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

一、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以“永遠的童年”為專題,安排了三首古詩詞,兩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並在閱讀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詞句,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豐富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字詞

1、生字生詞

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2、多音字

草鋪pū 店鋪pù;亡wú賴 死亡wáng

剝bāo開 剝bō削;關係xì 系jì鈴鐺

一去不還huán 還hái有;

載zài滿 記載 zǎi;快樂lè 清平樂yuè

3、詞語填空

(乾冷)的空氣 (白色)的煙 (安靜)的態度 (寂寞)的旅程

(行路)的情趣 (輕鬆)的步伐 (悅耳)的鈴聲 (溼軟)的土地

(甜美)的營養 (綠色)的篷帳 (最大)的願望 (碧綠)的溪水

(悄悄)地爬上 (輕輕)地翻動 (緩緩)地撥動 (隨意)地飛

情不自禁地笑 不停地繁殖 翻來覆去地看 絞盡腦汁地思考 一本正經地講

三、課文解說

1、《古詩詞三首》

v 《牧童》唐 呂岩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的。表達了作者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文: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笛聲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v 《舟過安仁》宋 楊萬里

此詩寫了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讚賞有加,從中也看出詩人的童心未泯。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譯文:一葉小漁船上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詞看似平常,作者體味到的趣和童子行為的趣就在其中了。

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無忌。

v 《清平樂·村居》宋 辛棄疾(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有風趣的農村生活。全詞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風景圖,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其中“清平樂”是詞牌名。)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在長滿青草的溪邊有一座茅草屋。屋內有人操著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取樂,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髮夫婦。再看看茅屋外,大兒子在小溪東岸鋤豆田裡的雜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最讓人喜愛的是那頑皮淘氣的小兒子,正趴在溪邊剝著蓮蓬。

v 《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三首古詩詞,在內容上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都是寫古代兒童無憂無慮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繪了牧童晚歸休息圖,《舟過安仁》描繪的兩小兒船頭以傘使風的場景,而《清平樂·村居》則營造了一個五口之家的溫馨幸福的農家生活畫面。

2、《冬陽·童年·駱駝隊》

v 這篇課文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城南舊事》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它以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了20世紀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個世紀初北京人的生活。小說作者林海音,臺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不久後隨父母回國,在北京度過了難忘的童年。

v 本文是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以走遠的童年的依依流戀。

v 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寫”了童年這樣幾個畫面:看駱駝咀嚼、想象駱駝系鈴鐺、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問媽媽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四件事,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這些場景是按季節推移順序寫的。

3、《祖父的園子》

v 這篇課文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

v 課文描寫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園子裡自由自在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

v 為什麼“我”對祖父的園子念念不忘呢?

因為祖父的園子給了“我”自由,給了“我”快樂,這兒是“我”童年的樂園,“我”的童年因這個園子而幸福無比,所以“我”會念念不忘。

4、《童年的發現》

v 課文講敘了作者童年時代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經過,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表現了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

v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v 請你說說“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的意思,並舉例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發現,有時由於人們不瞭解,不習慣,被認為荒謬或違前人的結論等,而被鄙視甚至迫害,這是存在的現象。

【例子:哥白尼發現了日心說,結果怕遭到教會的處罰而不公佈真相,布魯諾堅持了日心說,結果被教會處死;哈唯發現血液循環,結果被燒死。】

5、《兒童詩兩首》

v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土地上,表達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對美的追求和嚮往。

v 《童年的水墨》攝取了一組兒童生活的鏡頭,表現了孩子們童年生活的快樂。

四、背誦部分

1、第5課古詩詞三首《牧童》《舟過安仁》《清平樂•村居》

2、《冬陽•童年•駱駝隊》中的段落。

3、《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臺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五、日積月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立志名言)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傳家寶》(立志名言)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滿江紅》(惜時詩句)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偶成》(惜時詩句)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好學詩句)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好學名言)

立志名言: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程顥)

惜時詩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關漢卿)

