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全文共968字,阅读需2分钟

文/社群学徒组成员:于敏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个很好的答案是: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社群运营更是如此,为了让社群成为社群,而不是死群。社群,更需要仪式感。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为了避免陷入这种怪圈,我们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打造仪式感。

一、固定的仪式风格

固定就是明确开始、结束的时间;仪式风格就是明确的形式。比如:

秋叶ppt,学院购买课程,获得入群资格后,会获得个人编号,有公告和禁言,有庄重感。核心小伙伴入群,爆照甩节操秀下限,有欢快轻松感。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十点读书:十点读书会的训练营每次开营都会有开营仪式和结业仪式,给社群参与人员强烈的仪式感,去认真严肃地对待100天的训练。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会形成自有社群文化,也会提高参与度。

二、固定的活动

一个人会加入很多的社群,固定的活动,可以让群员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逐渐培养出习惯。比如:每天早上8点推送早报、每周三20:00-22:00开展读书分享、每周六下午16:00-18:00进行话题讨论。用固定的具体场景让群员形成依赖。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就像《小王子》中狐狸说的:“(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

三、设置参与感

如果是组织线下活动,可以让大家穿着统一的服装、佩戴统一的手环或胸贴。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参与是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我让你去做什么事。

千万不要小看仪式感,多少社群就输在了没有仪式感。罗永浩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仪式感是群居性动物的心理需求”。社群原本是聚集了一群有同好的人,他们往往更渴望通过某种仪式来获得对社群的归属和价值。而仪式感恰好在社群运营中能产生价值观的认同,能形成社群的文化,让社群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你在社群运营中还遇到过什么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喜欢的朋友请收藏、评论加转发~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多少社群,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