的,因为中距弹在实战中很多时候被作为压制弹使用。(相当于火力压制,逼迫对方消耗能量来规避导弹,逼迫对方进入不利位置)

但是总的来说,锁定即摧毁仅仅是开发商的宣传用于罢了。


贞观防务

被锁定之后会不会被导弹击毁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导弹的杀伤界、被锁定飞机的的机动摆脱和导弹的引导头性能以及自身机动性等。

下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对主动雷达和半主动雷达引导头的空空导弹来说,锁定是指载机的火控雷达已经锁住了敌机,雷达波束不是扫描而是眼冒贼光地对准这架敌机持续发射,这个时候被锁定的飞机如果有针对这一频段的雷达告警机的话是可以很快捕获对方持续发射的雷达波束的,一般会在座舱里发出持续的蜂鸣报警声。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现在一般在发射前也用机载雷达锁定目标,因为中程弹的射程现在太远了,单靠雷达引导头里的小直径天线是基本捕捉不到上百公里距离上的目标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有一些型号全程使用被动红外方式引导,但是有不少型号在末段会发射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这样也给了被锁住的飞机以发现和告警的机会。

上图是阵风战斗机尾部的激光告警接收机、雷达告警接收机的特写。

其次,导弹要击毁飞机必须得让敌机处在自己战斗部可以有效杀伤的范围内,现在的空对空导弹和地对空导弹的战斗部一般采用两种战斗部,一个是连续杆战斗部,如果其装药是TNT的话,连续杆战斗部炸开成型的速度约为6700~6900米/秒,也就在大约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极速展开成一个直径大约15-35米的圆环,给目标飞机来个枭首或者腰斩。

另外一类战斗部是破片型战斗部,爆炸时向一个10°~15°的圆锥里喷射大小弹片,这个爆炸的范围有限,所以对引信的要求挺高。

如果引信动作的条件不满足或者引信动作不可靠,即使战斗部起爆了也可能无法有效的杀伤目标,什么情况下引信可能不满足启动条件呢,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目标飞机和导弹的相对速度比较低的时候,如导弹末段速度1.8马赫,而目标飞机速度1.65马赫,这种情况下,运用多普勒原理的近炸引信可能会将飞机的信号视作地面杂波而过滤掉,导致甚至无法起爆。

另外,在被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锁定时,目标飞机马上增大速度,就可以让尾追的对方飞机的导弹的最大动力射界大大缩小,如果你的速度足够高,高到了来袭导弹的最大动力射界已经小于最小射界的情况,那么你就绝对安全了,因为这种条件下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几秒钟的导弹根本咬不住你。比如米格25,可以在被对方雷达锁定后立即大开油门,把速度提升到接近2马赫的程度,这时候上世纪80年代的几乎所有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都无法从尾部追上并击落它。


现代舰船杂志社

简单来说,锁定是飞机的指火控系统瞄准了目标,或是导弹的雷达或红外导引头捕捉到了目标。但即便捕捉并追踪目标,目标依旧可以利用干扰措施、或最后利用机动来摆脱导弹的追踪。有人说导弹飞行速度和G值数倍于飞机,所以飞机进入导弹攻击的不可逃逸区就必死无疑。这是错误的。以美军进入90年代以来的实战为例,中距弹的命中率只有30%多,这都是目标机进入不可逃逸区后才发射的。我以美欧自90年代以来,进行的实际空战为例(在更远的年代以前,就不拿来举例了,毕竟那时候的导弹在技术上有诸多限制,命中率可以说是惨不忍睹)————90年代初的美军打伊拉克,在战场单项透明的情况下,美军在距离只有30公里左右,使用AIM—120C向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发起攻击,米格25的飞行员在接收到警告接收器的告警后,只是简单的转向并开加力,就成功的规避并安全返航。然后是南联盟战争——米格29起飞后就被联军射了十几枚AIM—120C,虽然米格只顾着规避而没能发起反击,并最终被击落。但在被击落之前依旧成功的摆脱了十几枚AIM—120C的攻击。然后索马里的空战中,俄国飞行员驾驶的su27和乌克兰人驾驶的米格29互相都发射了中距空空导弹,但都成功摆脱了,因米格29载油量较少,不得不先退出空战,结果被俄国人驾驶的苏27在直线向米格29屁股补枪——发射红外格斗弹给击落了。最后是刚刚发生没几天的事————美军的F18E击落叙利亚的苏22(注意,这两种飞机已经有代差了,而且是最起码差了一代半),美国人先射了一枚最新的AIM—9X(9X有多牛逼你可以自己查),结果被苏22成功摆脱了!要知道苏22不但比F18E最起码落后了1.5代,而且SU22不是空优战机,其机动性较差(否则也不会让巴基的F104----《号称寡妇制造者—由于F104及其难飞,失事率极高,以至于美国空军拒绝继续装备该型飞机,很快就全部退役了,F104后来的型号都用于出口。》单机一次干掉4架,加上后来又击落一架,成就了巴基的第一个王牌飞行员),苏22的首要任务是对地攻击!!!当然,后来还是被补射的AIM—120C击落了。


