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華為、騰訊的996工作制度引發外媒爭議,對此你怎麼看?

用戶54524827107

我認為華爾街日報媒體評論很中肯,沒有這些互聯網人的加班加點,奮力拼搏,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如何躋身世界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之列?現在,BAT這三家企業已經發展成為了亞馬遜、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大牛。

“落後就要捱打”,飽受恥辱欺凌的中國人早在幾十年前就意識到了這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引進外資”等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政策不僅幫助中國發展了經濟,更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學習到更先進的西方技術和管理理念。假如沒有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現在還只是跟朝鮮一樣落後閉塞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沒有這幾代人的辛苦付出,我們怎麼會享受如此豐碩的社會主義成果?

分秒必爭、變化萬千的互聯網企業更是這樣,你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是比你優秀的人卻仍然付出著幾倍於你的辛苦!為的就是快人一步。想創造出世界領先的技術,不提高教育程度,沒有加班加點,這都是扯淡!

實際上,身處在“996”工作制度當中的互聯網人當然是對此痛恨有加。因為人的本性就是懶,能躺著誰願意站著?何況是這種沒日沒夜的工作節奏?往大處說,是為中國科技發展、經濟增長做貢獻。往小處說,也是為你個人發展和家庭物質生活謀福利。互聯網行業絕對是個用真本事說話的地方,你行你上,工資我開得起!

我是職場達人傅一聲,升職加薪有套路,歡迎你的關注!

傅一聲

996工作制度,顧名思義:朝九晚九,6天工作制,一週算下來是12*6=72小時。

咱們國家法定的正常工作時間為:朝九晚五,5天工作制,一週算下來是8*5=40個小時。

也就是說996工作制幾乎是正常工作時間的兩倍。
但加班早晚,員工是否心甘情願,關鍵取決於收入多少!

首先,996工作制如果可以賺正常工作至少2倍的錢,如果是你,你不做?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職場人士來說,只要錢到位,什麼工作制都行。

咱們國家已經進入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狀態,去招聘網站上看一圈招聘啟事會發現,35歲就是一個坎。不趁著年輕時體力旺盛多賺點錢,恐怕到35歲時上有老下有小更難競爭過小年輕了。

我之前在悟空問答上回答過一個問題“5萬一個月,每天工作15個小時你願意嗎?”,下面有人評論:“都別給我搶,五萬一個月,我願意帶著鋪蓋捲去公司,一年不回家”,也有人評論“如果有這樣的工作,我能幹到你破產。”

所以重點不是996的問題,關鍵老闆得拿出來匹配的薪水啊!
然而大部分的公司都只是一毛不拔。

其次,阿里、華為、騰訊這樣的公司別說996了,就是997也一堆人排隊進。

這類知名互聯網的大公司高管、程序員、項目經理、運營員工是天天加班,可是他們工作20年頂普通職場人工作60年。

後來者想居上,必須付出成倍的努力。中國崛起為全球技術強國的背後確實也是這群人拼出來的。

阿里、華為、騰訊屬於付出有回報的企業,加班不是免費勞動力。
而多少創業中的小企業,老闆畫個大餅,然後忽悠員工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不給加班費沒有加班補貼的比比皆是。

歡迎評論一起探討~


李小船

阿里、華為和騰訊幾乎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最好的幾個科技大企業,而這個公司的驅動力是所有工作人員,或者是大部分IT技術人員以“996”制度換來的公司優秀的業績。這背後反映了一個心酸的現象:即使是我國中產階級,也是在被壓榨著最大的剩餘價值。用政治正確的話講,每一代人、每個階層,總有一個群體要為這個國家經濟不斷髮展,最大的犧牲自己。

