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当年是怎么走出皇宫的?

纵有爱你千年亦枉然

溥仪一生做过三次皇帝,但又先后被废,可以算是一个悲情帝王。溥仪最终离开紫禁城,是冯玉祥等人强制驱离的。

辛亥革命成为了压倒晚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没怎么历经太大的流血牺牲,但隆裕太后和年幼的溥仪在袁世凯等人的胁迫下,还是在1912年2月12日宣读了“退位诏书”,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不过,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允诺了一个《清室优待条件》。在这份协约中,承诺保留清帝的尊号,只是这个统治范围仅限于紫禁城范围内。说白了,溥仪还占据着紫禁城,可以“统治”皇宫内的人。

退位后的溥仪,生活还算安稳。只是,这样安稳的日子不会一直持续,很多人也开始难以忍受国民政府中有一个“小朝廷”。随着时局的动荡,到1924年时,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占据了北京的冯玉祥,决定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驱逐出宫。

当年的11月5日,冯玉祥派鹿钟麟、张壁率四十名军警从神武门入宫,收缴了紫禁城内守卫的枪械,并与“内务府大臣”绍英交涉。在众人的胁迫下,溥仪等人答应离开皇宫,并于当天下午4点10分左右乘车离开。

离开紫禁城后,溥仪先是到了天津。之后,日本人拉拢溥仪,声称愿意帮他恢复帝制。于是,又从天津前往东北,在1932年9月,于长春宣布成立“满洲国”,国号“大同”,成为了日军统治下的傀儡皇帝。


碣石樵子

溥仪即位不到3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革命风暴遍及全国。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偕皇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了“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与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优待条件”,其中“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禁宫,待日后移居颐和园。这样,辛亥革命之后,溥仪及其家人仍住在紫禁城里,过着小朝廷的生活。

民国成立后,执政的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中,袁世凯是清朝的旧臣。别看他在辛亥革命中,在清朝廷与革命党之间来回递话,两头投机,作政治交易,当上大总统以后,他并不敢忘了以前的“君臣名分”。因为他还有求于清室故主,他要复辟称帝,就先要故主承认他是“真龙天子”。所以,他对清室态度很好,从不提“移居”一事。黎元洪当年是清朝的湖北督军,只从他在武昌起义枪声一响便吓得钻到床底下看,他比袁世凯老实多了。当了大总统,还对溥仪称“臣”,每到春节要向溥仪上“贺表”。“移居”的事,当然更不提了。曹锟贿选总统,上了台说话不算,对于“移居”不移居实在无力顾及。

上图溥仪和婉容在养心殿前玩相机

至1924年,形势突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率领的直军逐渐处于优势。10月间,正当吴佩孚的军队向驻守在山海关的奉军发起总攻之际,吴军将领冯玉祥突然倒戈,班师回京。10月21日,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解散了“猪仔国会”,支持黄郛组成了临时内阁,并提出了驱逐溥仪出宫的议案。黄郛立即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决定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其中,第一款是:“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第三款是:“清室即日移出禁宫”。同时决定:执行此决议者为国民军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内阁会议后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溥仪出宫的善后工作。

“北京政变”的消息传入紫禁城,溥仪和王公大臣都感到惊愕和恐慌。溥仪急忙召集王公帝师和内务府大臣,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召开“御前会议",商议应急对策。“御前会议”开了两次,商议了三个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打通与冯玉祥的关系?溥仪出宫后住在哪儿?端康太妃(10月20日病逝)的灵柩如何料理及敬懿、荣惠两位太妃的住所怎样安排?由于诸王公大臣各怀心事,分歧较大,最后议而不决,静待时局变化。