子曾经曰过13

被导弹锁定的飞机,也是有逃脱的几率的。锁定即催毁,这是错误的概念。应改为:锁定不一定等于摧毁。下面就举两个现实中的例子,看看被导弹锁定的飞机能否有机会逃脱。

根据美国《大众机械》网站2017年6月26日的报道:6月18日,美军一架F18“超级大黄蜂战机”与叙军苏22攻击机相遇。美战机对叙利亚苏22发动攻击,在1.5公里处发射了一枚AIM-9X“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叙利亚的苏-22飞行员只是发射了红外干扰弹,AIM-9X竟然脱靶了。美军飞行员只得又补射了一枚主动雷达制导的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才击中了苏-22。


发射AIM-9X导弹

AIM9X,是美国研制“响尾蛇”导弹系列中的第4代最新型号,号称拥有最尖端的搜寻和控制系统,命中率极高。采用的是新一代红外线导引头(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具有更高的目标辨识能力,能清楚分辨人工热源还是自然热源。并且在攻击过程中,导弹还具有抗红外干扰能力。


这次空战是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空战,美军最先进的红外近距空空导弹在攻击一架几十年前的老旧战机中“失手”——对方释放了红外干扰弹。这也说明了:一方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是摆脱来袭导弹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状态——设计指标、性能、参数,这些东西会随着战场的环境、目标的性能而变。

释放红外干扰弹,是对付红外制导导弹的有效手段

海湾战争中,美军公布的数据显示:AIM7M“麻雀”导弹,在整场战争中的命中率高达75%。这个数据确实是相当高了,不过还是有25%的导弹脱靶了,25%的目标战机可以说是逃脱了——尽管最终结果还是被其它的导弹、战机给击落。别忘了那是在美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战场形势一边倒,联军压着打的绝对优势。

F/A-18发射AIM-7

如果对方可以进行有效的干扰,只怕连50%的命中率都达不到。

2001年,一架俄罗斯客机, 被乌克兰一枚脱靶的防空导弹给击落,66名乘客连同12名机组人员,共78人全部遇难。

事后查明:这架客机在经过黑海上空的时候,乌克兰的防空部队正在开展军事演习,当时向80公里之外的目标一共发射了11枚S-200拦截导弹,其中9枚准确命中靶机,另有2枚导弹偏离了预定弹道——脱靶。在自毁程序启动前,其中一枚导弹就盯上了这架客机,将其击落。

导弹脱靶

对于导弹来说,实际射程远达不到其最大射程(理论上的射程,或者说是“纸上的射程”),实际射程受战场环境、目标状态等影响。 另外,随着导弹射程的增加,目标战机摆脱导弹锁定的机率也在增加——导弹将达到其最大射程前是很容易被摆脱的。导弹对战机威胁最大的是在导弹的有效射程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导弹的命中率低得可怜。


儒道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