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不上班的90後,都在幹些啥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前陣子與一個80後聊天,說起00後們的審美和喜好,我忍不住多吐槽了幾句。對方說“你現在吐槽他們的樣子,讓我想起了我們曾經看待90後的樣子”。

當時就覺得“人生果然代代上演的都是同一劇情啊”,其中自然少不了“前浪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這一幕。

如果說前幾年,“90後”這個詞還代表著“年輕”、“標新立異”、“新興人類”,在社交網絡中賺足曝光量的話,在社交媒體和職場中已經開始有“00後”嶄露頭角的今天,“90後”彷彿是一個已經被時代拋棄的群體。

——時代的聚光燈不再對準他們,就連自媒體標題黨都不再以他們為“噱頭”賺取點擊量了。

畢竟最老的一批90後算上虛歲也即將奔三了。92年的小哥哥都會在綜藝節目裡被00後嫌棄“太老了”。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92年出生的秦奮在《偶像練習生》中被調侃為“老年人”

00年的小姐姐也開始在電視上被眾多90後“阿姨”、“叔叔”們pick……

恍惚間,第一批90後已不再年輕。當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都是比自己年齡小還努力能幹的小朋友時,我總是會想,那些即將退出“青春舞臺”的第一批90後同齡人們都去哪兒了?

既然最近在做“不上班”的選題,我就去找那些“不上班的90後”們聊了聊,看看他們現在的生活與工作是怎樣一種狀態,脫離企業組織獨立做事的他們,混得還好嗎?

以下是3位不上班90後的自述。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v叫獸,23歲,呼和浩特,前Java工程師 現硬筆書法創業者

“說實話,我真的沒那麼喜歡上班”

正式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我的工作是Java軟件工程師。

高中畢業後我才開始接觸網絡,當時覺得計算機黑客技術很酷,高考後便報了軟件工程專業,當時的想法要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拼一把,畢竟感興趣,願意去學。

上大學以後才知道課程的複雜,前後端,從HTML+CSS到JavaScript再到J2EE... ...有些東西真的不是一個人純靠興趣就可以做好的。

2016年4月我去北京做交換生,繼續學習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後在北京的一個互聯網公司入職。開始上班後才意識到在公司上班和想象中差別很大:每天做著重複性的工作,到處都是Ctrl+C、Ctrl+V,無窮盡也。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直到現在,我的自媒體“叫獸說書法”已經做得稍微有些模樣,已經積累了粉絲20W+,專注於硬筆書法領域。

2017年我下定決心辭職,回家租房子專門練字。

原因有二,第一,上班工資不如我的自媒體收入高;第二,我覺得上班真的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意義,更不要說對自己的提高。

辭職做書法自媒體,自己感覺還算良好,當然也並不容易,其中的苦悶只有自己最清楚。更多的還是家裡人的閒言碎語,說我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我只是想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業而已,不論大小。

人有時候就這樣,既不願意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還不讓其他人這麼做。

話說回來,那些每天按時到公司打卡上下班的人,真的喜歡上班嗎?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張熠如,24歲,歐洲/北美,專欄作者/文學譯者/教育行業從業者

“邊旅行邊工作 我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

我是熠如,專欄作者,文學譯者,教育行業從業者。

高中時去美國留學,大學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文學專業。這些年來,一直在創作小說、散文、隨筆,也拿了一些文學獎項。

合著了《英國細節》,這些年的作品,刊載在《三聯生活週刊》《外灘畫報》《週末畫報》《上海壹周》《文學報》《臺港文學》《新華文摘》等刊物上。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熠如刊登在雜誌上的文章

除了寫作,也做文學翻譯。一直在翻譯《紐約客》、《巴黎評論》的當代小說,見於《小說界》等。目前還在從事英語、閱讀、寫作、文化方面的教學。因為時間自由,所以旅行了很多,去了五大洲百餘城市,這兩年主要的時間待在歐洲和北美。

畢業後我很快過上了不上班的生活。其實最開始我沒有考慮過不上班,所以畢業前一直在為找工作而做準備——大量的中英文閱讀和寫作、口譯筆譯能力的提升,和堅持了數年的教學授課。

現在看來,也就是這些準備讓我最終過上了不上班的生活。我當時的經濟來源比較多,主要有寫稿、筆譯、口譯、文案策劃,也做一些網課教學,手頭的各類遠程類工作也發展得不錯,就做出了不上班的決定。

做出決定的第一個月就去了米蘭,投奔從事戲劇行業的朋友,然後又在西西里島待了很久。

當初不上班的初衷是想把精力放在對自我的提升和探索上,去更多地方、過自由的人生。

比較幸運的是,我的家人、朋友從來沒有干涉過我,他們很支持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我也感謝他們,尤其是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

對於自由職業者來說,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

我是付出型人格,總是想要把最好的都給他人。不上班之後也得到了很多來自朋友的愛和幫助,也經常會和朋友完成一些合作。職業發展算是順利,經濟上也沒有太大負擔,目前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都還不錯。

但也會有焦慮時刻。一方面是因為自由職業的工作量其實不少,一個一個deadline記在日曆上,看著很有壓力。另一方面,個人的發展非常倚靠本身的能力,所以自我提升的壓力也會比較大。