11月5日晨,冯玉祥的国民军包围了紫禁城,切断了宫中对外的一切联系。鹿钟麟、张璧和“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李昱瀛,率军警将守护紫禁城外的卫兵、宪警缴械后,取而代之。中午12点,鹿钟麟、张璧、李昱瀛来到紫禁城,请溥仪移出禁宫。此时,溥仪正在储秀宫内陪婉容吃着水果聊天。突然,内务府大臣绍英踉踉跄跄地跑来,也顾不上行君臣之礼,气喘吁吁地说:“冯玉祥的部队开进来了,关闭了神武门,不准任何人进出。”溥仪像被弹簧弹了一下,猛地跳了起来,刚吃了一半的苹果掉到地上,紧张地说:“快!快去截住他们,问清他们想干什么!”绍英赶紧跑了出去。

在养心殿门前,绍英截住了鹿钟麟等人。鹿钟麟向绍英出示了大总统指令。绍英看后,吓得魂不附体,两腿发软,差点瘫在地上。幸好侍卫李国雄和严桐江将其挽住,绍英才幸免跌倒。绍英略微镇静了片刻,指着李昱瀛说:“你不是故相李鸿藻的公子吗?你家世代享受皇恩,今天怎么也帮人来欺负皇上?”李昱瀛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绍英又对鹿钟麟说:“你不是故相鹿传霖之后吗?鹿相是清室老臣,你为什么这样逼迫我们?”鹿钟麟一字一句地说:“我们奉内阁之命前来,既是为了民国,又是为了清室。如果不是我们,那就休想这样从容了。”绍英不甘心,又说:“优待条件尚存,你们怎么能这样擅自行事呢?”鹿钟麟正色道:“你少废话。张勋复辟,颠覆民国,优待条件早为清室所毁弃。近来,民怨沸腾,如果不是内阁出面阻止,清室早已大祸临头了。”紧接着,鹿又威胁说:“我们已在景山架好了大炮,按原计划只限二十分钟出宫,如若不然,便开始射击,你们看着办吧!

绍英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急忙去向溥仪报告。他一进门,便颤声喊道:“皇上,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叫签字。还说限二十分钟搬出去!”溥仪一把夺过公文,想看个究竟,可是眼睛像突然花了一样,看不清是什么,他觉得天旋地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稍停了一会,他又火冒三丈地喊:“马上搬出去?那我的财产呢?太妃怎么办?快打电话找庄师傅!快找王爷!找王爷!”“国丈”荣源像断了气似地回答:“电话线断了,门口已把上了人,出不去了。”屋里所有的人都惊慌得团团乱转。最后,大家一致意见,尽量拖延时间,以宫内人员和物品太多,马上出去有困难为托辞,不肯即日迁出。

绍英去和鹿钟麟商量,结果允许延到下午3点,溥仪的父亲载沣、帝师朱益藩、陈宝琛也被允许进宫。溥仪一见载沣,便叫道:“王爷,该怎么办呢?”可是,载沣的主意并不比儿子多,他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迸出一句废话:“听、听旨意,听旨意。”溥仪又急又气。快到3点时,绍英进来,他哆哆嗦嗦地说:“鹿钟麟又催啦,说,要快,快点,不然的话,景山上就要开炮啦。

上图溥仪与鹿钟麟

说话间,鹿钟麟、张璧已带着几名国民军士兵进入了宫内。鹿钟麟来到溥仪跟前,将两枚手榴弹放在绍英前面的桌子上,然后指着公文说:“请陛下在上面签字!”溥仪见鹿来势汹汹,大惊失色,连忙在公文上签了字,并交出象征皇权的“皇帝之宝"和象征宣统帝位的“宣统之宝”两枚印玺,由鹿钟麟送往国务院封藏。醇亲王载沣一见溥仪签了字,捶胸顿足,他摘下自已的顶戴花翎,扔在地上,嘴里还结结巴巴地念叨着:“

完了,完了,大清完了。”