“996工作制度”,工作日,早9晚9,一週工作6天。這種工作強度很大,會讓人感到非常勞累。很多人寧願少拿工資,也不願意“996”。

像騰訊、華為和阿里這種大公司,雖然“996”,但是福利待遇還是相當可以的。一般加班時間會和薪資成正比,還有在晚上加班時有飯補或者車補等福利。但是,有一些小公司也實行“996”制度,不僅薪資水平不高,而且工作時間還長。除非,你想在這個小公司裡有升職的空間,對自己的職業有較好的預期。否則,真想不明白,為何要犧牲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工作上。畢竟在這個多元的社會,工作並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地方。

最好的科技公司“996”不僅反映了這幾個公司在互聯網時代爭相佔領市場的強烈勢頭,反映全球互聯網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而中國的力量要想崛起,彎道超車,必須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包括犧牲更多的勞動力。我國一部分中產階層在這種大趨勢下,避免不了的要犧牲很多。

其實,中產階層這個概念,在中國有很多爭議。如果按照國際上常用的界定收入的標準,即以“中間收入的50%”為中等收入區間的低限值,以“中間收入的150%”為高限值,那麼換算得到的中國中等收入區間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萬-3.3萬”,按照這個標準,我國中等收入比例就很大了。很明顯此基準線偏低,因為這個劃分方法,適用收入分配較為平均的國家。

因此,如果按照收入來分配的話,相關的研究學者綜合了中、日、韓三國中等收入水平的國際比較結果,劃分了一個比較恰當的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標準。

(北京社會科學收錄的研究表)

由此可見,在騰訊、華為、阿里工作的人,大多數達到了中產階層的標準。他們這部分人,工作時間達到每週56-60小時。

其實,在美國,也有近20%中產階級的人每週工作50個小時以上。並且近幾年有上升的趨勢。這20%中的人,可以靠種族劃分,也可以靠職業劃分,但是職業劃分結果並不明顯。從種族劃分來說,非裔、西班牙裔和亞裔的中產階層每週50小時以上佔比例較高。

(1977-2008美國各階層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情況)

目前,我們無法統計出這些走入中產的IT人員們佔整個中產階層的比例。但是,清楚的是,中產階層中,犧牲了最多時間和精力建設美好祖國的,就是你們!光榮的IT人!(*^▽^*)~


鎂客網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966工作制度,按照360百科給出的說法,996是這樣的: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早9點到晚9點、一週工作6天,且沒有任何的補貼。公司要求員工要按照"996工作制"來加班,而且公司不會給任何補償,包括加班餐、晚上打車補貼也沒有。阿里、華為和騰訊幾乎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最好的幾個科技大企業,而這個公司的驅動力是所有工作人員,或者是大部分IT技術人員以“996”制度換來的公司優秀的業績。這背後反映了一個心酸的現象:即使是我國中產階級,也是在被壓榨著最大的剩餘價值。用政治正確的話講,每一代人、每個階層,總有一個群體要為這個國家經濟不斷髮展,最大的犧牲自己。

“996工作制度”,工作日,早9晚9,一週工作6天。這種工作強度很大,會讓人感到非常勞累。很多人寧願少拿工資,也不願意“996”。

像騰訊、華為和阿里這種大公司,雖然“996”,但是福利待遇還是相當可以的。一般加班時間會和薪資成正比,還有在晚上加班時有飯補或者車補等福利。但是,有一些小公司也實行“996”制度,不僅薪資水平不高,而且工作時間還長。除非,你想在這個小公司裡有升職的空間,對自己的職業有較好的預期。否則,真想不明白,為何要犧牲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工作上。畢竟在這個多元的社會,工作並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地方。

最好的科技公司“996”不僅反映了這幾個公司在互聯網時代爭相佔領市場的強烈勢頭,反映全球互聯網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而中國的力量要想崛起,彎道超車,必須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包括犧牲更多的勞動力。我國一部分中產階層在這種大趨勢下,避免不了的要犧牲很多。作為一個學生好像為什麼國內多數企業主都標榜華為阿里騰訊的996,甚至把996加班提升為一種文化甚至信仰嗎?

