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说: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北欧科技

感谢题主的问题,我是"老黄看历史",由我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大家一起探讨

水镜先生是《三国志》中评论为"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可见是一位隐士高人,"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的意思是诸葛亮虽然得到了一个赏识自己的明主,但是可惜出山的不合时宜,那为什么会有此言论呢


诸葛亮是水镜先生门下有名的"水镜八奇"之一的得意门生,按道理说诸葛亮找到一个欣赏自己的东家理应高兴才对!为什么会等诸葛亮走后发出如此叹息之言呢?原因如下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天下局势相对比较稳定,此时已经开始了很久的群雄割据时代,曹操打败袁绍后占据了北方,锋芒不可抵挡,大有一统天下的局势,而孙权继承的江东是三代经营,稳如泰山了,再看此时的刘备不过是驻扎新野小城,还要提防者蔡瑁的进攻,兵马不过数千怎么也比不过曹方五十万雄兵,而看孙权那边"江东弟子多才俊"也可以看出来东江的强盛。想要在这等局势中杀出重围,占据大面积江山可见难度之大


三顾茅庐之时刘备年龄已经47了,我们知道就算打下江山稳定下来也要10几二十年那个时候刘备年龄已经60多了,身体是革命得本钱,如果身体不行难免会影响对局势发展的进度和对决策的判断,而起步晚,底蕴差差也会意味着跟狼虎抢食自然要困难许多


刘备已经失掉了天时地利只剩下下人和,天时已经被曹操占据,后来经过慢慢恢复发展曹魏在人口,兵力,财力,领土上可以说是超过了吴国和蜀国的总和,而江东占据的是地利,我们知道江东弟子善于水上作战,这又是曹操和刘备所不具备的,而刘备也只能到益州安守,益州当时是崇山峻岭,山川不绝,确实难攻易守为前期的发展做了基础但是想要占领曹操的地盘也绝非易事,要越过崇山峻岭势必粮草的运输线会加长,加重负担,从后期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得就可以看出来地利得重要性,再看"人和"刘备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已经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早已经对汉室正统不抱希望,只是希望自己少受一点战乱之苦。

这就是水镜先生后面"却不得其时"的意指,简单来说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相遇的时间太晚了而前面一句"卧龙虽得其主"就比较好理解了

一为诸葛亮难得遇到刘备这个礼贤下士,求才若渴,能够三顾茅庐只为找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传说人物来帮助自己而感到欣慰,大有"

良臣遇明主"之感,也确实从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够看出来诸葛亮非常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

二出山之时诸葛亮也已经27了,如果再错过刘备这个伯乐,可能就真的要当一辈子"耕夫"了,显然水镜先生不希望自己的弟子留在隆中埋没掉自己的才华,一生碌碌无为

刘备口碑极好,深得民心,声名远播,而且也有鸿鹄之志,想建功立业。这和诸葛亮的志向也非常相符


综上就是我对"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的理解,希望大家指正!


老黄看历史

我从初中就开始读《三国演义》,高中也大概浏览了下《三国志》。

水镜先生也就是司马徽,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司马懿的叔叔(司马家出人才),司马微在东汉末年扮演的角色,说好听点有点像现在的网红,时不时的在微博上发个评论啥的点评下人活着事,说不好听点就像个“神棍”,当然这个“神棍”只是《三国演义》里对我呈现出来的直观印象,其实司马微还是很有智慧的。下面我来谈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按照这句字面的意思就是诸葛亮找了个好老板,但是形式对诸葛亮不利。但是现在看来这句话是有误的。首先刘备不是个好老板,其次当时的形式总体来说还是对刘备有利的。

  • 先说第一点,刘备不是个好老板。说他不是个好老板是相对的,我是在他和刘邦对比后下的结论。刘备与刘邦都是在汉中立足,而且刘备的地盘还比刘邦多了个益州,甚至还占领了一段时间荆州,这么大的地盘刘备没有统一中原,所以我断定这个刘备有野心没能力。并且不知人善用,意气用事,不足以成大事。不知人善用是任命关羽这个小心眼守荆州,意气用事是在脑子还不清醒的情况下举兵伐吴。

  • 再说第二点,赤壁之战后当时形势是对刘备是相当有利的,曹操后方多次叛乱,而且刘备仁义之名在当时士族还是很有名气的,尤其他是皇叔。在这样的形势下,刘备应当以闪电战占领益州等地,然后趁曹操内部还未稳定的时候联合孙权伐曹操,但是刘备没这么做,而是派兵一个个地去占领城池。

诸葛亮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在刘备在的时候,很多意见刘备没有采纳,刘备死后蜀汉如果没有诸葛亮真的很难坚持那么长时间。所以我说司马微说的这句话应该改为“卧龙虽得其时,却不得良主”。

细心di小网友

没啥特别意思,就是树立诸葛亮为第一主角后打的剧情补丁……

虽然我不喜欢【演义神化诸葛亮】的说法,但平心而论,小说里的诸葛亮,在带兵打仗方面,确实比历史上要强。在历史上,诸葛亮虽然小心翼翼但终究没有逆天之力。然而在演义中,诸葛亮比所有人智商高至少一个档次,随心所欲调戏对手,只不过由于非人力不可抗因素才没能成功。

