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平之战(三):如果用孙武替换赵括?

前两周,通过《解读长平之战(一):巨头企业的烧钱竞赛》和《解读长平之战(二):企业实力的对决》了解了长平之战的过程,战争以秦国集团获得最终胜利而结束,赵国集团五十余万军队灰飞烟灭,而秦国集团死伤过半,但对于两大巨头的老板以及项目总监而言,事情却并没有结束。

解读长平之战(三):如果用孙武替换赵括?

以下内容只针对前一篇文章中的四个疑问进行解答。

白起为要坑杀降卒?

答案很简单,没有其他选择。

以前的战争,失败一方大多会溃散,基本抓不到什么俘虏,即使抓到了,也会从宽处理,毕竟捕获量很低。于是,白起面对的问题就很头疼,这二十余万投降的赵国军队,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俘虏,可以简单梳理出下面几个选项:

放掉。按照传统的方式就是放掉,不过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交战双方都耗尽了彼此的国力,且损失了几十万人,如果直接放掉,用不了几个月,赵国就能恢复以往的活力,那么这仗就白打了,这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抓去当苦役。就像建造阿房宫、建造秦始皇陵一样,几十万青壮年那就是一笔巨大的劳动力。不过可惜的是,秦国的管理层比较憨厚朴实,对于宫殿啊、财富啊,兴趣不是很大,况且当时秦国也没有什么大的工程项目要做。

关进监狱。商鞅变法以后,百姓基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监狱没有那么多。

随军队关押。长平之战对于秦国的经济打击同样不小,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养活二十多万降卒,而且几十万降卒不是个小数目,万一哪天这些人拿了武器,就又是一场大战,这样的损失是很多将领无法承受的。

所以只能把他们全杀死了,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所属的军队负责,规模巨大的俘虏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历史中我们又看到了项羽坑杀秦军降卒、拓跋珪坑杀燕军、薛仁贵坑杀铁勒人。

解读长平之战(三):如果用孙武替换赵括?

为何不趁势灭掉赵国?

条件不允许。

先说秦国这边,长平之战后,嬴稷命令白起顺势灭掉赵国,白起不同意,认为时机不成熟。嬴稷很生气,把白起的地位一撸到底,让他成为了普通小兵,并要求在指定时间到指定营地报道,白起带病复命,结果客死他乡。

秦国的优秀将领还是很多的,于是嬴稷派出了王陵灭赵国,但是对面的廉颇负隅顽抗,没打赢,于是换上了王龁,但王龁也不是廉颇的对手。

此时赵安平再次登场。赵安平本身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多年以前,嬴稷让他去魏国找人才,结果不负众望的挖来了范雎,所以范雎一直想找机会报答他。长平之战时,看到赵国更换了赵括,秦国这边也更换了将领,虽然实际上更换了白起,但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却是由王龁更换为赵安平,赵安平自身并非军旅出身,由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结果可想而知。

再来说赵国这边,眼看着长平的军队全军覆没,而且秦军已经杀来,廉颇率领大家拼死抵抗,可谓是众志成城。与此同时还向比较强大的魏国和楚国派出了使节求助,然后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故事,毛遂自荐说动了楚国出兵,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最终,赵魏楚三国合击了赵安平的军队,关键时刻赵安平选择率领军队投降,邯郸之战结束。纵观整个秦国的历史,大概有两大耻辱事件,一次是赵安平降赵,一次是李信战败,至少赵安平青史留名了。

解读长平之战(三):如果用孙武替换赵括?

至此长平之战划伤了完满的句号,纷乱的战国迎来了长时间的平静:赵国彻底没有军事力量了,没法发动战争。魏国此时没有了能臣干将,魏无忌也不好意思回国。楚国只是打酱油的,四大家族的内讧就够楚王忙一阵子的。

而秦国,长平之战时钱粮和军队损失了不少,邯郸之战军队投降,这对于国家的打击太大了。于是,嬴稷开启了漫长的养老模式,顺便从孙子辈儿中筛选继承人,因为他的儿子们都不太争气了。再后来,除了吕不韦带兵欺负韩国练练级以外,秦国几十年都处于很怂的状态。

赵括的实力究竟如何?