下午3点,溥仪及婉容、文绣等人乘坐汽车,在鹿钟麟、张璧的护送下,驶出紫禁城,回到了溥仪阔别16年的醇王府。溥仪下车后,鹿钟麟握着溥仪的手说:“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反应很快,回答说:“我既然同意修改优待条件,当然已不能再称皇帝,惟有以中华民国国民的一份子自居了。”鹿钟麟笑着说:“既然是普通的国民,我们军人就有保护的责任。现在除了传令部下对你严加保护外,你有什么临时情况,直接电话通知我,我随时应命。”警察总监张璧也走过来对溥仪说:“既然是个公民,就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将来也可能被选做大总统呢!”一听“大总统”三个字,溥仪的心里立刻翻江倒海,他默默地走进了醇王府。不久,溥仪在日本驻天津的警察署署长和几个日本警官的“护送”下,乘火车去了天津。


邓海春



如果溥仪还活着的话,他可能会感谢题主,因为题主用了“走出”这个词,这让溥仪感到很体面。然而,溥仪可不是这么有尊严的“走出”皇宫的,而是被鼎鼎有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用枪顶着赶出去的。



溥仪“走出”皇宫是冯玉祥所犯的政治错误。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去世,同年年底,慈禧生前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当时尚没满3岁的溥仪即位,同时由溥仪的生父载沣摄政。然而,仅仅三年过后,即使经过载沣的呕心沥血,清王朝最终还是崩塌了。1911年,趁着保路运动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湖北的革命势力发起了“武昌起义”,彻底拉开了推翻清政府这场惊天动地的革命的序幕。

1912年,在袁世凯等人的逼迫下,清帝溥仪不得不宣布退位,当然这个决定肯定是载沣做的。随后双方经过谈判,确定了《清室优待条件》,“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包括保留清帝尊号、民国政府给清帝“发工资”等条件。少年溥仪在退位以后,一直居住在紫禁城里,仍然过着皇帝般的生活,这点可以从溥仪晚年写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看到。或许,当时的溥仪也认为他会永远这么生活下去吧。

1924年,张作霖和吴佩孚开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军总司令,受到吴佩孚的调度,当时冯玉祥被安排去赤峰,事实上则是被挤出了这场战争的核心。最终,冯玉祥联合胡景翼等人连夜返回北京,发动政变,企图绕开张作霖和吴佩孚直接控制北京政府,史称“北京政变”。

这场政变的一个结果便是,溥仪被废除帝号,同时将满清皇室赶出了紫禁城,溥仪则是灰溜溜夹着尾巴住进了载沣的府邸,随后投靠了日本。



溥仪出宫为什么说是冯玉祥所犯的政治错误呢?

冯玉祥的政治眼光和能力确实不行,否则也不会被称为“倒戈将军”。当时的时代背景,溥仪的身份是很敏感的,在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势力为什么没有选择处死他?封建残余太多了,溥仪的存在可以稳定很多人,比如满族、蒙古族、西藏、新疆,让他们对于民国的排斥感达到最小,对稳定局势作用很大,同时由溥仪用清朝皇帝的身份说中华民国继承清朝的版图也是最为合适的。相反,如果溥仪被处死了,那么满蒙等族很可能会反对民国政府,这对时局是非常不利的。即使袁世凯1916年称帝也没有将溥仪赶出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以后,民国政府也仍然没有对溥仪动手,因为让他在紫禁城了当小部分人的皇帝,对国家的稳定是好的,说白了也是对溥仪的监禁,让他始终处在民国政府以及国人的眼皮底下,让他没机会掀风浪。

然而,因为当时冯玉祥知道自己发动北京政变是很不地道的,很可能会受到指摘,需要做点什么获取支持,想来想去,竟然将主意打到了溥仪身上。冯玉祥领着兵冲进紫禁城,大义凛然地对溥仪说,现在是民国了,不需要再有皇帝了,滚吧!当时的冯玉祥以为这事做得很好,会受到赞美,并以此作为他控制北京政府的政治资本。

但是,被赶出皇宫的溥仪将会做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他投靠了日本人,妄图借助日本人的势力复国,日本人帮助他在东北地区建了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让东北地区陷入更深的困境中。


吾与吾国

溥仪是被冯玉祥拿枪赶出紫禁城的!

