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苏轼名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文学妙语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一首乐观向上、简洁明快的小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也就是词人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的初春。这首词现在多被引入初中或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全词如下:

(词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序中三言两语交代了写这首词的缘由,即游览蕲水县的清泉寺,看到清泉寺门前向西流的兰溪。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往东流成了如英雄暮年一样人力难以抗拒的事实,李煜悲叹“人生长恨水长东”,可词人却见到了眼前逆天的例外,足以振奋精神,因此一定要记录下来。

先看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是以白描手法素绘了一幅早春黄昏细雨中的山间小景,“山”“兰芽”“溪”“松”“沙路”“暮雨”一系列清新自然而带有黄昏及子规声的悲凉色彩的词映入作者眼帘,恍如珠玉在目,不自禁身临其境。而泣血的鸟鸣和迟暮的雨丝可有让词人感到美中不足、惆怅于胸?未曾。

答案正在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谁说人生只能越活越老、不能重现少年意气?没看到这流水还能逆势向西流吗,不要生了白发就哀哀戚戚、一蹶不振!这一句简短有力的言语,千载之下振聋发聩。年岁渐长,难道就要浑浑噩噩?谁说的年纪大了就不能再以少年的精神继续奋勇前行呢。曹操尚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也正是古人对这样精神的前续么。

蕲水县是现在的湖北浠水县,苏轼当时在黄州做团练副使,两地相距不远,《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这段话里说的“歌”就是这首词。

苏轼在人生最低谷的末路下仍旧一反常人的消沉,胸怀旷达,大气潇洒,给人以焕然新生的动力与启发。清代词学家陈廷焯在其撰于光绪年间的名作《白雨斋词话》中谈此词说:“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实而并非陈廷焯一人,是令万千徘徊于人生路口的迷茫游子神往才对。


历史有妖气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的上片写景,但景中有情。古代的文人学士,在暮春时节,看到的往往是花褪残红的衰败景象,并由此生出无限伤感,而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的诗人却独具慧眼,于眼前的暮春景物中发现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并以之自励。
最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山下兰芽短浸溪”的美景。因寺临兰溪,故用“山下”二字把寺与溪勾连起来,明写溪而暗点寺,一笔两到。溪在“山下”,而寺在山上,这又表明寺与溪有一段距离,诗人正与他的朋友行走在寺与溪之间的山路上。三月的兰草刚刚吐出嫩叶,故曰“兰芽”,并用“短”加以形容。天下着雨,溪水不断上涨,以至把原先生长在岸边的兰芽都浸泡在水中了,故曰“浸溪”。于水面能清楚地看到浸泡于水中的兰芽,溪水之清澈透明则不难想见。
次句点出“路”,说明作者正行进在宛延于松林之间的上下山的路上,而不是静止地站在某一个地方观赏。诗人在不断地行走,眼前的景物则不断变换着自己美好的姿态。“路”而曰“沙”,则雨中的路必无泥泞之状,再加上雨的洗涤,则更是清洁无尘,因而说“净无泥”。
第三句写雨中子规。因为是春天的毛毛雨,雨丝细如花针,因而用“萧萧”加以描状。子规在农历三月始鸣,诗中的“子规啼”便点明了节候。相传子规鸟鸣声哀切,似“不如归去”,一般人听来不无伤感,而诗人笔下的子规啼声,却欢快悦耳,催人振奋。它所烘染出的环境气氛,足以使人心旷神怡。有了这“萧萧暮雨”四个字,则青山、兰芽、溪水、松林、沙路、子规,还有那隐映在山中林木之中的清泉寺,就都一无例外地全都被笼罩在蒙蒙细雨中,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的文字画。
由于诗人采用了绘画中的景物透视技巧,因而这文字画便极富立体感。诗人选择了浸于溪的兰芽、净无泥的沙路、啼叫的子规作为近景,再衬以青山、松林、暮雨这些远景,而后把它们画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些文字画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其他办法所不能获得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同时,这在春雨的滋润下破土而出的兰芽,又给我们以生命之活力的暗示,这松间一尘不染的沙路,又给我们以人生之路前程似锦的联想,这子规的啼叫,谁说不是对青春活力的热情呼唤呢。这样,这眼前的景物便渗透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情绪,放射出青春的熠熠光彩,迸射出生命的耀眼火花。这就使普通的山山水水罩上了一层迷人的面纱,造就了一种神秘的艺术气氛,把读者引入一个艺术的天地。
由于上片于写景中渗透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绪,并对此作了巧妙的暗示,词的下片转入抒情、议论,便觉水到渠成,毫无突兀之感。
换头以“谁道”呼起,以反诘句直接提出人生中的一个严峻课题。古时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说法,就自然法则和人生规律而言,这无疑是绝对真理。然而,一个人如果能自强不息,谁说不能老当益壮,使青春永放光彩呢?接着,诗人便用“门前流水尚能西”的事实,进一步强调和坐实自己的看法。
诗人在煞拍更以昂扬、振奋的笔调写道:“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诗是感伤良辰易逝,青春难驻。作者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自勉自励。既然人生可以“再少”,又何必象白居易那样吟唱黄鸡白日的感伤之歌呢!“休”字下得很重,很有力,它表明了作者对黄鸡白日之吟的否定,表现了一种豪迈达观的精神,这无疑是词人与所处的艰险环境之间的矛盾而激射出的火花。诗人所提出的人生问题,至今仍未失去它的价值。
这首词融情、景、理于一体,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具有立体感的文字画面和富于形象性的哲理化语言,抒写了诗人虽处逆境仍不甘沉沦的豪迈情怀,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深刻地体现了苏词的独特个性。

