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說:臥龍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北歐科技

感謝題主的問題,我是"老黃看歷史",由我來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大家一起探討

水鏡先生是《三國志》中評論為"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可見是一位隱士高人,"臥龍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的意思是諸葛亮雖然得到了一個賞識自己的明主,但是可惜出山的不合時宜,那為什麼會有此言論呢


諸葛亮是水鏡先生門下有名的"水鏡八奇"之一的得意門生,按道理說諸葛亮找到一個欣賞自己的東家理應高興才對!為什麼會等諸葛亮走後發出如此嘆息之言呢?原因如下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局勢相對比較穩定,此時已經開始了很久的群雄割據時代,曹操打敗袁紹後佔據了北方,鋒芒不可抵擋,大有一統天下的局勢,而孫權繼承的江東是三代經營,穩如泰山了,再看此時的劉備不過是駐紮新野小城,還要提防者蔡瑁的進攻,兵馬不過數千怎麼也比不過曹方五十萬雄兵,而看孫權那邊"江東弟子多才俊"也可以看出來東江的強盛。想要在這等局勢中殺出重圍,佔據大面積江山可見難度之大


三顧茅廬之時劉備年齡已經47了,我們知道就算打下江山穩定下來也要10幾二十年那個時候劉備年齡已經60多了,身體是革命得本錢,如果身體不行難免會影響對局勢發展的進度和對決策的判斷,而起步晚,底蘊差差也會意味著跟狼虎搶食自然要困難許多


劉備已經失掉了天時地利只剩下下人和,天時已經被曹操佔據,後來經過慢慢恢復發展曹魏在人口,兵力,財力,領土上可以說是超過了吳國和蜀國的總和,而江東佔據的是地利,我們知道江東弟子善於水上作戰,這又是曹操和劉備所不具備的,而劉備也只能到益州安守,益州當時是崇山峻嶺,山川不絕,確實難攻易守為前期的發展做了基礎但是想要佔領曹操的地盤也絕非易事,要越過崇山峻嶺勢必糧草的運輸線會加長,加重負擔,從後期的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得就可以看出來地利得重要性,再看"人和"劉備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已經自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早已經對漢室正統不抱希望,只是希望自己少受一點戰亂之苦。

這就是水鏡先生後面"卻不得其時"的意指,簡單來說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相遇的時間太晚了而前面一句"臥龍雖得其主"就比較好理解了

一為諸葛亮難得遇到劉備這個禮賢下士,求才若渴,能夠三顧茅廬只為找一個比自己小二十歲的傳說人物來幫助自己而感到欣慰,大有"

良臣遇明主"之感,也確實從諸葛亮的《出師表》能夠看出來諸葛亮非常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

二出山之時諸葛亮也已經27了,如果再錯過劉備這個伯樂,可能就真的要當一輩子"耕夫"了,顯然水鏡先生不希望自己的弟子留在隆中埋沒掉自己的才華,一生碌碌無為

劉備口碑極好,深得民心,聲名遠播,而且也有鴻鵠之志,想建功立業。這和諸葛亮的志向也非常相符


綜上就是我對"臥龍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的理解,希望大家指正!


老黃看歷史

我從初中就開始讀《三國演義》,高中也大概瀏覽了下《三國志》。

水鏡先生也就是司馬徽,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是司馬懿的叔叔(司馬家出人才),司馬微在東漢末年扮演的角色,說好聽點有點像現在的網紅,時不時的在微博上發個評論啥的點評下人活著事,說不好聽點就像個“神棍”,當然這個“神棍”只是《三國演義》裡對我呈現出來的直觀印象,其實司馬微還是很有智慧的。下面我來談下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按照這句字面的意思就是諸葛亮找了個好老闆,但是形式對諸葛亮不利。但是現在看來這句話是有誤的。首先劉備不是個好老闆,其次當時的形式總體來說還是對劉備有利的。

  • 先說第一點,劉備不是個好老闆。說他不是個好老闆是相對的,我是在他和劉邦對比後下的結論。劉備與劉邦都是在漢中立足,而且劉備的地盤還比劉邦多了個益州,甚至還佔領了一段時間荊州,這麼大的地盤劉備沒有統一中原,所以我斷定這個劉備有野心沒能力。並且不知人善用,意氣用事,不足以成大事。不知人善用是任命關羽這個小心眼守荊州,意氣用事是在腦子還不清醒的情況下舉兵伐吳。

  • 再說第二點,赤壁之戰後當時形勢是對劉備是相當有利的,曹操後方多次叛亂,而且劉備仁義之名在當時士族還是很有名氣的,尤其他是皇叔。在這樣的形勢下,劉備應當以閃電戰佔領益州等地,然後趁曹操內部還未穩定的時候聯合孫權伐曹操,但是劉備沒這麼做,而是派兵一個個地去佔領城池。

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但是在劉備在的時候,很多意見劉備沒有采納,劉備死後蜀漢如果沒有諸葛亮真的很難堅持那麼長時間。所以我說司馬微說的這句話應該改為“臥龍雖得其時,卻不得良主”。

細心di小網友

沒啥特別意思,就是樹立諸葛亮為第一主角後打的劇情補丁……

雖然我不喜歡【演義神化諸葛亮】的說法,但平心而論,小說裡的諸葛亮,在帶兵打仗方面,確實比歷史上要強。在歷史上,諸葛亮雖然小心翼翼但終究沒有逆天之力。然而在演義中,諸葛亮比所有人智商高至少一個檔次,隨心所欲調戲對手,只不過由於非人力不可抗因素才沒能成功。