好學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周)

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組

一、教材分析:

第二單元主題是“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的春節》描繪的是節日風俗。“藏戲”被稱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各具特色的民居》側重寫了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和田的維吾人》介紹了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和饒有趣味的風俗。

二、字詞

1、生字

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2、詞語

臘月 初旬 展覽 蒜瓣 餃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風箏 預備 彩排 鞭炮 截然

寺廟 彩繪 雜拌兒 麥芽糖 逛廟會 走馬燈

劇種 面具 激流 發誓 曠野 佈施 鼻祖

柔順 壓抑 敦厚 誇張 描述 演繹 佈局

和睦 酷熱 激昂 抽象 韻味 吞噬 脫韁

婀娜 敦厚 橋樑 偏僻 奇葩 竹篾

搖曳 深邃 土饢坑

3、四字詞語

零七八碎 張燈結綵 萬象更新 鬨堂大笑

能歌善舞 別無所求 蜂擁而至 鋪天蓋地

肅然起敬 美不勝收 和睦相處

4、近義詞&反義詞

近義詞:

萬象更新—百廢俱興 嫻熟—熟練 照常—照舊

吞噬—吞沒 鼻祖—始祖 讚歎不已—讚不絕口

平安—安全 隆重—盛大 酷熱—炎熱 點綴—裝飾

排擠—排斥 驚恐—害怕 惡劣—殘酷 扼殺—抹殺

反義詞:

慌亂—鎮定 喧譁—冷清 機敏—笨拙

嫻熟—生疏 壓抑—放鬆 鮮明—暗淡

隨心所欲—顧慮重重 熱鬧—冷清

和睦相處—眾叛親離 隆重—草率

樂觀豁達—惆悵苦悶 單調—豐富

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三、課文分析

1、《北京的春節》

v 《北京的春節》作者是(老舍),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代表作是(《駱駝祥子》)作品還有(小說《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話劇《茶館》)等。他的作品有(北京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v 課文以(時間)為線,以(人的活動)為緯線,描寫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v 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v 課文多處運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方法,對(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進行詳寫,重點突出。還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曾學過的文章《我家的貓》《草原》。

v (1)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的。(2)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其他略寫。(3)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v 重點句理解。

(1)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答: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答: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3)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答: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裡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

(4)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答:“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裡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2、*《藏戲》寫作特色: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

v 藏戲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v 課文作者(馬晨明)

v 藏戲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結構成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較強的(民俗散文),以(準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主要採用了(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排比)手法說明事物。藏戲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沒有舞臺,一部戲演出三五天)

v 課文對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和作用)介紹得詳細

3、《各具特色的民居》側重寫了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寫作特色: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v 《各具特色的居民》是寫我國地方居民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居民和傣家竹樓),主要寫了民居的(位置和環境、作用、材料、結構、文化特徵)等方面的特點。

v 作者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的方法對兩種民居加以說明。

v 客家民居是按(八卦)佈局排列的,(圓形圍屋或土樓),象徵了(吉祥、幸福、和安寧)蘊含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的願望。

v 傣家竹樓的傳統習俗是(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文化傳統。

4、*《和田的維吾爾》介紹了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和饒有趣味的風俗

v 作者用(擬人)手法描繪惡劣的天氣(反襯出維吾爾漢子的豪氣與樂觀,表達出“我的驚奇。)

v 課文用兩個(反問)句式和(列舉)發說明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字裡行間透出對作者的敬佩和驚歎。

v 最後一個自然段與第一個自然段(前後相應)總結維吾爾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性、特徵(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v 課文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讚美維吾爾人在惡劣環境中依然(愛花、愛美)的天性。

5、《回顧 拓展二》

v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v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v 《元日》寫的是春節時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寫的是中秋節時的情景。我國的傳統佳節還有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乞巧節、重陽節等。

v 描寫我國傳統佳節的詩句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等。

v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小學語文下冊第二組複習(人教版5-6年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