一是危機感,二是技術驅動型企業本身工作量就大,三是國人從骨子裡覺得:多幹事,總是沒錯的。華爾街看來,中國崛起為全球技術強國的背後,是一大批辛勤工作的程序員、項目經理、運營員工和公司高管。他們加班加點,只為應對殘酷的競爭環境。人家華爾街這話沒毛病。996甚至9-10-6加班,難道不辛苦嗎?沒有這些加班人的勞動,華為騰訊阿里甚至一票互聯網巨頭,能有今天的成績嗎

智聯校園 學生陳濤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為什麼外媒反應那麼多?他們自己心裡沒點數麼,外國互聯網公司與中國創業公司近年來的對決,幾乎全數落敗,除開決策速度、本土化、政策限制等原因外,它們會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公司比它們更拼。

在尋求狼性和快速增長的創業領域,加班就是一個默認法則。幾乎沒有哪個創業公司敢說自己不加班吧。很多人大學還沒畢業就說非阿里、華為、京東這種大企業不去,其實潛意識裡看重的還是這種大公司(相對其他互聯網企業)晉升制度更公平透明、福利相對更高,以及相信這個平臺會讓自己成長更快。那我覺得福利相對更好的背後,就意味著你必須要接受其中的遊戲規則,比同齡人工作時間更長,我覺得這甚至是職場法則中年輕人和hr之間的默契了。

我一直覺得加班是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階段,它符合某些資本層面的效率問題,那就是睡眠時間關乎巨大的經濟利益。

但是我也能理解很多人不喜歡加班文化,甚至是強烈反對,尤其是年輕人。我覺得強制加班給員工們帶來的強烈的壓榨感受,並且讓人失去了思考和業務學習的時間。

有時候我也在開考,更好的關係是,企業幫助員工成長,而員工為企業貢獻才能,形成一種類似於“聯盟”的關係。如果不能讓員工產生認同感,不能給員工成長,不能在利益上通過股權綁定,那麼加班總會讓公司和員工之間的關係惡化。 假如用情懷和價值觀就可以解決問題,大公司斷然不必動用錢來買員工的忠誠——這不算得最好的辦法,卻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一個。

而作為員工來說,得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否則,當一家公司開始強制加班,你可能就變成了那個走不掉、不得不忍受超時工作的人。


Y小姐

首先,所謂的“996”工作制是相對於“朝九晚五”的八小時工作制來說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八小時工作制的企業很多並不是下午五點就下班了。

獨角獸工場的小夥伴所經歷過的企業,基本都會把中間12:00-13:00的午休時間除去不算在工作時間內,所以正常下班是下午六點,因此如果不算加班的話,“朝九晚六”才是大多數一線城市普通白領的正常工作時間。

這樣來做對比,“996”的工作制平均每天多出三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而不是有一些評論寫的每天多出四個小時。

另外想說一下關於備受爭議的勞動法。很多人都是拿八小時的固定工時來做對比的,但忽略了勞動法還有一種關於“不定時工作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彈性工時的規定。

阿里、騰訊、華為等公司佔比相當大一部分的員工都是技術人員,這類型IT工作者和公司所簽訂的勞動合同幾乎都是不定時工作制的,不光是上述這幾個大公司是這樣,中小型互聯網企業的程序員和項目人員們也都是如此。

《勞動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企業因生產特點不能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小時的工時制度’規定的,經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可以實行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彈性工作制”就屬於上條法律中的“其他工作和休息辦法”。

所以像阿里、騰訊和華為這種大型的知名企業,顯然都在當地的勞動部門有過相關備案,是允許執行彈性工時的。對於彈性工作制的“彈性”限度,考慮到各企業要求的不同,《勞動法》並沒有作明確限制。經過批准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職工工作時間不固定,無法按標準工作時間來計算,因此,不受標準工作時間(每天8小時)的限制,超過8小時的工作不視為延長工作時間,不算加班加點。

根據原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3條的規定,實行不定時工作制的勞動者,不適用延長工作時間發放加班工資的規定。