不容小觑。

秦军投入战场的总数近六十万,双方对峙期间的保守估计,伤亡也在5万以上,赵括接替廉颇时赵军也就四十多万,但是秦军在结束长平之战后,却形成了“士民倦、粮食匮”,“秦死者过半,国内空”的局面,而且这种局面肯定不是相持阶段造成的,不然秦军早就撤了,足见赵括被包围之后不断突围时的战争有多么惨烈,数次突围造成了多少秦军的伤亡。

另一个角度,爵位在春秋战国时也算是比较稀有的。秦王嬴稷在得知赵括被包围之后,它的反应是“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河内距离长平并不是很远,秦王督战也就罢了,全民赐爵位,而且将民役年龄降至15岁,足以体现前线战事是多么的惨烈,以及这次战争对秦国造成的兵员损耗,不然也不会扩大徭役的范围。

再来说赵括这边,一个人指挥几十万军队,而且绝食46天,甚至出现了饿到人吃人的地步。但是赵国军队依旧没有崩溃,依旧在将军的指挥下有组织的突围,这就说明了将军本人在军队中的威信是可靠的,不然下属早就哗变了。而且赵括一死,赵军就斗志全无选择投降了,说明在被包围的期间,赵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几十万人获得胜利的希望。

此外,赵括被包围之后还有一个选择:让军队放弃辎重,化整为零,各自从各个方向爬山溃逃。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会遭到秦军追杀而损失惨重,但结果一定不会是全军覆没,能够逃走不少人。

但赵括选择坚守,而其他将领也认同这种观点,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整个军队领导层的认可,如果他是纸上谈兵的富家公子,那么军队的将领们早就哗变了。此外,为什么关于赵括的历史资料这么少,这一点很令人怀疑。

总体而言,赵括的军事指挥实力也许达不到白起的级别,但至少在王龁之上,如果秦国不换将,那长平之战的结果有未可知。至于“纸上谈兵”,那个时候真的木有纸啊!

解读长平之战(三):如果用孙武替换赵括?

如果用名将替换赵括?

脑洞时刻,不必当真。

如果用孙武来替换掉赵括,那恐怕要让不少人失望了。孙子开启了“不道德战争”的序幕,以前打架都是约好地方,摆好姿势,然后开干,打完了不能追。孙子不这么打,在郢都之战中又是长途迂回,又是穷追不舍,玩诈术的高手,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秦国将领对此也并不陌生。所以孙子会在长平战场上,要么迂回包抄,要么撤军不打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什么?老板让他主动进攻?别了,四打一他都不愿意。

如果用孙膑来代替赵括,那长平的战事很快就会结束。孙膑的优势在于全局战,长平仅仅是一个点,所有的地区都有可能是战场,何必纠结于小小的上党高地呢?出离石要塞偷袭上郡、沿汾河谷地抄后路以逸待劳,或是鼓动周朝洛阳兴兵,都有可能发生的,一旦其他地区出现战事,长平的僵局自然也就解了。

如果用项羽来代替赵括,那估计有看头了,他肯定不会像赵括这样出去刚正面。历史中的项羽擅长骑兵,擅长偷袭粮草,当年巨鹿之战就是这么打的。骑兵长途奔袭,拖垮秦军的后勤补给,也许还有一战的机会。正面对垒?项羽除了欺负弱小之外,貌似很少打赢过正面的野战。

如果用曹操来代替赵括,那就不好说了,对耗时曹操更有耐心,也擅长鼓舞士气,但面对白起这样的对手,等待时机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如此的话,赵老板那边就不好交差了。

如果用诸葛亮……算了,这哥们儿没打过胜仗,不提了。

如果用李世民代替赵括,那战争的走向会变得扑朔迷离,洛阳虎牢之战中,李世民的勇气和韬略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围点打援,千里奔袭,总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果断决策,不过遇到这种“不听话”的负责人,老板肯定会很头疼。

如果用朱元璋替换赵括,且不论双方战斗的结果怎样,至少老板会很满意。战场上的朱元璋主动出击的可能性很大,他不会躲避战争,硬碰硬刚正面也许是长平战争最好的解决方式,如果他能带上侄子朱文正一起上战场的话,打赢军神白起,也并非没有可能。

解读长平之战(三):如果用孙武替换赵括?

(鄱阳湖之战)

可惜历史容不得这些充满脑洞的假设,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只靠一两个人根本无法扭转胜负的乾坤,天时地利人和都是需要细细考量的。下周《充满奇迹的战斗(一):相遇三方原》,将跳出国内历史的范畴,从日本战国期间的一次平凡战争,会发现在战争面前,人是多么的乏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