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有凝块就等于血栓吗?

松金洋子

什么是血栓?

  • 血栓是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当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从而形成的固体质快的过程。

血栓形成过程:

  • 首先是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血管内皮,然后血小板变形、肿胀,释放血小板颗粒以及其他相关活性物质,不断吸引血小板,形成血小板小丘,最后血小板小丘不断增大、增多,构成珊瑚状多个血小板梁,这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 之后会有白细胞混入、由于形成的血栓突入血管腔内,下游产生涡流,又形成新的血小板堆积。这一过程不断进行,形成许多有分支的小梁,将白细胞和红细胞沉积其中。

  • 当血栓进一步增大,并顺血流方向延伸,使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形成暗红色的红色血栓(血栓尾)。

血栓形成的条件

  • 目前公认的血栓形成的条件是德国病理学家提出的以下三个: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正常人体抗凝机制

  • 正常的心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系列防止血液在心血管内凝固的机能,主要包括:

  1. 粘膜屏障作用,将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与能促发凝血的内皮下胶原隔离开来;

  2. 合成前列腺环素,抑制血小板凝集;
  3. 使ADP转变为腺嘌呤核苷酸,
    抑制血小板活性;有促进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 正常的血流状态是红细胞和白细胞在血流的中轴,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层是一层血浆带。血浆带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管壁隔开,防止血小板与内膜接触。

  • 回到题主的问题,即使人在正常生活中有轻微的血管损伤,体内的凝血系统被激活,但是循环的血液并不凝固,止血栓仅局限在病变的部位,当止血栓完成了止血的使命之后,会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逐步被溶解,从而保证血管的通畅。而无论是凝血还是止血,在正常的人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严格的调控。

血栓的高危因素

  • 能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的各种情况均属于高危因素。

  1. 比如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栓,与血液的流动性、血液凝固性增加有关。

  2. 比如高脂血症导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心梗,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动性减慢、血液凝固性增加均有关。

如何预防血栓

  • 长期久坐会导致下肢的血液流动减少50%,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因此建议大家每隔1个小时要活动一下下肢,拉伸一下。每天至少步行3000步,能有效的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图片均源于网络)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


学医的Bellona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血液里有凝块不等于有血栓,正常状况下,人体是可以消除血栓的,除非咱们人体患病导致机体功能下降或者丧失才无法消除血凝块!

血液凝块指红细胞在化学试剂、有毒物质、生物物质、温度等作用下聚合成块状物,血液变为凝胶状态。血液一般不会凝固,但当血管受损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形成血凝块修补伤口,达到愈合和止血的目的。

有时候,人体也会形成血凝块,如果不小心从血管壁上脱落,很可能形成血栓。

怀孕可以引起血凝块问题

孕妇更易形成血凝块。可以在分娩中预防出血,直到分娩后几个月。这也意味着她们更可能在腿和骨盆静脉中形成血凝块。

血凝块正常状况下不会在血液中存在很久

血凝块完成使命后,正常情况下,身体会将其分解,通常需要几个星期,也可能几个月或更长。残留的血凝块到最后都会变成难看的疤痕。

身体通过化学信号得知形成血凝块

当组织损伤时,某种化学物质会释放作为求救信号。血小板会到达损伤部位,血管壁的粗糙边缘将帮助它们粘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塞子,里面充满轻微撕裂,发出更多的化学触发物。然后,一种被称为“凝血因子”的蛋白质将完成这项任务,它将血细胞捕获在网中凝聚。

阿司匹林可以阻止血凝

稀释血液的药物通过中断凝血过程起作用

药物并没有使血液变稀,而是使它更难形成凝块。

在飞行过程中,避免血栓的形成的最好方式是不要总坐着

当你进入一个小空间,许会形成DVT(深静脉血栓)的血凝块。这种几率很小,但如果你形成了很可能是致命的。

喝大量的水可以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

每隔一或两个小时,站起来走动一下,至少改变坐姿,活动一下脚。不要翘二郎腿。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多多关注我,咱们一起分享交流健康小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