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

一面湖水77923871


这段话的疑惑处是玉人是谁?“教”是什么意思?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首平起平收的七言律体绝句,杜牧、和李商隐的绝句在整个唐朝也算得上大家,二人在《唐诗三百首》分别被收录了9首和7首。这首诗比较浅显,很好理解,我觉得唯一有点疑问的是最后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玉人”是谁?“教”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教这个字在《廣韻》有一种发音居肴切,是平声,音交;《集韻》《韻會》《正韻》居效切,音较,下所法效也。“教”在宋朝的平水韵中平仄意义旅游不同,平声教[使也]、仄声教[教训]。在这首诗里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是仄声,读作“较”。

玉人何处教吹箫从意义上说,可以理解为韩绰判官你在哪里教(教学)人吹箫呢?亦可以理解为韩绰判官你在哪里让人家(玉人)给你(教,使也)人吹箫呢?

因为“教”这个字可能是宋朝平仄意义不同,而唐朝平仄不同意义是相同的,所以这里字在这里两个意思似乎都讲得通。

我倾向于后者:韩绰判官你在哪里让人家(玉人)给你(教,使也)人吹箫呢?玉人指的是歌女,教是使、让的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教”一个意思。

我在《老街诗词闲话93-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的“重”到底什么意思》引用过清朝人一段话:上去雖有二音,無二義。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一家之言,未必有道理。请各位诗友指正!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自《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之后回忆往事忽而感慨,怀念故友而作。这句诗看起来直白易懂,实际上细细品读起来,又有另一番意味。

在一个寒意袭人的深秋夜里,诗人忽然回想起那些浮光掠影般的往事,想起发生过的点点滴滴,想起故友韩绰,情绪袭来,便写下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我和题主的想法一样,这首诗最值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诗句,当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句。

在这句中,有桥、故友、美人、箫声、往事,画面清丽悠扬,甚至略有些俏皮爽朗,看得出来,诗人怀念过去与故友的心情并没有蚀骨的悲哀与疼痛,只有一抹淡淡的哀愁,很淡很淡,像空山远影,轻描淡写到不值一提。初读满目清丽淡雅的秋日风景,一片美好,看不见秋日的草木凋零,只有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的怀念。

诗人以欢喜来衬托内心的悲伤与哀愁,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诉说此时此刻所在的地方已是萧条荒凉的景象,内心是多么的愁苦疼痛,并非如此。诗人不言哀愁,并不代表心中不痛,而是很巧妙的以故乡繁盛如花的场景,来掩盖身在异乡的落寞,内心想的念的,都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共同饮酒作诗的朋友。

所以,诗人是借美好的意象来掩盖内心的怅惘,最后一句看似欢乐热闹,实际上凸显了诗人心里对过去的怀念,可是这一切,终究回不去了,于是,只能写诗记录怀缅了。


沈善书

这是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句。全诗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

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 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关于二十四桥的说法不一,文中图片是扬州后来修建的二十四桥。


一面湖水77923871

  杜牧眼中扬州的明月,不只是诗更是远方朝廷的青睐!

(刚峰扬州散记节选)

  透过历史烟云,来看扬州这座城,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大观中,有点异类。上有六朝古都金陵,下有吴国首都姑苏城,它既没有江南最美景色的杭州美丽,又没有隔壁雄峙江边镇江的险峻,可为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散文,那么多才子佳人都喜欢在这座城倾诉旷世才情?

  为何,天下文人总喜欢下扬州?扬州,为何让文人墨客们痴迷上千年,而引来无数座城市妒忌?迷团,犹如江南烟雨一样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其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墨客,对扬州有不同的意境!

  跳开怂恿,撇开诱惑,让我们透过春花秋月,掠过长亭短廊,拨开岁月烟花,穿越隋唐、宋明清,来看看那些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的绝美佳句,来剖析他们与扬州的际遇,或许,能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

  如果说诗仙李白送别长他十二岁的忘年交孟浩然前往江陵,拉开了文人里客烟花三月之扬州的轻舞飞扬序幕,那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人徐凝,却为我们精心描画了一个月影轻摇,灵动娇俏的扬州城。唐时的扬州,是文人们心中诗画般的故城!