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中国经历了两次复辟,第一次是袁世凯称帝,第二次是张勋拥戴溥仪复辟。

让人们看到封建残余势力的顽固,冯玉祥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阵前倒戈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直系老大曹锟,并且赶走了溥仪。

冯玉祥固然有出于民族大义的考虑,但是很多是根据冯玉祥的出身有关系,冯玉祥出身于北洋,但是从根本上一直在反对北洋,而其它的北洋人物如袁世凯,段祺瑞,曹锟,甚至是张作霖都受惠于清政府过,所以对溥仪都不会赶尽杀绝。

所以,冯玉祥赶走溥仪不止完全出于公心,也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就像孙殿英挖了慈禧的墓后说,我不光是为了钱,我还为了报仇。

冯玉祥赶走溥仪,虽然行为过于激烈,但是我认为不彻底,还留有后患。也体现了冯玉祥目光过于短浅,没有长期考虑这个问题。

我如果是冯玉祥,一定会派人首先把紫禁城抄了,(英国革命的时候查理一世也被送上过断头台,就是杀了溥仪也未尝不可,)因为溥仪参加过复辟,谁能保证他不会继续进行复辟的行为(事实证明溥仪后来不仅参加了伪满洲国的卖国行为,而这和冯玉祥的赶其出紫禁城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如果把故宫的财产抄了充公,用于武装自己的军阀也好,用作国民政府的经费也好,总之比被溥仪用作复国经费强。

而溥仪,根本就不应该让他走出紫禁城,紫禁城是什么,就应该是囚禁皇帝和皇族的监狱,把皇帝放在政府眼皮底下监视,还有现成的城墙,都不用盖,比把拿破仑流放到一个岛上都好太多了,就像朱棣养那些藩王一样,好生生的供他们吃喝,但是就是不让其出皇宫。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京城之后,反而失去了控制,最终导致了溥仪及满清遗老遗少建立伪满洲国的行为。


史论纵横

看到很多人极力刻画溥仪极其家人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惨状,我真服气——你们就这么热衷为汉奸溥仪洗白?是当奴才每当够吗?

没错!北京事变中,冯玉祥囚禁总统曹琨,赶走清帝溥仪,让很多人不舒服,甚至间接导致了大师王国维的死。但是,冯玉祥怎么做完全是有理有据的!

理由有这些:

1,清帝退位,民国给予有待条件。民国让溥仪在深宫中继续当皇帝,紫禁城外是民国天下。这是以清帝不反对民国为条件的。

2,1917年6月,张勋的辫子军,康有为的保皇党,日本间谍组织黑龙会一起拥戴溥仪做皇帝。你以为溥仪不懂吗?他可是网友眼中又博士学历的高材生呢!

3,溥仪复辟,违反了《清室优待条件》等条约,理当逐出紫禁城,主谋张勋也应该通缉处死。但是张勋手上有段祺瑞同意复辟的证据,投鼠忌器,不敢下手。

4,7年的军阀混战,总统总理换了一茬又一茬,终于有人愿意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了!这个人就是冯玉祥!冯玉祥赶走溥仪,才开启了真正的共和国。

有人说,冯玉祥是倒戈将军,没节操。要知道,乱世之中,生存下来是第一位的,而冯玉祥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始终心有良知,心又正义,始终为国民幸福而努力。

可惜,冯玉祥因为不附和军阀之间的江湖义气和尔虞我诈,这个直肠子被各个军阀排挤,诽谤。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颠倒黑白谴责他。



如果被人称颂的蔡锷一直活着,多半和冯玉祥选择差不多吧?


