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的四大家(一)

宋史中的四大家(一)

文/吳天暉

多天前,老S就說等過年的高峰期一過,他就準備出門一趟。他說這次出去,重點要看的是位於鞏義的宋陵。他以前去過唐陵,還讓詩人小力脫光衣服站在一匹帶翅膀的石飛馬上並拍照,之後一直津津樂道,說是他成功策劃的行為。明陵和清陵離北京不遠,更是不在話下。

說實話,在家呆久了,誰不想出門啊!我便說我看看宋史,再看看能不能向家裡請假出去幾天。

事與願違,因家庭瑣事走不了,而且宋史也沒讀幾頁。有人說元人不懂修史,也怪不得元人,漢人能瞭解中國的歷史也非易事,何況那些剛進入中國的蒙古人。再說了,元朝滅的國家太多了,大的有金,遼,西夏等,史都得修,估計是中國歷史上工程量最大的一次修史行動,基本上是把前朝的國史蒐羅出來,累在一塊兒完事,所以宋史就變成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

我翻了翻宋代幾個皇帝的本紀,基本上是按年按月簡記時事,查閱史事還差不多,太沒看頭了。如是找找我感興趣的人先看看吧,張老師最近寫了一本關於李清照的書《花甲之年吃花甲》,我就看看宋史中怎麼寫李清照的。很遺憾,宋史中沒有專寫李清照的,只是在文苑傳的李格非列傳裡提到了李清照,寫李格非的也不過三四百字,最後有一段:女清照,詩文尤有稱於時,嫁趙挺之之子明誠,自號易安居士。

為了寫書,張老師還翻閱了宋史之外的其他史料筆記,並至實地考查。有一次我和他談起這事,我說,有人說元人不會修史,所以宋史成了最大的一部史書。張老師說,所以我幫著修宋史,現在已經修了五萬多字了(他那本書大概五萬多字)。

除了李清照外,因我喜歡書法,所以想看看宋史是怎樣記宋四家的。

蔡襄

宋史卷三百二十,列傳第七十九,蔡襄與呂溱、王素、餘靖、彭思永、張存共一卷。

蔡襄(字君謨),興化(今福建莆田一帶)仙遊人。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范仲淹因事上奏朝廷,若的上面不高興,被趕出京城。餘靖、尹洙清和歐陽修三人都對此不滿,可能這事還與高若訥有關,所以歐陽修專門寫書責怪高若訥,結果三人都被責罰。蔡襄為此做了《四賢一不肖詩》,當時京城的人士都爭相傳抄,書商專門賣這首詩,也賺不少,不知有沒有給蔡襄稿費。就連契丹的使者正好碰見這事,也買了一冊,回家貼在幽州館。

這樣的好詩到底如何?在網上能找到,挺長的,要是字印大點,還真能成一本小冊子。據說當時蔡襄二十五歲,憑此名聲大振。

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搞了有名的慶曆新政,所以會更換大批官員,餘靖、歐陽修和王素被提拔為諫官,蔡襄又寫詩道賀,與是那三人就一起抬舉蔡襄,仁宗就讓蔡襄也來管理諫院。蔡襄高興言路打開,但是又怕說直話的人難免今後風向變了會被懲罰,如是就上疏。大意為任用諫官容易,但是聽諫言比較難,聽諫言可能不是最難的,能採用諫言才難呢。勸皇帝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只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當時有旱蝗之災,天有日食、地有地震。蔡襄認為,災害之來,皆由人事。藉此說仁宗不專聽斷,不攬威權,使號令不信於人,恩澤不及於下,此陛下之失也。然後當然更多的是臣子的錯。最後讓仁宗思其實以應之。這些話一出,所有人都驚呆了,認為他敢說皇帝的不是。但現在看來,明明是說仁宗不專政嘛,這種明責暗誇的方式今日來得更明顯啊。

蔡襄升到直史館,兼修起居注,在任職其間,還是直言進諫,無所畏懼。開寶(宋太祖的年號)時建的浮圖走水了,但是浮圖下面埋有佛祖舍利,皇上命人進去取出,取捨利的宮人很多都被火灼傷手臂和燒掉頭髮。大家就商議是不是重建浮圖。蔡襄就上諫說,福祉豈能靠僥倖得到,現在生民困苦,四周都有驕慢的外敵,陛下應該多故及人事,怎麼還專信起佛來了?如果說舍利有神異燒傷眾人,那為什麼差點連自己都保不住,那有什麼神靈,天降災禍,不過儆戒我們而已,如果就此大興土木,那才是違天意呢。

呂夷簡商討國事,宰相以下的官員都在他家商議政事,蔡襄就上奏要罷免他。呂夷簡是大權臣,其實之前說的四賢一不肖也與之有關,就是范仲淹看不慣呂夷簡專權,上奏要罷免他,但是被判為越職言事。中國史書一向以所謂春秋筆法為榮,記得不清不楚,看不出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是不是指同一件事。

元昊向朝延納款,開始自稱"兀卒",也可以音譯為"吾祖"。蔡襄就說,吾祖還可以說是我翁,太輕慢了太侮辱人了,如果朝廷給他下詔書,難道稱其為"吾祖",這像什麼話?

