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打通了時間管理的任督二脈

這本書,讓我打通了時間管理的任督二脈

之前,雖然斷斷續續看了很多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告訴我們如何珍惜時間,利用高效率的管理工具,在單位的時間內保持專注,休息的時候可以利用場景轉換的模式。但內容上大多數是相對零散的,或者不同書籍之間有很多相似交叉的地方。

上週,我在簡書大學堂講了有關番茄工作法的系列課程,為了上好這次課,我把以前看過的相關書籍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加上最近兩年的一些實踐的探索和總結,課後我又把課程不斷打磨迭代。

晚上空閒的時間,翻看林小白的這本《每天多出一小時》,書中涵蓋了大多數時間管理的原則和方法,比如要事優先、四象限原則、SMART原則、切分大蛋糕等,並且她的很多時間管理的方法操作性很強,讀過之後,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按照書中的方法去不斷摸索和實踐,就有可能用盡量少的時間高效地完成每件事。

時間管理是一個大的系統,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時間管理,其實管理的是我們自己。它包括計劃(收集待辦事項)——排程——專注解決,而且這個過程是週而復始、循環往復的。

一、計劃

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列計劃是每個人都曾經做過的事情,我們經常用日程+清單的方式安排我們未來的時間,大到拯救地球,小到打醬油,所有的事件都需要如實地記錄下來,實際上,只有把事件記錄下來之後,我們才知道到底有多少事情需要去做的。也只有記錄下來,才能將大腦清空,用於專注思考處理最重要的事件。

我們在計劃日程的過程中,要考慮幾點問題:

第一、修正待辦清單時,要考慮列入待辦清單事項是否具有可完成的屬性以及優先級。

第二、如果修正計劃無法達到原計劃表裡列入的目標,那麼就退而求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修正花費的時間。

第三、如果時間固定,就考慮減少待辦事項的工作量。

《每天多出一小時》這本書中,在列計劃這一項,給我們具體的方法:梳理情緒——列待辦清單——設定優先級——加入時間段。這樣安排顯然是非常緊湊和合理的,既防止遺漏又可以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情,執行的時間也相對固定,我們大體就可以估算出自己可以控制的時間是多少。

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在執行上述過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場景標籤法。即在每個事件的後面加上#具體場景,比如明天下午在萬達廣場約見小鄭”,我就會在計劃上寫出“明天下午14點萬達廣場約見小鄭#外出”,類似的還有,“《人生效率手冊》書評#電腦”,“整理文件和清潔#在家”。

加上類似這樣的情景之後,我就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在當下的情境下我要做的事情,在家,在辦公室,外出,在電腦前,不同的場景,我立刻就知道可以開展哪些事情的工作。

二、排程

在計劃全部列出來以後,接下來就是要把待辦事項安排到具體的日程表當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的原則:

第一、四象限原則,優先處理緊急重要的事情,但從長遠上來看,我們不應該只關注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而應該把精力重點放在第二象限的事情上。

第二、目標切分法

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往往需要我們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好的,這時候就需要把事情分塊處理,每天處理一部分。

第三、吃掉最醜的青蛙

一般情況下,我們開展工作的時候,首先應該從最棘手的事情開始。正是因為開始的時候,這件事很難做到,所以我們把它放在最開始去做,一旦養成習慣之後,你就會發現,一天剛開始我們就把最難的事情解決了,剩下的時間就會相對輕鬆和得心應手。

第四、設置適當的鼓勵機制

鼓勵的正面激勵的影響是很大的,在完成一個階段性的任務以後,我們不妨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但是,我們在設置獎勵的時候要考慮獎勵要和總體目標大小成比例,獎品要及時兌現,不要預支。

三、專注解決

減少打斷,集中精力是專注的重要條件。但無論是內部打斷還是外部打算,它們在我們身邊隨時隨地地發生,比如,我們正在策劃文案的時候,肚子裡發出“飢餓”的信號,這時候,你的注意力可能要轉到“點外賣”這件事情上來。最常見的場景,當你正在工作的時候,同事身邊朋友突如其來的打斷,導致你的工作頻發被中斷,偏離原來設置的計劃。

可見,干擾是最大的時間偷手。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打擾,比如在工作前將關閉手機上的社交軟件、手機調製靜音狀態;不要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糾結不休,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同事朋友知曉你每天這個時間段都比較忙,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可以花錢找人代做,讓自己建立一個專屬的主權時間,然後捍衛它。

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天平等的24小時,時間的利用效率不同,就決定了未來產生不同的成就和結果。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

從現在開始,把控你的時間,就意味著擁有一個自律而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