历史知事

1942年11月5日,溥仪被赶出了皇宫。这次说点大家感兴趣的,

第一,溥仪在出宫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国宝,在天津寓居的时候,不管哪儿来个人,说他忠于大清,蓄养死士图谋复国,溥仪都有国宝赏赐。

第二,这些国宝一直到了溥仪被抓,住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依然有一部分被藏在皮箱的夹层里没有被发现。但是后来还是献给国家了。

第三,从天津接走溥仪,到满洲国去做皇帝的人,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女间谍川岛芳子。

第四,溥仪在释放之后,成为一个普通人以后,曾经和工友重游故宫。当他看到西暖阁墙壁的时候说,这里原本有幅画,画后面是一条密道直通宫外。现在画没了,密道也堵上了。

最后说一点个人观点,从溥仪的著作上来看,他从来就没有被改造过来。他心里始终当自己是个皇帝。

虽然是末代皇帝。


云在青山雨在田

溥仪最后不是自己走出皇宫的,而是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赶出皇宫的。

溥仪3岁入宫入承大统,是为宣统皇帝,在位3年,1912年溥仪宣布逊位,清王朝也宣告终结。不过按照武昌起义后南北和谈的结果,溥仪可以继续居住在皇宫里面,其依据就是在南北和谈中颁布的《清室优待条例》,该条例的内容包括:(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等等。所以,虽然退位了,溥仪还是可以继续居住在紫禁城,而且皇帝的称号还是可以继续保留的。

不过《清室优待条例》却有一些漏洞,比如条例中没有规定清帝可以在故宫中居住多长时间,1913年的时候,袁世凯就曾经想把清朝皇室迁居颐和园,不过由于种种阻力而未能实现。实际上,清朝灭亡后,清朝皇室并不占据紫禁城的全部,而只是紫禁城的后半部分,前面的三大殿已经被民国政府收回,紫禁城的四个大门有三个已经被民国政府掌管。

不过进入民国以后,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却总想让溥仪皇帝复辟,重新恢复清朝,清末的宗社党在民初的时候主张复辟清朝,它的活动一直活跃到了1916年左右才消失。1917年,张勋借着调停府院之争的机会进京,重新让溥仪皇帝登极,是为“丁巳复辟”,正是因为溥仪皇帝在民国的时候成为了复辟势力的精神支柱,所以一直有呼声要求将清朝废帝溥仪赶出皇宫。

1924年10月,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回京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冯玉祥进入北京之后,发现身边的旧势力太多,于是辛亥年间反清的斗志重新被燃起,所以就一不做二不休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在赶出溥仪的同时,冯玉祥命令摄政内阁修改《优待条例》,修改后的条例包括清帝废除皇帝的尊号,清帝移出宫禁等。

溥仪出宫后,居住在天津张园,后来又在日本人的诱惑下潜逃到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成为了后来溥仪投日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青年史学家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中央政府,清朝统治名存实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以隆裕太后(光绪帝的皇后)名义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退位,清朝就此灭亡。根据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与清朝皇室协商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例》,溥仪退位后仍保留“皇帝”尊号,居于紫禁城中,生活费用由民国政府拨给。

1914年冬,北洋政府发布《清室善后条例》,废除溥仪的“皇帝”尊号,要求自他以下的清皇室成员遵行民国法度。1917年,前清遗老、民国安徽督军张勋率领所谓“辫子军”进京,拥戴溥仪复辟,旋在国内压力下自行取消,史称“张勋复辟”。1924年冬,倾向革命的旧军官、原直系军阀冯玉祥在第三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迫使其逃入日本公使馆寻求政治避难,这是溥仪第一次离开皇宫。其后,在日本政府安排下,溥仪移居天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溥仪在东北沦陷区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建元”“大同”。1934年,日本执政当局改“执政”为“皇帝”,“改元”“康德”。从此溥仪便一直居住在“新京”(长春)伪“皇宫”中,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溥仪第三次宣布“退位”,在逃往沈阳时被苏联红军抓获,这是他第二次离开皇宫。

建国后,溥仪被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押于抚顺战犯管理所,至1959年作为特赦人员中的第一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特赦,成为新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后来,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逝世,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21世纪初,清皇室后裔将溥仪骨灰移葬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商业公墓华龙皇家陵园,为其上庙号“恭宗”,谥曰“孝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由于中国早已废除帝制,溥仪的庙号和谥号并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和历史学界所承认,一般称他为清逊帝、清末帝、清废帝或宣统帝。