樞密使夏竦被罷免,韓琦,范仲淹上位,蔡襄就說,陛下罷了夏竦,起用韓琦、范仲淹,為此士大夫在朝堂慶賀,老百姓在路上歌唱,有的喝大酒大聲呼號來表示高興。只是退了一個奸邪,進了一個賢能,就能讓天下人這麼高興嗎?應該是退了一個奸邪使他的同類也跟著退了,而進了一個賢能就讓更多的賢能的人進來。這樣奸邪都退下,賢能都進上,天下能不太平嗎!儘管如此,我還是很擔憂。退一奸邪就像治病一樣,陛下得到了這樣的良醫,以後常用,不光是朝廷清明瞭,老百姓也好了。如果有此良醫,卻不放手一用,等病重了,就算是和與扁鵲這樣的名醫來了也於事無補了。

保州(今保定)有兵作亂,後來他們找了十幾個懦兵說成是領頭作惡的,把這些人殺了求朝廷招撫。蔡襄說,我大宋有兵百萬,如果不敢殺敢做,令行禁止,則以後驕慢暴亂的事就開頭了。今天這幫亂兵殺官吏,關城門,我們不去討伐,而是聽他們的話招撫,豈不是讓四周敵國的人嘲笑,我請求派兵入城,將這些亂兵全部誅殺。皇帝果然下詔按蔡襄說的辦。看來蔡襄還真是個狠角色,《水滸傳》中被視為奸臣的蔡京可沒這麼幹。

蔡襄以母親老了為由,想到福州做知府,後改任福建路轉運使,興修水利,開古五塘的水來灌溉民田,又上奏將丁口稅減到五代時的一半。又修起居注。

唐介攻擊宰相(宋史有唐介傳,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當時的宰相是文彥博),連皇帝都怒了,蔡襄趕緊進言說,唐介真誠,但是太狂妄且愚笨,但是他這樣也是為了進忠言啊,希望得到寬恕。唐介隨即被貶到春州,蔡襄又上疏說這是必死之謫,於是改到英州。皇帝追封溫成皇后時,蔡襄反對,他的監護園陵官的職位被罷免。

蔡襄升任知制誥,三個御史議論梁適解職的事,他抵制不起草制誥。後來每碰到有職位變動的情況,蔡襄將詔書封好還給他們。越來越得皇帝的恩寵,皇帝賜給他母親冠帔,還親筆寫"君謨"兩字,派人送給蔡襄。後升為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我記得包拯也做過一樣的官,但包拯在民間的名氣大,不過在書法上名氣包拯和蔡襄又沒法比。蔡襄精通吏事,談笑間就能處理事務,破奸發隱,治下的人不敢打壞主意。

蔡襄以樞密直學士又一次任福州的知府。福州當地的周希孟、陳烈、陳襄、鄭穆以仁義聞名,蔡襄備禮請他們過來,給學生們講經學。當地民俗太重於辦喪葬禮,有點窮人親人死了都不敢聲張,很多人因此破產都用來請僧人了,蔡襄下令禁止這類惡習。唉,現在中國很多地方還是大事操辦喪事,積習難改啊。

後轉到泉州作知府,離泉州二十里的萬安渡,人們隔海而渡,來來回回非常危險。蔡襄讓人建石橋,橋長三百六十丈,在基底種植牡蠣來加固,至今人們過海還用這座橋。又種植松樹七百里來蔭庇道路,閩人刻碑記他的功德。

召為翰林學士,三司使,計算全國的收入支出,量力而制用。剔除不好的規章制度,詳細記載紀綱讓其都有法可依。

英宗不豫,就是病得不輕。皇太后聽政,對著輔佐大臣們說,先帝即然立了皇子(應該是立趙佶),宦官宮女們卻對此迷惑不解,而幾個近臣也是這樣,幾乎壞了大事,最近已經把他們的奏章燒了。之後就有人說蔡襄也反對過這事,皇帝聽到了就不爽了。又蔡襄好諫,所以就讓人替換掉了蔡襄。蔡襄請求到杭州任職,授給端明殿學士讓其去了杭州。

治平三年(1066),丁母憂。第二年蔡襄就死了,享年五十六。追贈為吏部侍朗。據傳蔡襄的老母活到了九十多歲,而蔡襄完成送走老母的任務第二年就沒了。當然孝沒什麼不好,可這是封建社會把養老的責任完全推給老百姓的做法,政府不負任何責任,這一行為一直延續到現在,高級幹部養老不成問題,但是普通百姓特別是獨生子女,確實孝不起。

蔡襄工於書法,在當時天下第一,仁宗特別喜歡他的書法,御製元舅隴西王碑,碑文用蔡襄書法。之後又令他寫溫成後父碑,蔡襄好像與溫成後有過過節,所以他說,這是待詔的事。不同意寫。對待朋友重信義,如果朋友去世了,蔡襄就不食酒肉,為朋友立牌位哭悼。

有一次在會靈東園喝酒,其中有一人射箭誤傷了人,馬上就有人說是蔡襄乾的。後來皇帝問起這事,蔡襄沒有辨白,只是慚愧致歉。酒喝多了,有些人就控制不了自己,發酒瘋,我覺這是酒後無德,蔡襄替朋友擋槍,還是挺義氣的。

從正史中看,書法終是小道,書法史鼎鼎大名的蔡襄,宋史中僅提了兩句,還是為了突出蔡襄的為人用的。後有人說,宋四家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從宋史中估計是找不出結果來。但是蔡襄傳的最後提到了蔡京,說蔡京與蔡襄是同鄉,想攀附蔡襄,就說是蔡襄的族弟。後來政和初年(1111年),蔡襄的孫子蔡佃廷試報排位的時候,居舉人第一位,蔡京當朝為官,認為蔡佃是自己的族孫,為了避嫌,把他名次降為第二,蔡佃為此恨蔡京一輩子。

乾道年中(南宋孝宗年號),賜蔡襄的諡號為忠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