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天象記錄

天象,泛指各種天文現象,如天體出沒、月球盈虧、日月交食、行星衝合、流星閃逝、彗星隱現、新星爆發、隕星墜落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觀念,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事”的相通,所以中國古代對天空中出現的各種天象非常重視。近代以前,中國人一直是世界上最勤勉、最精確的天文觀測者。歷朝歷代,皇家天文臺都有專職人員日夜不停地觀天測候,幾乎不漏掉任何突發天象,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天象記錄,這些天象記錄被視為全人類珍貴的科學遺產。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中,最有價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陽黑子、新星等的資料。史書中彗星、流星、新星等記錄的詳細程度和精確程度,可使現代人根據這些記錄精確地確定其位置、亮度和運動變化過程,很多記錄對現代天文學研究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日食記錄最突出的應用是研究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利用現代推算的某次日食同歷史上這次日食的實際觀測數據比較,可以得出可靠的地球自轉長期變化情況。歷史擁有的可靠日食記錄主要來自中國,中國有的日食記錄已成為經典,如《尚書》中記載的日食被稱作“書經日食”,《詩經》記載的日食被稱作“詩經日食”等。

中國歷史上有1000多次彗星記錄,最早的見於《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而且已經把彗星看作是天體了。相比之下,西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直到16世紀一直把彗星看作大氣中的燃燒現象。

《漢書·五行志》記載了公元前28年的太陽黑子:“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時間、位置、大小俱全,而西方直到伽利略利用望遠鏡才真正確認了黑子的存在。

自商代到17世紀末,中國史料上記載了90多顆新星、超新星事件,是世界上非常珍貴的天象記錄。20世紀50年代,中國天文學史家席澤宗整理發表的《古新星新表》,詳盡考查了這些記錄,為那時射電天文學的一系列重大發現提供了有力的歷史材料,為現代恆星演化理論做了非常重要的印證,在國際天文學界引起了轟動。這是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應用最精彩的篇章,被譽為20世紀中國人對世界天文學的最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