  浙江才子徐凝写此诗时,据说是泊船瓜州。那是,他与另一位才子张祜同为考乡试争解元,让老师白居易很忧闷。张祜也写了一首扬州下辖渡口瓜州的诗,其中两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很有才气。然而,白居易还是喜欢徐凝忆扬州的诗并力保成解元,却引发了后世的一段讼案。

  平心而论,张祜综合才情胜于徐凝,他应该是“终老扬州”第一诗人。张祜没得到解元,连后人苏东坡当杭州大守时,也站出来为张鸣不平。但白居易扬徐抑张,还是有些道理。晚唐时期的杭州白太守,在经历过许多仕途坎坷后,很是怀念扬州的明月的。张祜诗中的扬州月是斜月,表达的有些灰暗;而徐凝诗中的月,却是皎洁明亮的,很吻合白居易心中的扬州。你看,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无赖扬州竟然占去了二分。写的多么好呀,借月光寄怀,期待东山再起是唐朝许多诗人的“一笔荡开”的比兴手法之一,扬州的月光最明,功在徐凝。

  于是,扬州的明月便成为文风熏熏的大唐王朝文人墨客们下扬州观花赏月的由头。扬州,亦成为许多怀才不遇才子们心中抒怀咏志的明月之乡。 举目望去,唐朝写扬州月光的诗,我以为写的最好的还是杜牧。杜牧,可谓是扬州知己。一提起晚唐这位著名诗人,就自然会想起他诗下的青楼艳歌和二十四桥的丽人倩影。他的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的典雅而独具韵味的美色扬州,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华美斑斓而迷离。杜诗人诗中的扬州不仅是他相恋的女友,而且,更是他磨练意志抒发壮志的最佳栖息地!

  其实,杜牧对扬州的这份感情是世袭的。当年他的祖父杜佑就是淮南节度使驻节扬州。当年,杜佑作为扬州最高行政长官,他培养了一个年轻的诗人名叫刘禹锡。刘同学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遇,从而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传世名句。

  当祖父离任扬州三十年后,杜牧跟随老师牛僧孺下了扬州。作为中唐著名的“牛李党争”领袖,失败后的牛先生从中央贬谪扬州并主政,宽宥并姑息手下书记官杜牧,在扬州的风月繁华下的浪漫,才有了小杜同学为纤巧疲软的晚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峭健之风。“舞低扬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小杜诗人心中的扬州,那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已成为一种志向的抒情。从杜牧在扬州曾注释《孙子兵法》与针对危机四伏的晚唐政局写下的《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充满刀光剑影的文章,亦可看出,一个壮志难酬的热血青年在苦中作乐中励志,最终当上大守的人生履历。



刚峰看世界

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要理解这句诗,先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1.为什么是“寄”,为什么要“寄”,以及从哪里“寄”?

2.杜牧和韩绰的关系。

3.诗中的问句是什么意思?此外,“教”读平声,还是去声?是不是教授、指导的意思?

下面一水逐一予以解答:

1.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这首诗当是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离扬州幕府后,回到北方中原地区写的。所以是遥寄韩绰,前两句是写他在草木早凋的北方,回忆相隔迢迢的江南美好。并为下两句想像中的扬州生活场景提供唯美的背景氛围。

2.杜牧在扬州为官时,和当时同在扬州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并意趣相投。杜牧在扬州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玩。杜牧还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情,应该还是“酒精考验”的欢场战友。所以才遥寄了这么一首带着调笑意味的七绝给韩绰。

3.那么,杜牧调笑的一问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桥,是代指的扬州,更精确一点的范围,则是多靠近水岸桥畔的扬州欢娱场所(如果还要去考证那时候的扬州具体是不是刚好有二十四桥,或者这是不是具体指向某座编号为二十四的桥,就有些走火入魔的考古癖了)。明月夜,是良宵良辰。诗人遥想的是,在秋月明朗的夜晚,按照以往咱们的习惯和喜好,你(韩绰)又该在哪家青楼伎馆夜总会,要了如玉的美人儿,陪你吹箫作乐呢?至于这个“吹箫”是字面意思,还是那时就有了引申义,诸君就见仁见智吧。

最后再说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到底该读什么音,表什么意?如果熟悉近体诗平仄规律,就很容易判断出,这里的“教”不可能是平声的传授、教导的意思。因为那样会犯近体诗“三平尾”的诗病,这对于诗律工精的杜牧来说,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从常识来看,也绝少有欢场恩客跑去教教坊乐伎吹箫的,毕竟,那是人家乐伎的专业啊!不是大国手,一般略通音律的客人,怕是只有欣赏的份儿。所以,这里的“教”只可能是读去声。表达的是“使,令,让”的意思。

所以,这两句诗的白话就是:秋月良宵夜,你又该在扬州哪个地方寻欢作乐?又在让如玉的美人为你吹箫吧?