文学妙语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原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就在兰溪河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的兰芽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没有了泥土,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蕲(音:其)水,就是现在湖北浠水,在今湖北黄冈东面。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发源于箬竹山,溪旁生长着许多兰花,故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时节作者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的兰溪雨后景色。

首句介绍清泉寺和兰溪的位置关系, 最主要的是“溪水西流”这样的一反常态的现象,为后文打下伏笔。兰刚发出春芽,芽还很短,一场春雨过后,它们都浸没在溪水中,可见它们是弱小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的,但是它们还是顽强地生活着。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雨后兰溪的周边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衬托自己的清白无辜。“潇潇暮雨子规啼”,子规鸣叫声让人感觉凄凉,在傍晚的雨中听到子规的叫声,愈发使人刚到凄凉苦楚无比,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下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看到河水都能够向西面流去,自己还有什么不可能东山再起,干一番事业呢?展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7老师262366556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前几日看见张国立老师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录取时我曾评论的就是这句话。确实,想做的事,只要努力都不会太晚。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游后感”,从描写蕲(qi二声)水清泉寺周边环境,并就西流的河水有感而发,道出人生哲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也成了千古名句。要知道我们的大文豪苏轼可是胸襟坦荡旷达,他因缘而适。此前因受“乌台诗案”的被人抓住了小辫子而锒铛入狱。但是很快拨开阴霾见天日,又回到那个原来的自己。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代 ·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闲情逸致、陶冶情操

上阙的三句话写明了清泉寺优雅的风光,环境美不胜收。

且看那小溪潺潺、兰草萌生幼芽、松间沙路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声声啼叫。多么好看的一幅诗情画意光景。而这远离世俗的风光更是给人以欢快的心情。读完更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更加的热爱这美好大自然。



深受启迪、有感而发

都知道大河向东流,传说就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而诗人因地制宜,就眼前向西流水的小河发出感慨。“谁道”和“凭谁问”都是反诘的写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看了以后恍然大悟。此句以景喻理,多富情调和韵味。时光如水匆匆奔流,逝去光阴不可收。都知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告诉世人“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读起来顿时令人感受到振奋鼓舞,底气十足。同时,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亲近自然,乐观旷达的性格。



文|一生最爱古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