既然诸葛亮如此强大,水镜又吹出去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那问题就来了。三国演义还算有节操,保留历史线没变动。那么诸葛亮到底也没能安定天下,这岂不是前后冲突了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引入比【人力】更高一级的判定因素【天命】,你诸葛亮再厉害,总不能逆天而行。

当然这句话放在真实历史上,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诸葛亮不得天时,主要是出山比较晚,曹操已经完成对北方的统一。如果诸葛亮早生几年(诸葛亮生于181年,作为对比,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那时候诸葛亮还不到20岁。所以光是早出山还不太够)的话,刘备有诸葛亮为助,虽然不指望赢曹操,但未必不能在中原抢下一块地盘来。

然而曹操既然已经完成整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诸葛亮没有了从乱局中取利的可能,就只能始终处于以弱抗强的形势上。任凭你用兵如神,终究还是要受困于两国总体实力的巨大差距。

一句话,如果要为诸葛亮“不得天时”找个合理解释,那就是:错过了扩张实力的早期机遇期。


北门猿

真实历史中,是没有这段记载的。

史书记载:

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

史书上,关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和诸葛亮之间,仅有这一点记录而已。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小说里对于司马徽的描写,绝大部分是杜撰的。至于司马徽说的“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这话,更是无中生有。

不过,如果按照小说里的意思,司马徽应该是在影射之后诸葛亮未能彻底成就大业的经历。北伐中原,数次功败垂成也就罢了,兵出陇上,上方谷火计,偏偏遇到天降骤雨,“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坑人坑到这个份儿,只应了诸葛亮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小说里为了渲染司马徽术数之学的高深,显得他能预知古今,所以安排了这一句话。

可是现实中的司马徽,从来没这样想过。不仅如此,司马徽还在蜀汉历任了特进、左将军等职,最后受马谡的牵连免了职,于公元247年去世。

如果他真的早知道诸葛亮不能成功,还会来蜀汉做官吗?


纯钧LHGR

卧龙遇到了刘备,可生不逢时。

1孔明出山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江东孙权也有了一定根基,唯独刘备一无所有,需要从零开始。

2孔明的隆中对,需要同时得到荆益两州,而关公走麦城失了荆州,失去了重要的一条北伐路线,最终六出祁山,功亏一篑。

3把刘备和刘邦进行对比,刘备拥有的地盘比之刘邦有过之无不及,可刘邦面对的是四分五裂,各怀鬼胎的诸侯,刘备孔明面对的却是铁板一块的曹魏,如果孔明早出山十年,或许形势当可一变。

4现实中的孔明,是治国之才,却不是统兵之才,三国演义中关于孔明种种用兵如神,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是杜撰,面对兵强马壮的魏国,孔明毫无胜算。

5蜀汉地域狭小,人口稀少,无论从疆域,人口都与魏国有着巨大差距,即便孔明号称卧龙也回天乏术。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一部《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说封建社会纷乱必争的历史。而这部书正是魏蜀吴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演义,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智谋的化身,在正史上确实功勋卓著。书从中心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渐入高潮(探索阶段),到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带关张三请诸葛亮(谋划阶段)。孔明不出茅芦而自知三分天下,告刘曰曹操挟天子以令中原诸侯,文武人才济济,得天时,不可争霸;孙权久居江东占一十六郡,人杰地灵,得地利,不可夺也;而刘备只能占人和,占荆州以立足后图西川,得西川则大事可定,如有机会(天时)可派一上将领军以夺中原可得天下(预测)。水镜先生(司马徽字德操,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为什么说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呢,是和诸葛亮一样自知三分天下,只可自立不可争锋,而刘备又是三方最弱的一方。诸葛亮得刘备以施展谋略,刘备得诸葛亮运筹帷幄则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施阶段)。诸葛亮屡阀中原用以进为守的谋略(巩固阶段),保蜀长治久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方针,可连年战争也耗费了蜀的国力人力财力。诸葛亮东结孙权北拒曹操,发展经济,充实国力实为最高手段。然诸葛亮也有无耐之时,这是与所处封建环境造成的,是人力不可为的,但诸葛亮才能智慧是当之无愧的!


七嘴八舌有问有答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卧龙并不是没得其时,你说要想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还有比改朝换代的时候更适合吗?只能说他还是跟错了主子,刘备性情太过妇人之仁,在群雄割据的年代,注定要失败,他在种性格在太平治世时也许是个好君主。


伐天墨剑

时机没有了。

一切以200年官渡之战为分界。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无论是曹还是袁,北方必定有一位获胜者,这样的北方大军阀不是江东或者刘备可以抗衡的。即便诸葛亮能够完成三分天下,也没有继续发展壮大的可能。

天时注定孙刘的格局太小,实力太差,难以抗衡北方的庞然大物。整个南方也就是扬荆益三州之地,诸葛亮拿不下江东,就算拿下荆州益州也是实力最小的。等北方安定下来,稍微令百姓修养生息就能横扫南方。

所以中原逐鹿的时机被诸葛亮错过了,也就无法逆转大势。


张勇達州

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想三者归一,就要明理,因为一理通,万法彻!水镜先生善长先天自养,自然明理!而孔明善用后天八卦,急功近利!都是些大智大贤之人,后人不必言其过,像孔明,周瑜,庞统,徐元直等,明知曹操80万大军要葬身火海,都静观其变,皆因看不惯曹操半智半愚,凶残的个性,都没悟透时势造英雄,天道无常,自然,的规律!都过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