一水诗塾

诗是表达情感的,越是优秀的诗,越是能表达最普遍的情感。所以最优秀的诗是不用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就能读懂的。比如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等。

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倬判官》,就是一首优秀的诗,解读它的时候,了解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固然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可是,如果把一首好诗生生解成名人八卦,官员绯闻,不免就有暴殄天物的味道了。

扬州现在不算什么有名的城市,历史上,持别是唐宋时期,却是一等繁华之地。说到江南的富庶繁华,首先想到的是扬州。当时人们的人生理想也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杜牧与扬州还是有不少故事的,否则,他也不会写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侥名“这样的句子。

上面几句,算是一个简单背景,若不说,也不会影响此诗的理解。

青山隐隐水迢迢,此句一出,给人的感觉是春天的意象,青山绿水的。可是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能,你就知道理解错了。

秋到江南草未凋。现在其实己经是秋天了。为什么还是春天的景象呢?因为这儿是江南。虽然秋天到了,可是这儿还是山青水绿。一片春意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王人何处教吹萧。疏星朗月之下,烟柳画桥,自是人间最美的景色。是何处吹来幽咽的箫声呢?那吹箫之人定是一位仪态万千的美人吧?

诗歌表达的意象,往往是不具体的,唯其不具体,才会引起读者更广泛的联想。若是太具体了,就失去诗意,没有格局了。

二十四桥到底是一座桥的名字,还是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其实并不重要,也不影响桥与明月相互辉映的意境之美。玉人是男人是女人,是秦楼楚馆的歌女,还是作者的朋友,也不重要,也不影响明月夜中箫声咽的意境。

教吹箫的“教”字,倒是值一说,它不是教学的教,不是美女教朋友吹箫,也不是朋友教美女。这是的教读去声,与叫、让意思相类。硬要翻译一下,可以这样:是谁让美人在那里吹箫呢?回答一下也可以。可以说作者的朋友正在秦楼楚馆中听美女吹箫,但这样读诗就没意思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并不只是一个风流才子,还是一个忧国忧民性格开朗乐观的诗人,杜牧有很多首诗都是借风月场景来衬托,耐人寻味。这首巜寄杨州韩绰判官〉怀念故人,和另一首〈寄远〉差不多。〈寄远〉另表,这里不再啰嗦。

就这首我浅陋的理解;第一句,路途遥远,青山本是翠绿的,现在也己不再,水还是依然流逝。

第二句,描写景色和诗人的感慨,秋天已尽,连四季如春的江南草木也开始凋零,不知道何时才会相聚。

第三句,想起以前歌舞升平,和故人在二十四桥度过的每个饮酒吟诗,畅快抒发胸臆的月夜。

第四句,如果时局不会变迁,如果岁月不是容易流逝,我愿和故人再欢聚,不知故人现在又在何处?又和谁在一起吹箫畅聚呢。

拙见,望高手斧正


梦儿228917703

杜牧做为唐代诗人,还是蛮有名气的。其特点是词汇比较华丽,诗人才华横溢,平生歌舞升平,贪玩好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水岸,不夜之欢场,从头至尾,共有24座桥,诗人曾与好友共游,同度欢乐。人虽然离开了那里的繁华之地,还难忘那一份欢乐!

最后一个句看似雅句,实则以雅掩孰。问好友今夜又在那里和美人玩耍呢?此两句,既有诗人留恋过去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有对友人的关爱。也有开玩笑的成份,当然玩笑是建立在曾经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唐朝官场的不良风气!


明月清风高楼望月

这诗是杜牧在扬州为官时所做: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传说扬州有二十四座桥,有二十四个美女在这里吹箫,玉人就是指美人,暗指杨州歌女在花好月圆的夜晚寻欢,有很多风流韵事。自古扬州出美女如张好好等,都是那时名歌妓。


龙的传人249452954

扬州隋唐时豪华大都市,多少人在此留连忘返。隋炀帝留恋于此,乐而忘返,以至于送掉了性命,丢掉了江山。杜牧在这里也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对扬州赞叹有加。更绝的张祜,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死都要死在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