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蘇軾名篇《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文學妙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是一首樂觀向上、簡潔明快的小詞,寫於北宋元豐五年,也就是詞人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的初春。這首詞現在多被引入初中或小學的語文課本中。

全詞如下:

(詞序: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詞序中三言兩語交代了寫這首詞的緣由,即遊覽蘄水縣的清泉寺,看到清泉寺門前向西流的蘭溪。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水往東流成了如英雄暮年一樣人力難以抗拒的事實,李煜悲嘆“人生長恨水長東”,可詞人卻見到了眼前逆天的例外,足以振奮精神,因此一定要記錄下來。

先看上闋,“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是以白描手法素繪了一幅早春黃昏細雨中的山間小景,“山”“蘭芽”“溪”“松”“沙路”“暮雨”一系列清新自然而帶有黃昏及子規聲的悲涼色彩的詞映入作者眼簾,恍如珠玉在目,不自禁身臨其境。而泣血的鳥鳴和遲暮的雨絲可有讓詞人感到美中不足、惆悵於胸?未曾。

答案正在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誰說人生只能越活越老、不能重現少年意氣?沒看到這流水還能逆勢向西流嗎,不要生了白髮就哀哀慼戚、一蹶不振!這一句簡短有力的言語,千載之下振聾發聵。年歲漸長,難道就要渾渾噩噩?誰說的年紀大了就不能再以少年的精神繼續奮勇前行呢。曹操尚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不也正是古人對這樣精神的前續麼。

蘄水縣是現在的湖北浠水縣,蘇軾當時在黃州做團練副使,兩地相距不遠,《東坡志林》卷一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裡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這段話裡說的“歌”就是這首詞。

蘇軾在人生最低谷的末路下仍舊一反常人的消沉,胸懷曠達,大氣瀟灑,給人以煥然新生的動力與啟發。清代詞學家陳廷焯在其撰於光緒年間的名作《白雨齋詞話》中談此詞說:“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實而並非陳廷焯一人,是令萬千徘徊於人生路口的迷茫遊子神往才對。


歷史有妖氣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詞的上片寫景,但景中有情。古代的文人學士,在暮春時節,看到的往往是花褪殘紅的衰敗景象,並由此生出無限傷感,而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的詩人卻獨具慧眼,於眼前的暮春景物中發現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機,並以之自勵。
最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山下蘭芽短浸溪”的美景。因寺臨蘭溪,故用“山下”二字把寺與溪勾連起來,明寫溪而暗點寺,一筆兩到。溪在“山下”,而寺在山上,這又表明寺與溪有一段距離,詩人正與他的朋友行走在寺與溪之間的山路上。三月的蘭草剛剛吐出嫩葉,故曰“蘭芽”,並用“短”加以形容。天下著雨,溪水不斷上漲,以至把原先生長在岸邊的蘭芽都浸泡在水中了,故曰“浸溪”。於水面能清楚地看到浸泡於水中的蘭芽,溪水之清澈透明則不難想見。
次句點出“路”,說明作者正行進在宛延於松林之間的上下山的路上,而不是靜止地站在某一個地方觀賞。詩人在不斷地行走,眼前的景物則不斷變換著自己美好的姿態。“路”而曰“沙”,則雨中的路必無泥濘之狀,再加上雨的洗滌,則更是清潔無塵,因而說“淨無泥”。
第三句寫雨中子規。因為是春天的毛毛雨,雨絲細如花針,因而用“蕭蕭”加以描狀。子規在農曆三月始鳴,詩中的“子規啼”便點明瞭節候。相傳子規鳥鳴聲哀切,似“不如歸去”,一般人聽來不無傷感,而詩人筆下的子規啼聲,卻歡快悅耳,催人振奮。它所烘染出的環境氣氛,足以使人心曠神怡。有了這“蕭蕭暮雨”四個字,則青山、蘭芽、溪水、松林、沙路、子規,還有那隱映在山中林木之中的清泉寺,就都一無例外地全都被籠罩在濛濛細雨中,構成了一幅明麗、清新的文字畫。
由於詩人採用了繪畫中的景物透視技巧,因而這文字畫便極富立體感。詩人選擇了浸於溪的蘭芽、淨無泥的沙路、啼叫的子規作為近景,再襯以青山、松林、暮雨這些遠景,而後把它們畫在同一個平面上,這些文字畫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用其他辦法所不能獲得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同時,這在春雨的滋潤下破土而出的蘭芽,又給我們以生命之活力的暗示,這松間一塵不染的沙路,又給我們以人生之路前程似錦的聯想,這子規的啼叫,誰說不是對青春活力的熱情呼喚呢。這樣,這眼前的景物便滲透了詩人曠達樂觀的情緒,放射出青春的熠熠光彩,迸射出生命的耀眼火花。這就使普通的山山水水罩上了一層迷人的面紗,造就了一種神秘的藝術氣氛,把讀者引入一個藝術的天地。
由於上片於寫景中滲透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緒,並對此作了巧妙的暗示,詞的下片轉入抒情、議論,便覺水到渠成,毫無突兀之感。
換頭以“誰道”呼起,以反詰句直接提出人生中的一個嚴峻課題。古時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說法,就自然法則和人生規律而言,這無疑是絕對真理。然而,一個人如果能自強不息,誰說不能老當益壯,使青春永放光彩呢?接著,詩人便用“門前流水尚能西”的事實,進一步強調和坐實自己的看法。
詩人在煞拍更以昂揚、振奮的筆調寫道:“休將白髮唱黃雞。”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瓏》一詩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此詩是感傷良辰易逝,青春難駐。作者在這裡卻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自勉自勵。既然人生可以“再少”,又何必象白居易那樣吟唱黃雞白日的感傷之歌呢!“休”字下得很重,很有力,它表明了作者對黃雞白日之吟的否定,表現了一種豪邁達觀的精神,這無疑是詞人與所處的艱險環境之間的矛盾而激射出的火花。詩人所提出的人生問題,至今仍未失去它的價值。
這首詞融情、景、理於一體,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具有立體感的文字畫面和富於形象性的哲理化語言,抒寫了詩人雖處逆境仍不甘沉淪的豪邁情懷,格調高昂,風格豪放,深刻地體現了蘇詞的獨特個性。