但好在相比在公司上班,自由職業的時間靈活自由,隨時可以安排旅行,也能有更多精力反思自己、進一步提升——這些都是好處。壞處在於,不會有真正的休息日,即使旅行也不會停下手頭的事,經常因為時差半夜起來處理工作。

像我一進入工作狀態就很難停下,運動、娛樂之類的計劃都會不斷往後推。現在就是給自己立了目標,一個月去一個地方見朋友,為了在朋友們面前好看一點也就會迫使自己好好飲食運動。

但是以後的話,如果誘惑足夠大,我可能會考慮去上班。

第一批不上班的90后,都在干些啥
紫祺,28歲,北京,文案策劃/新媒體運營

“我不是一個好員工,卻是一個開心的自由創業者”

我是第一批90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二本女青年,不合格的上班族,畢業後每份工作都沒做滿一年就跳槽了。

2014年大學畢業後,我從事過公關公司的雙微運營、小型婚戀創業公司的社群/用戶運營,移動辦公領域創業公司的新媒體運營等工作。

我在職場,一直都是特別特別一般的人,本事說不上突出,只能算及格。

工作的幾年,我在職場上一直不太開心,其中有我的原因,也有行業和公司的原因。所以我很早就想自己單幹了,不用因為公司意志服務我看不上的客戶,而且跟朋友也談過單幹的事。

上班的時候,我這種文藝女青年常常覺得沒音樂,就寫不出文章來。而且每天擠地鐵的時候我都在想,要是一直到老我還這樣擠地鐵上下班,真的受不了。

真正讓我產生變化的,是我的一位領導。他說我氣場不錯,可以試試對外溝通合作類的工作。的確,我不那麼喜歡靜下心來花時間去做調整文檔格式類的工作,儘管這些在我以前的工作裡都是基本功,但我不喜歡花精力去做。

2018年3月18日我開始正式不上班,當時考慮了幾點:

  1. 我28歲了,還一無所有,危機感很重。

  2. 工作幾年後我意識到做個好員工,並不是正確打開自己的方式。

  3. 我想用自己認可的方式,相對隨心地賺錢服務客戶過日子。給自己攢屬於自己的人脈和客戶,而不是為公司。

雖然沒以前的收入高,但自由。我可以不擠地鐵,學習怎麼跟自己的客戶溝通,怎麼管理我在帶的兼職員工,效率和收益都由自己決定。

最近感覺自己當初做老師的潛質都出來了,我是師範類專業,當初因為我這個學歷的教師在老家收入太低和我不安分的性格等原因選擇了北漂,但心裡一直希望能用自己所學幫助更多的人。現在正在實現的路上,我挺開心的。

說到不上班以後的好處,那就太多了。首先時間自由,行為相對自由。你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間去哪兒,見誰,說點兒啥。不用因為以前的一份工作那麼被動。錢沒多少,事卻很多,各種掣肘,公司一個調整架構讓你走人沒商量。

然後是生活質量提高了,有空給自己做早餐吃,也體驗了很多一直想體驗的事。我現在不用擠地鐵,可以晚起,錯過地鐵早晚高峰期,偶爾走在地鐵大軍的人流裡,我不擔心打卡晚了,會慢下來觀察一下別人。

現在也有空讀書了,消化我愛看的文章。有時候在咖啡館都能搖出幾首好聽的歌,偶爾也能和來咖啡館的人交個朋友。

我很享受這來之不易的自由。

很多人會問,做自由職業會不會很焦慮啊?說實話,我不焦慮。不就是沒人按月發工資了嗎?我想要的不是月薪,而是時薪!

我現在給我的小夥伴們發工資都是立刻的。幹完一個立刻給他們轉賬發工資,絕不拖欠。因為我成本也不高,沒有工位,不用給別人交五險一金。我只需要多攢客戶,快速迭代就好。我很喜歡這種工作模式,以後也不會把自己的事業變成重投資的事。

還有大家總覺得不上班不穩定,那是窮人思維。一個打工的,才是最不穩定的好麼?不用拿穩定麻痺自己,AI和大數據來的時候,老闆們都不知道躲哪裡哭,怎麼管你?能給你穩定的,永遠是自己,哪個公司也不養老。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上班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無能:你必須在有個時間節點去打卡才能獲取收入,你的成長速度要受限於平臺本身。

雖然我將來可能還會去上班,但心態上不會是打工者,而是以參股的方式。

我還記得在婚戀公司工作的時候,那些從小家裡條件不錯的人,自帶隱形清高,覺得你一個二本的農村來的女孩子,跟他們說句話都是浪費時間。

我理解他們的觀念,但我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天蠍座的人愛憎分明,我覺得實力打臉就是最好的辦法。我投胎起點沒你好,那又如何?人生是個很長的、多維度的較量。

越長大越明白空頭支票沒意思,握在手裡的只是短暫擁有。不要那麼看中存量,要看增量和增長空間。

能有幸以自己的方式運作自己的人生,是我的榮幸。

我今年的目標就是把我欠下的事幹完,切換一種靈活的生活方式:去旅行,去讀書,去體驗。不管我在哪兒,都不耽誤幹活兒。有手機有網絡有電就行。錯峰出行,錯峰旅行。

現代女性三大任務:賺錢,變美,撩漢。我已經在路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