关东风土志

溥仪是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这里不包括袁世凯)史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1909年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溥仪继承了皇位,当时的大清朝已经摇摇欲坠,果不其然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大清朝从此灭亡。但是民国政府对大清皇室有有待条约,所以溥仪和皇室成员依旧住在紫禁城里。


1917年6月14日,前清遗老辫子军统帅率4000辫子军进京,把大总统黎元洪干下台,带兵打进紫禁城帮助宣统复辟。12岁的溥仪又重新的坐上了龙椅。可是没过几天张勋就被段祺瑞给打跑了,重新坐上皇位十一天的溥仪只得带一次宣布退位。


民国十三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开始了,但是冯玉祥却输给了东北王张作霖,带着军队撤回北京。为了泄愤冯玉祥把怨气都撒在了溥仪身上。冯玉祥无视民国对清廷皇室的优待条件,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并获得大量宫中财物,历史上称这为“北京政变”。

就这样溥仪离开了皇宫,搬进了他父亲的府邸,后来又逃进日本公使馆。民国十四年二月溥仪来到天津先后居住在张园和静园。后在日本人的诱惑下去了东北,做了日本人建立的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被抓。


图文世界观

在辛亥革命风暴的迅猛打击下,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等王公大臣们为了保住大清皇帝称号和各自的身家性命,于四面楚歌的穷途末路中被迫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优待清室条例》。《优待条例》主要条款为:清帝自行退位后,“(皇帝)尊号仍存不废”,还可暂居紫禁城一年,之后迁至颐和园;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负责保护清皇室的原有私产,并每年拨付400万两银以供皇室享用(后改为400万银圆)。

清王朝覆亡了,但宣统皇帝的称号却诡异地保留了下来。此后,民国早期的几届历任总统如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无论在公文或私函中,都赫然将溥仪敬称为“大清皇帝陛下”,北京城里的遗老遗少们,盘踞各地的大小军阀以及政客们乃至于像胡适那样著名的“新派人物”,都毕恭毕敬的尊称溥仪为“皇上”。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兵变”前,溥仪仍像退位前那样称孤道寡,役使着紫禁城里的数千太监、宫女,过着和以前在位时差不多的帝王奢华生活。

1924年11月5日,跟随吴佩孚兵进山海关、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冯玉祥突然临阵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用刺刀将“清室小朝廷”驱逐出了紫禁城。文献载,冯玉祥突然发动政变,不祥消息传入宫内,正在御花园里用望远镜观察景山驻军异动情况的溥仪,立刻察觉了危机正在一步步迫近。接着,负责紫禁城各门守卫的禁卫军士兵们被集体缴械并调出北京,冯玉祥的国民军接管了禁卫军营地并占领了神武门岗哨,都使溥仪产生了不好的预感。

“国中之国”既然属非正常状况,那么,必然发生的危机终于还是要发生的。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卫戍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人的手枪队,悍然闯进宫中,命令溥仪“从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并逼他在已修改了的优待条件上签字,并限其在3小时内搬离紫禁城。

溥仪一行失魂落魄地被国民军赶出了故宫后,来到了后海醇亲王府,却发现其父、摄政王载沣比他更惊慌失措。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傍晚来访,说经他奔走斡旋,荷兰、英国、日本的公使已经向摄政内阁外交总长王正廷提出抗议,王向他们保证溥仪生命财产的安全。庄士敦的到来和他的消息,稍稍缓和了些醇王府里过于紧张的气氛。

此前, 他早就以赏赐弟弟溥杰为由,将宫里最珍贵、最值钱的文物字画和古籍善本一批批偷运出宫,存到了天津英租界的一所宅子里。“盗宝”活动整整持续了半年多。溥仪一直想出样,因计划不周,没有走成,结果在天津当了7年“寓公”。在满清遗老们的包围下,一直梦想复辟、恢复大清江山的溥仪,与日本人相互勾结并愈陷愈深,终于甘当傀儡,被日本侵略者玩弄于股掌间,平添了一段令其身败名裂、并遭万众唾骂的罪恶史。

【答题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网络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