文學妙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

原文: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就在蘭溪河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的蘭芽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得沒有了泥土,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賞析:

蘄(音:其)水,就是現在湖北浠水,在今湖北黃岡東面。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發源於箬竹山,溪旁生長著許多蘭花,故稱:蘭溪。



此詞是元豐五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時節作者遊蘄水清泉寺,看到的蘭溪雨後景色。

首句介紹清泉寺和蘭溪的位置關係, 最主要的是“溪水西流”這樣的一反常態的現象,為後文打下伏筆。蘭剛發出春芽,芽還很短,一場春雨過後,它們都浸沒在溪水中,可見它們是弱小沒有多少抵抗能力的,但是它們還是頑強地生活著。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淨無泥”突出了雨後蘭溪的周邊的潔淨和一塵不染,襯托自己的清白無辜。“瀟瀟暮雨子規啼”,子規鳴叫聲讓人感覺淒涼,在傍晚的雨中聽到子規的叫聲,愈發使人剛到淒涼苦楚無比,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



下片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抒發,也是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看到河水都能夠向西面流去,自己還有什麼不可能東山再起,幹一番事業呢?展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


7老師262366556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前幾日看見張國立老師被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錄取時我曾評論的就是這句話。確實,想做的事,只要努力都不會太晚。

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篇“遊後感”,從描寫蘄(qi二聲)水清泉寺周邊環境,並就西流的河水有感而發,道出人生哲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也成了千古名句。要知道我們的大文豪蘇軾可是胸襟坦蕩曠達,他因緣而適。此前因受“烏臺詩案”的被人抓住了小辮子而鋃鐺入獄。但是很快撥開陰霾見天日,又回到那個原來的自己。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宋代 · 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閒情逸致、陶冶情操

上闕的三句話寫明瞭清泉寺優雅的風光,環境美不勝收。

且看那小溪潺潺、蘭草萌生幼芽、松間沙路一塵不染。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聲聲啼叫。多麼好看的一幅詩情畫意光景。而這遠離世俗的風光更是給人以歡快的心情。讀完更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更加的熱愛這美好大自然。



深受啟迪、有感而發

都知道大河向東流,傳說就是因為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而詩人因地制宜,就眼前向西流水的小河發出感慨。“誰道”和“憑誰問”都是反詰的寫法,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使讀者看了以後恍然大悟。此句以景喻理,多富情調和韻味。時光如水匆匆奔流,逝去光陰不可收。都知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告訴世人“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你看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讀起來頓時令人感受到振奮鼓舞,底氣十足。同時,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詩人熱愛生活,親近自然,樂觀曠達的性格。



文|一生最愛古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