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的四大家(一)

宋史中的四大家(一)

文/吴天晖

多天前,老S就说等过年的高峰期一过,他就准备出门一趟。他说这次出去,重点要看的是位于巩义的宋陵。他以前去过唐陵,还让诗人小力脱光衣服站在一匹带翅膀的石飞马上并拍照,之后一直津津乐道,说是他成功策划的行为。明陵和清陵离北京不远,更是不在话下。

说实话,在家呆久了,谁不想出门啊!我便说我看看宋史,再看看能不能向家里请假出去几天。

事与愿违,因家庭琐事走不了,而且宋史也没读几页。有人说元人不懂修史,也怪不得元人,汉人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也非易事,何况那些刚进入中国的蒙古人。再说了,元朝灭的国家太多了,大的有金,辽,西夏等,史都得修,估计是中国历史上工程量最大的一次修史行动,基本上是把前朝的国史搜罗出来,累在一块儿完事,所以宋史就变成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

我翻了翻宋代几个皇帝的本纪,基本上是按年按月简记时事,查阅史事还差不多,太没看头了。如是找找我感兴趣的人先看看吧,张老师最近写了一本关于李清照的书《花甲之年吃花甲》,我就看看宋史中怎么写李清照的。很遗憾,宋史中没有专写李清照的,只是在文苑传的李格非列传里提到了李清照,写李格非的也不过三四百字,最后有一段: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为了写书,张老师还翻阅了宋史之外的其他史料笔记,并至实地考查。有一次我和他谈起这事,我说,有人说元人不会修史,所以宋史成了最大的一部史书。张老师说,所以我帮着修宋史,现在已经修了五万多字了(他那本书大概五万多字)。

除了李清照外,因我喜欢书法,所以想看看宋史是怎样记宋四家的。

蔡襄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蔡襄与吕溱、王素、余靖、彭思永、张存共一卷。

蔡襄(字君谟),兴化(今福建莆田一带)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事上奏朝廷,若的上面不高兴,被赶出京城。馀靖、尹洙清和欧阳修三人都对此不满,可能这事还与高若讷有关,所以欧阳修专门写书责怪高若讷,结果三人都被责罚。蔡襄为此做了《四贤一不肖诗》,当时京城的人士都争相传抄,书商专门卖这首诗,也赚不少,不知有没有给蔡襄稿费。就连契丹的使者正好碰见这事,也买了一册,回家贴在幽州馆。

这样的好诗到底如何?在网上能找到,挺长的,要是字印大点,还真能成一本小册子。据说当时蔡襄二十五岁,凭此名声大振。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搞了有名的庆历新政,所以会更换大批官员,馀靖、欧阳修和王素被提拔为谏官,蔡襄又写诗道贺,与是那三人就一起抬举蔡襄,仁宗就让蔡襄也来管理谏院。蔡襄高兴言路打开,但是又怕说直话的人难免今后风向变了会被惩罚,如是就上疏。大意为任用谏官容易,但是听谏言比较难,听谏言可能不是最难的,能采用谏言才难呢。劝皇帝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只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当时有旱蝗之灾,天有日食、地有地震。蔡襄认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借此说仁宗不专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然后当然更多的是臣子的错。最后让仁宗思其实以应之。这些话一出,所有人都惊呆了,认为他敢说皇帝的不是。但现在看来,明明是说仁宗不专政嘛,这种明责暗夸的方式今日来得更明显啊。

蔡襄升到直史馆,兼修起居注,在任职其间,还是直言进谏,无所畏惧。开宝(宋太祖的年号)时建的浮图走水了,但是浮图下面埋有佛祖舍利,皇上命人进去取出,取舍利的宫人很多都被火灼伤手臂和烧掉头发。大家就商议是不是重建浮图。蔡襄就上谏说,福祉岂能靠侥幸得到,现在生民困苦,四周都有骄慢的外敌,陛下应该多故及人事,怎么还专信起佛来了?如果说舍利有神异烧伤众人,那为什么差点连自己都保不住,那有什么神灵,天降灾祸,不过儆戒我们而已,如果就此大兴土木,那才是违天意呢。

吕夷简商讨国事,宰相以下的官员都在他家商议政事,蔡襄就上奏要罢免他。吕夷简是大权臣,其实之前说的四贤一不肖也与之有关,就是范仲淹看不惯吕夷简专权,上奏要罢免他,但是被判为越职言事。中国史书一向以所谓春秋笔法为荣,记得不清不楚,看不出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是不是指同一件事。

元昊向朝延纳款,开始自称"兀卒",也可以音译为"吾祖"。蔡襄就说,吾祖还可以说是我翁,太轻慢了太侮辱人了,如果朝廷给他下诏书,难道称其为"吾祖",这像什么话?