既然諸葛亮如此強大,水鏡又吹出去了“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那問題就來了。三國演義還算有節操,保留歷史線沒變動。那麼諸葛亮到底也沒能安定天下,這豈不是前後衝突了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引入比【人力】更高一級的判定因素【天命】,你諸葛亮再厲害,總不能逆天而行。

當然這句話放在真實歷史上,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諸葛亮不得天時,主要是出山比較晚,曹操已經完成對北方的統一。如果諸葛亮早生幾年(諸葛亮生於181年,作為對比,官渡之戰發生在200年,那時候諸葛亮還不到20歲。所以光是早出山還不太夠)的話,劉備有諸葛亮為助,雖然不指望贏曹操,但未必不能在中原搶下一塊地盤來。

然而曹操既然已經完成整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諸葛亮沒有了從亂局中取利的可能,就只能始終處於以弱抗強的形勢上。任憑你用兵如神,終究還是要受困於兩國總體實力的巨大差距。

一句話,如果要為諸葛亮“不得天時”找個合理解釋,那就是:錯過了擴張實力的早期機遇期。


北門猿

真實歷史中,是沒有這段記載的。

史書記載:

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史書上,關於水鏡先生司馬徽和諸葛亮之間,僅有這一點記錄而已。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小說裡對於司馬徽的描寫,絕大部分是杜撰的。至於司馬徽說的“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話,更是無中生有。

不過,如果按照小說裡的意思,司馬徽應該是在影射之後諸葛亮未能徹底成就大業的經歷。北伐中原,數次功敗垂成也就罷了,兵出隴上,上方谷火計,偏偏遇到天降驟雨,“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坑人坑到這個份兒,只應了諸葛亮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小說裡為了渲染司馬徽術數之學的高深,顯得他能預知古今,所以安排了這一句話。

可是現實中的司馬徽,從來沒這樣想過。不僅如此,司馬徽還在蜀漢歷任了特進、左將軍等職,最後受馬謖的牽連免了職,於公元247年去世。

如果他真的早知道諸葛亮不能成功,還會來蜀漢做官嗎?


純鈞LHGR

臥龍遇到了劉備,可生不逢時。

1孔明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江東孫權也有了一定根基,唯獨劉備一無所有,需要從零開始。

2孔明的隆中對,需要同時得到荊益兩州,而關公走麥城失了荊州,失去了重要的一條北伐路線,最終六出祁山,功虧一簣。

3把劉備和劉邦進行對比,劉備擁有的地盤比之劉邦有過之無不及,可劉邦面對的是四分五裂,各懷鬼胎的諸侯,劉備孔明面對的卻是鐵板一塊的曹魏,如果孔明早出山十年,或許形勢當可一變。

4現實中的孔明,是治國之才,卻不是統兵之才,三國演義中關於孔明種種用兵如神,如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都是杜撰,面對兵強馬壯的魏國,孔明毫無勝算。

5蜀漢地域狹小,人口稀少,無論從疆域,人口都與魏國有著巨大差距,即便孔明號稱臥龍也回天乏術。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部《三國演義》,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說封建社會紛亂必爭的歷史。而這部書正是魏蜀吳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演義,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智謀的化身,在正史上確實功勳卓著。書從中心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漸入高潮(探索階段),到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帶關張三請諸葛亮(謀劃階段)。孔明不出茅蘆而自知三分天下,告劉曰曹操挾天子以令中原諸侯,文武人才濟濟,得天時,不可爭霸;孫權久居江東佔一十六郡,人傑地靈,得地利,不可奪也;而劉備只能占人和,佔荊州以立足後圖西川,得西川則大事可定,如有機會(天時)可派一上將領軍以奪中原可得天下(預測)。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謀略不在諸葛亮之下)為什麼說臥龍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呢,是和諸葛亮一樣自知三分天下,只可自立不可爭鋒,而劉備又是三方最弱的一方。諸葛亮得劉備以施展謀略,劉備得諸葛亮運籌帷幄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實施階段)。諸葛亮屢閥中原用以進為守的謀略(鞏固階段),保蜀長治久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方針,可連年戰爭也耗費了蜀的國力人力財力。諸葛亮東結孫權北拒曹操,發展經濟,充實國力實為最高手段。然諸葛亮也有無耐之時,這是與所處封建環境造成的,是人力不可為的,但諸葛亮才能智慧是當之無愧的!


七嘴八舌有問有答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臥龍並不是沒得其時,你說要想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還有比改朝換代的時候更適合嗎?只能說他還是跟錯了主子,劉備性情太過婦人之仁,在群雄割據的年代,註定要失敗,他在種性格在太平治世時也許是個好君主。


伐天墨劍

時機沒有了。

一切以200年官渡之戰為分界。官渡之戰的結果是,無論是曹還是袁,北方必定有一位獲勝者,這樣的北方大軍閥不是江東或者劉備可以抗衡的。即便諸葛亮能夠完成三分天下,也沒有繼續發展壯大的可能。

天時註定孫劉的格局太小,實力太差,難以抗衡北方的龐然大物。整個南方也就是揚荊益三州之地,諸葛亮拿不下江東,就算拿下荊州益州也是實力最小的。等北方安定下來,稍微令百姓修養生息就能橫掃南方。

所以中原逐鹿的時機被諸葛亮錯過了,也就無法逆轉大勢。


張勇達州

無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想三者歸一,就要明理,因為一理通,萬法徹!水鏡先生善長先天自養,自然明理!而孔明善用後天八卦,急功近利!都是些大智大賢之人,後人不必言其過,像孔明,周瑜,龐統,徐元直等,明知曹操80萬大軍要葬身火海,都靜觀其變,皆因看不慣曹操半智半愚,兇殘的個性,都沒悟透時勢造英雄,天道無常,自然,的規律!都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