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汪清源於滿語(女真語)本音“旺欽”,即“堡壘”之意,後音轉為汪清。

汪清縣歷史悠久,但治域多變,建治較晚。縣治最初在哈順站。據考證:哈順站為清代的卡倫和驛站,原址在今春和屯。(原大仙屯)

汪清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居住、勞動、生息。本縣復興參場一帶,就有這一時期人類活動的遺蹟。戰國至秦漢時期,汪清是北沃沮人活動的範圍。縣內的百草溝、天橋嶺、羅子溝鎮及蛤蟆塘、西崴子等鄉,都有他們生存、活動的遺址。東漢以後,高句麗於公元前28年滅北沃沮,置“柵城”(今琿春八連城)統其地。汪清直到唐初,為高句麗屬地。唐代,汪清屬渤海國的轄境,遼金時期,汪清先後為其屬地。公元926年,渤海國滅亡,汪清歸東丹國轄屬。遼廢東丹國,汪清歸遼東京道管轄。(遼東京,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公元1125年,金滅遼,汪清歸曷懶路(海蘭路)管轄(依《金史.太宗記》)。金末,建都開元,改國號為東夏,置開元、南京路,汪清歸南京路管轄。公元1279年,元統一全中國後,在東北設遼陽行省,下設土路,汪清隸屬開元路。明朝,延邊是建州女真的居地,隸屬於奴兒干都司,汪清為阿布達裡衛。清初,庫雅拉部鈕呼特氏居此,為世管佐領,駐地於今新興鄉大坎子,隸屬於寧古塔將軍。1881年設琿春副都統,汪清為其所轄,後來汪清分屬琿春、延吉所轄。

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1909年(清宣統元年)開始設置汪清縣,由吉林民政使吳勳顔任汪清設治委員。縣治原設哈順站,旋移治百草溝(今百草溝鎮)。次年,縣下設第一、二、三、四區,隸屬於吉林東南路兵備道臺公署。清末建縣初,汪清的疆域為西與西南以嘎呀河、摩天嶺,吉清嶺為界並與延吉府毗鄰;南至圖們江與朝鮮接壤;東以清風長嶺、七十二道頂子、東南岔嶺為界並與東寧廳、琿春廳相連。1914年汪清屬延吉道尹公署管轄,1929年2月,汪清又歸延吉交涉署管轄。

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汪清淪為日偽統治。同年,汪清改為縣公署,隸屬於偽吉林省特派延吉行政專員臨時辦事處(1933年8月,改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辦事處),1932年3月1日,日偽政權建立(偽滿洲國),次年,設間島省,汪清歸其所轄。1935年間,全縣設6個鄉。1938年11月,偽縣公署由百草溝遷至大肚川(即今汪清鎮)。

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1945年,汪清解放,並於同年9月30日成立汪清縣臨時縣政府,11月15日成立汪清縣政府。這時,全縣劃分9個區,區下設鄉(廂)。1947年下半年,將全縣9個區的第8區(即涼水)劃歸琿春。次年5月1日,全縣又劃為7個區,下設90個村,5個街,3個廂。1949年3月,全縣重新劃分行政區,共劃為6個區,下設78個村,6個街,234個屯(閭)。是年10月,汪清縣政府改為汪清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吉林省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1950年,興塘聯合區分為大興溝及蛤蟆塘2個區。1954年7月10日,撤銷區建制、全縣設2鎮(即汪清、石峴)和23個鄉。這以前,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於1952年9月30日成立(1955年將自治區改為自治州),汪清為其所轄。1958年全縣設立15個人民公社,1965年石峴人民公社下屬的石峴、下嘎、水南、龍城、石峴菜隊劃歸圖們市,其餘的河北、永冒、楓悟、興進組成新農人民公社(1969年7月,新農人民公社劃歸圖們市)。同年,大興溝分出雙河人民公社,汪清分設東振人民公社。1983年全縣下屬的人民公社均改為鄉,人民公社下屬的生產大隊均改為村。1984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將羅子溝、復興、百草溝、春陽四個鄉分別改為鎮,並將東振鄉與汪清鎮合併,統稱汪清鎮。由於管理不便等原因,汪清鎮、東振鄉,仍然分設,並已行文。在本地名治中,汪清鎮與東振鄉仍分寫。

延邊汪清的一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