枢密使夏竦被罢免,韩琦,范仲淹上位,蔡襄就说,陛下罢了夏竦,起用韩琦、范仲淹,为此士大夫在朝堂庆贺,老百姓在路上歌唱,有的喝大酒大声呼号来表示高兴。只是退了一个奸邪,进了一个贤能,就能让天下人这么高兴吗?应该是退了一个奸邪使他的同类也跟着退了,而进了一个贤能就让更多的贤能的人进来。这样奸邪都退下,贤能都进上,天下能不太平吗!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担忧。退一奸邪就像治病一样,陛下得到了这样的良医,以后常用,不光是朝廷清明了,老百姓也好了。如果有此良医,却不放手一用,等病重了,就算是和与扁鹊这样的名医来了也于事无补了。

保州(今保定)有兵作乱,后来他们找了十几个懦兵说成是领头作恶的,把这些人杀了求朝廷招抚。蔡襄说,我大宋有兵百万,如果不敢杀敢做,令行禁止,则以后骄慢暴乱的事就开头了。今天这帮乱兵杀官吏,关城门,我们不去讨伐,而是听他们的话招抚,岂不是让四周敌国的人嘲笑,我请求派兵入城,将这些乱兵全部诛杀。皇帝果然下诏按蔡襄说的办。看来蔡襄还真是个狠角色,《水浒传》中被视为奸臣的蔡京可没这么干。

蔡襄以母亲老了为由,想到福州做知府,后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兴修水利,开古五塘的水来灌溉民田,又上奏将丁口税减到五代时的一半。又修起居注。

唐介攻击宰相(宋史有唐介传,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当时的宰相是文彦博),连皇帝都怒了,蔡襄赶紧进言说,唐介真诚,但是太狂妄且愚笨,但是他这样也是为了进忠言啊,希望得到宽恕。唐介随即被贬到春州,蔡襄又上疏说这是必死之谪,于是改到英州。皇帝追封温成皇后时,蔡襄反对,他的监护园陵官的职位被罢免。

蔡襄升任知制诰,三个御史议论梁适解职的事,他抵制不起草制诰。后来每碰到有职位变动的情况,蔡襄将诏书封好还给他们。越来越得皇帝的恩宠,皇帝赐给他母亲冠帔,还亲笔写"君谟"两字,派人送给蔡襄。后升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我记得包拯也做过一样的官,但包拯在民间的名气大,不过在书法上名气包拯和蔡襄又没法比。蔡襄精通吏事,谈笑间就能处理事务,破奸发隐,治下的人不敢打坏主意。

蔡襄以枢密直学士又一次任福州的知府。福州当地的周希孟、陈烈、陈襄、郑穆以仁义闻名,蔡襄备礼请他们过来,给学生们讲经学。当地民俗太重于办丧葬礼,有点穷人亲人死了都不敢声张,很多人因此破产都用来请僧人了,蔡襄下令禁止这类恶习。唉,现在中国很多地方还是大事操办丧事,积习难改啊。

后转到泉州作知府,离泉州二十里的万安渡,人们隔海而渡,来来回回非常危险。蔡襄让人建石桥,桥长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种植牡蛎来加固,至今人们过海还用这座桥。又种植松树七百里来荫庇道路,闽人刻碑记他的功德。

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计算全国的收入支出,量力而制用。剔除不好的规章制度,详细记载纪纲让其都有法可依。

英宗不豫,就是病得不轻。皇太后听政,对着辅佐大臣们说,先帝即然立了皇子(应该是立赵佶),宦官宫女们却对此迷惑不解,而几个近臣也是这样,几乎坏了大事,最近已经把他们的奏章烧了。之后就有人说蔡襄也反对过这事,皇帝听到了就不爽了。又蔡襄好谏,所以就让人替换掉了蔡襄。蔡襄请求到杭州任职,授给端明殿学士让其去了杭州。

治平三年(1066),丁母忧。第二年蔡襄就死了,享年五十六。追赠为吏部侍朗。据传蔡襄的老母活到了九十多岁,而蔡襄完成送走老母的任务第二年就没了。当然孝没什么不好,可这是封建社会把养老的责任完全推给老百姓的做法,政府不负任何责任,这一行为一直延续到现在,高级干部养老不成问题,但是普通百姓特别是独生子女,确实孝不起。

蔡襄工于书法,在当时天下第一,仁宗特别喜欢他的书法,御制元舅陇西王碑,碑文用蔡襄书法。之后又令他写温成后父碑,蔡襄好像与温成后有过过节,所以他说,这是待诏的事。不同意写。对待朋友重信义,如果朋友去世了,蔡襄就不食酒肉,为朋友立牌位哭悼。

有一次在会灵东园喝酒,其中有一人射箭误伤了人,马上就有人说是蔡襄干的。后来皇帝问起这事,蔡襄没有辨白,只是惭愧致歉。酒喝多了,有些人就控制不了自己,发酒疯,我觉这是酒后无德,蔡襄替朋友挡枪,还是挺义气的。

从正史中看,书法终是小道,书法史鼎鼎大名的蔡襄,宋史中仅提了两句,还是为了突出蔡襄的为人用的。后有人说,宋四家中的蔡应该是蔡京,从宋史中估计是找不出结果来。但是蔡襄传的最后提到了蔡京,说蔡京与蔡襄是同乡,想攀附蔡襄,就说是蔡襄的族弟。后来政和初年(1111年),蔡襄的孙子蔡佃廷试报排位的时候,居举人第一位,蔡京当朝为官,认为蔡佃是自己的族孙,为了避嫌,把他名次降为第二,蔡佃为此恨蔡京一辈子。

乾道年中(南宋孝宗年号),赐蔡襄的谥号为忠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