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揚州韓綽判官》的後兩句為什麼如此經典?

謝小樓

千古麗句的評語,出自蘅塘退士孫洙。

蘅塘退士在編選《唐詩三百首》時,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下評:二語與謫仙“煙花三月”七字,皆千古麗句。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的這首詩,寫得風流秀曼、風神搖曳,在對友人韓綽的調侃戲語中,表達出詩人對揚州的無限留戀。

韓綽判官,大和七年(833年),杜牧在揚州任淮南節度史書記,時韓綽任判官,兩人交情頗深。大和九年杜牧入朝為監察御史,抑鬱不得志,作此詩寄韓綽以表思念之情。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青山隱隱約約,江水悠長遙遠,秋天已將過去,但江南的草木依然尚未凋零。

此時,詩人已在長安為官,自然是看不到江南的,但是,文人的視界從來不會時空的限制。在詩人留戀的眼神之中,他看到了隱隱約約的青山,看到了遙遠悠長的江水,看到即使已是秋天的末尾,但是依然草木清麗的江南。

在詩人留戀的眼神之中,揚州就曾經讓詩人留戀的每一個佳人,一直風流清麗,讓人懷念。

這兩句詩,以高遠的視角,清雅的筆調,描摹出一幅清麗秀曼的江南圖景,在整體上滲入詩人對江南濃郁的情感。

詩的後兩句,視角緩緩收縮,最後聚焦在韓綽的風流,帶出揚州的風流。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有兩種說法,一是指揚州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記載了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是指吳家磚橋,又名紅藥橋,清人李鬥《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於橋上吹簫,故得名。

玉人,美人,即可指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指風流俊美的才子,這裡“玉人”既可指歌女,也可指韓綽。

教,在這句詩中,可指韓綽教歌女吹簫,也可指韓綽讓歌女吹簫。

這兩句詩調侃韓綽,無論是教美人吹簫,還是讓美人吹簫,都顯現出韓綽高雅的風致。而韓綽的高雅風致,背後蘊寓的是揚州風流高雅的精神。

揚州的每一座橋,都是用文化的積澱大砌成,橋上走過的每一個人,都浸潤著揚州的風流氣韻。明月映橋,玉人吹簫,此中風流,自可流溢千古。

這兩句詩還巧妙地將二十四美人橋上吹簫的美麗傳說融合其中。讀之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之上,美人身姿曼妙,潔白光潤如同玉人,朱唇輕啟,風調悠揚簫聲的飄蕩在揚州月光皎潔的夜空之中,迴盪在江南的青山綠水之中。

所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被評為千古麗句。

千古揚州詩,杜牧的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最得揚州風流清麗的精神,故此詩亦可稱千古麗詩。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大多數人看題目的反應:這麼冷門?沒聽過

一說起[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原來是這首詩。。。

沒錯,我用性命擔保,這是一首很純潔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很純潔的故事。



創作背景

傳說,揚州有一座橋,因古代有二十四美人聚於此地吹簫,故名[二十四橋],別名[紅藥橋]。

揚州歷來是繁華之地,到處可見水鄉畫舫,亭臺舞榭,匯聚了大量文人雅士。唐朝時期,杜牧曾在此地任監察御史,與題中的韓綽是同僚。

杜牧上任之後,與韓綽相交甚歡。兩人興趣相投,經常偕同往返於青樓之間,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古代文人逛青樓被視為風流韻事,有不少友誼都是在此間培養出來的,這點可以理解。

大約在唐文宗開成元年,杜牧被調回長安任職,兩人就此別過。在長安的日子裡,杜牧時常想起揚州之事,於是寫了不少詩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以及《遣懷》,當中有一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寄託懷念的詩,原本只是聊聊近況。前二句寫的是問候,中間夾雜著杜牧的回憶,揚州距離長安路途遙遠,此時秋天的揚州應該也似當年一樣,草木未黃吧。

後二句是對友人的調侃。二十四橋是揚州一地,用以借代杜牧對揚州的懷念之情。每當夜裡“”回憶起揚州的往事,你這風流才子正在何處教人吹簫啊?

雖是調侃之語,讀來盡是感傷和惆悵,這正是這首詩的魅力所在。


這首詩歷來廣為稱道,尤其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採用借代和時空交錯的寫法,言情而不露痕跡,甚是高明。

可惜如今有人曲解了這首詩的內涵,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更多詩詞有關內容,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