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裡有凝塊就等於血栓嗎?

松金洋子

什麼是血栓?

  • 血栓是指在活體的心臟或血管腔內,血液發生凝固或者血液當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從而形成的固體質快的過程。

血栓形成過程:

  • 首先是血小板粘附於損傷的血管內皮,然後血小板變形、腫脹,釋放血小板顆粒以及其他相關活性物質,不斷吸引血小板,形成血小板小丘,最後血小板小丘不斷增大、增多,構成珊瑚狀多個血小板梁,這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 之後會有白細胞混入、由於形成的血栓突入血管腔內,下游產生渦流,又形成新的血小板堆積。這一過程不斷進行,形成許多有分支的小梁,將白細胞和紅細胞沉積其中。

  • 當血栓進一步增大,並順血流方向延伸,使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形成暗紅色的紅色血栓(血栓尾)。

血栓形成的條件

  • 目前公認的血栓形成的條件是德國病理學家提出的以下三個:心血管內膜的損傷、血流狀態的改變、血液凝固性增加。

正常人體抗凝機制

  • 正常的心血管內皮細胞具有一系列防止血液在心血管內凝固的機能,主要包括:

  1. 粘膜屏障作用,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與能促發凝血的內皮下膠原隔離開來;

  2. 合成前列腺環素,抑制血小板凝集;
  3. 使ADP轉變為腺嘌呤核苷酸,
    抑制血小板活性;有促進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 正常的血流狀態是紅細胞和白細胞在血流的中軸,外層是血小板,最外層是一層血漿帶。血漿帶將血液的有形成分與血管壁隔開,防止血小板與內膜接觸。

  • 回到題主的問題,即使人在正常生活中有輕微的血管損傷,體內的凝血系統被激活,但是循環的血液並不凝固,止血栓僅侷限在病變的部位,當止血栓完成了止血的使命之後,會在纖溶系統的作用下逐步被溶解,從而保證血管的通暢。而無論是凝血還是止血,在正常的人體,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受到嚴格的調控。

血栓的高危因素

  • 能影響到血栓形成的三個條件的各種情況均屬於高危因素。

  1. 比如長期臥床導致的血栓,與血液的流動性、血液凝固性增加有關。

  2. 比如高脂血症導致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起心梗,與血管內皮損傷、血液流動性減慢、血液凝固性增加均有關。

如何預防血栓

  • 長期久坐會導致下肢的血液流動減少50%,從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幾率,因此建議大家每隔1個小時要活動一下下肢,拉伸一下。每天至少步行3000步,能有效的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血栓形成。

(圖片均源於網絡)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學醫的Bellona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血液裡有凝塊不等於有血栓,正常狀況下,人體是可以消除血栓的,除非咱們人體患病導致機體功能下降或者喪失才無法消除血凝塊!

血液凝塊指紅細胞在化學試劑、有毒物質、生物物質、溫度等作用下聚合成塊狀物,血液變為凝膠狀態。血液一般不會凝固,但當血管受損後,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會形成血凝塊修補傷口,達到癒合和止血的目的。

有時候,人體也會形成血凝塊,如果不小心從血管壁上脫落,很可能形成血栓。

懷孕可以引起血凝塊問題

孕婦更易形成血凝塊。可以在分娩中預防出血,直到分娩後幾個月。這也意味著她們更可能在腿和骨盆靜脈中形成血凝塊。

血凝塊正常狀況下不會在血液中存在很久

血凝塊完成使命後,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其分解,通常需要幾個星期,也可能幾個月或更長。殘留的血凝塊到最後都會變成難看的疤痕。

身體通過化學信號得知形成血凝塊

當組織損傷時,某種化學物質會釋放作為求救信號。血小板會到達損傷部位,血管壁的粗糙邊緣將幫助它們粘在一起,並形成一個塞子,裡面充滿輕微撕裂,發出更多的化學觸發物。然後,一種被稱為“凝血因子”的蛋白質將完成這項任務,它將血細胞捕獲在網中凝聚。

阿司匹林可以阻止血凝

稀釋血液的藥物通過中斷凝血過程起作用

藥物並沒有使血液變稀,而是使它更難形成凝塊。

在飛行過程中,避免血栓的形成的最好方式是不要總坐著

當你進入一個小空間,許會形成DVT(深靜脈血栓)的血凝塊。這種幾率很小,但如果你形成了很可能是致命的。

喝大量的水可以降低形成血栓的風險

每隔一或兩個小時,站起來走動一下,至少改變坐姿,活動一下腳。不要翹二郎腿。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多多關注我,咱們一起分享交流健康小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