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圖書佔據半壁江山,如何給孩子們的記憶裡留下一個中國

美國的《貝貝熊》《大衛,不可以》、法國的《不一樣的卡梅拉》、比利時的《瑪蒂娜》、日本的《噼裡啪啦系列》《窗邊的小豆豆》……有娃的家庭,對這些書就算不能“如數家珍”,肯定也會“面熟”。

如今,童書早已成為圖書零售市場中最大的細分市場,可面對看似繁榮的童書市場,很多家長卻非常無奈:從低幼啟蒙階段開始,從繪本、橋樑書再到科普讀物,“西餐”早已成為孩子們“餐桌上的主菜”。

“西餐”不是不好,但主要吃“西餐”,對中國孩子而言難免營養失衡。書本是文化的載體,當孩子們瞭解聖誕多過春節,喜歡麵包超過餃子,熱衷國外習俗勝過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從何而來?

“洋童書”佔據的何止半壁江山

“大衛,不可以!”葛雨對正踮腳站在椅子上的女兒說。話音剛落,4歲的女兒立馬乖乖坐好。“以前再怎麼跟她說哪些事情不能做都沒有用,後來帶著她看了《大衛,不可以》這套書,沒想到效果格外好。”葛雨說,這套繪本從孩子的角度呈現故事,有很強的可讀性,絕非強行說教的性格養成型圖書。

“國內的童書大多是說教式的,很難吸引小朋友去看。”娃爸權衛勤表示,希望能有貼切、真實、生動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童書出現,引導孩子產生文化認同。

“我寫的書,不給自己的孩子看”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江蘇鳳凰出版集團編審、兒童文學作家祁智表示,當前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學校、家庭,都非常重視閱讀,但國內的兒童讀物創作和出版卻難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有相當一批兒童文學作家成立了工作室進行童書的批量生產,一年產量高達一兩百本,出現了很多概念化、同質化、貼標籤式的作品。“有作家跟我說過,自己寫出來的書不給自己的孩子看。”

“給孩子的記憶裡留下一個中國”

“現在經常說要挖掘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我們也看到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繪本賣火了,關於唐詩宋詞、音律啟蒙的書賣火了,但孩子們真的喜歡嗎?能持續火爆嗎?”一位童書從業者不無憂慮地說,很多所謂爆款書和以前的同題材圖文書並沒有本質區別,製作也很粗糙,只是蹭上了傳統文化的熱點。

提高質量要從源頭上抓起,對這一點祁智深有感觸。“作家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羽毛,本著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來寫每一本書。”祁智說,希望能給孩子的記憶裡留下一個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