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描繪成“智鬥”和珅的英雄人物,其實這才是他的本來面目

說起劉羅鍋,劉墉,我們都很熟悉。在很多清宮劇和戲劇作品當中,他都被描繪成與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的英雄,備受大家喜歡與愛戴。其實,歷史上的劉墉與影視劇中的形象差距很大,文藝作品當中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杜撰與虛構,今天我們為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劉墉。

他被描繪成“智鬥”和珅的英雄人物,其實這才是他的本來面目

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家裡世代為官,其父更是官至宰相。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此後,劉墉被外放,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七年才調回京城。此時的劉墉早已年過六十,而朝廷的大紅人和珅才三十多歲,可謂意氣風發,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劉墉在為官期間,劉墉正直幹練與雷厲風行,對官場惡習進行了整頓,為百姓做了實事,為官能力有目共睹,好評如潮。

他被描繪成“智鬥”和珅的英雄人物,其實這才是他的本來面目

可是,在回京不久後的一件事,劉墉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為官處事風格,從此變得圓滑世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裝死”。這件事就是劉墉剛回京不久,山東巡撫國泰發生了舞弊案。劉墉與和珅奉命前往核查辦理,劉墉雷厲風行,又為官清廉,他不管和珅的“點撥”,三下五除二就據實查清了國泰案發的來龍去脈,並使他最終伏法。回京後,劉墉向乾隆如實稟報,卻不曾想吃了一記閉門羹。後來,劉墉才知道,皇帝對他的查案沒有多大興趣,只是關心對國泰的處置,原來國泰是和珅的大紅人。雖然劉墉宦海沉浮數十年,經驗豐富,但是他也不得不忌憚和珅的鋒芒與實力。最終,劉墉親自帶著字,上和府“登門道歉”,倆人的關係才得到改善。善於察言觀色的和大人自然明白劉墉的意思,從此便不在為難劉墉。

他被描繪成“智鬥”和珅的英雄人物,其實這才是他的本來面目

經此一事後,劉墉對官場心如死灰,再也不是大家眼中的“能吏”,為官懶散,年老糊塗成為了他的標籤,劉墉就這樣違心的獲取自保。他將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書法與收藏之上,並幸運的學有所成,成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正義可能會遲到,但是從不會缺席。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正月十三,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最後賜和珅在自己家用三尺白綾自殺。誰能想到,對和珅案查辦的大臣竟是劉墉。劉墉也一改此前的糊塗,向嘉慶帝建言應避免案件擴大化,妥善做好善後事宜。

劉墉才氣逼人,活到八十多歲還沒退休,一生為求自保,虛與委蛇,最終辦了和珅。這才是史上真正的劉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