雖然說阿里、華為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996”聽起來很殘酷,不人性化,但從實際的工作情況看,並不是每個人,每一天一直都是這樣的高壓工作狀態,這都是根據項目情況來看的。

當項目緊張的時候,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但當項目結束以後,大多數員工還是能回到正常的工作時間範圍內的。

不然長期這種高強度狀態,有多少人能吃得消呢?更何況這些大型互聯網企業給予員工的薪資待遇和福利都相當不錯,不然也不會每年都有這麼多人想去這些企業工作,裡面的工作人員也不傻,如果給錢少還這麼累,為什麼不跳槽呢?所以在裡面心甘情願工作的人,都是認為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外媒對中國的這種現象引起爭論和重視,其實也是變相證明中國企業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了,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恐慌,擔心中國超越了自己。畢竟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是全世界聞名的。


獨角獸工場

對於上班族來說,“朝九晚五”是再熟悉不過的詞了,那麼你是否知道“996”工作制度呢?顧名思義,“996”工作制度指的就是:上班時間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每週工作6天,而且沒有任何補貼。據說,阿里、華為、騰訊都在使用這種工作制度。

在國際上都有很大影響力的這幾大中國互聯網的巨頭公司採用這種看似不太人性化的工作制度,與西方國家提倡的自由彈性的工作時間產生衝突,外媒自然會站出來說道一番。對於這種工作制度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尚且不談這種工作制度是否違反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因為這些公司的員工或許根本沒必要因為這種工作制度與公司對簿公堂。這些公司在其他方面給予員工的利益遠遠超過普通公司,不得不承認,即使是在這種工作制度下大家還是會擠破頭皮、爭先恐後想要加入這些公司。可以說這種制度是兩廂情願的,大多數的“朝九晚五、雙休”還是會羨慕這些“996”的。

2.一直以“創新”標榜的互聯網公司採用這種硬性的工作制度,足以看出企業在利益面前的冷漠?其實,僅僅從工作制度來評判一個公司的好壞,未免有些太片面化了。這些公司從各個方面為員工帶來的優越感早已平衡了工作時間帶來的心裡不平衡感。

3.這種工作制度在“特定”的企業出現相對合理,如若所有的企業都僅僅效仿這種工作制度,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來為企業謀取利益,那就顯得太不人性化了。因為一般的普通企業在各個方面都是不能與這些巨頭公司相提並論的。

總之,企業僅僅考慮自身利益來一味地壓榨員工的話,是不能夠得到長久發展的。重要的是引導員工把自身和企業捆綁在一起,才能為雙方碰撞出更大的價值。在死板的制度中結合一些自由人性的東西可能效果會更好。


決勝網

免費共享機制的黃昏

互聯網將市場一分為二,實體市場和互聯網市場。

實體市場奉行收費原則,而互聯網市場則奉行免費共享原則。

知識、技術、經驗的免費使互聯網自身創造的價值被定義為零,這使得互聯網企業只能從實體市場虎口奪食,手段簡單粗暴,就是通過讓價格透明化,信息對稱,引發實體企業的價格戰,最終,要獲得競爭優勢的企業必須和互聯網企業分享利潤。這種顛覆機制在互聯網早期發展階段會有效剔除各個行業的不合理利潤,但在互聯網長大成人之後,則會引發惡性競爭。舉例來說,天貓聊天室一個主播每晚能夠消費幾千件服裝,對這個主播而言,她每件服裝賺取10元錢就是超級暴利,但對服裝行業而言,每件服裝只賺錢10元錢毛利,則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根本無法支付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同理,其他行業與領域。

市場的左手是供給,右手是消費。左手是右手消費之源,低價看似對消費者有利,但卻讓消費者作為供給方的一面失去了獲利機會,從而使消費者的長久消費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免費共享機制只適用於青少年時期的互聯網,而不適合已經成熟的互聯網。更直接說,免費共享機制不僅不利於互聯網行業自身成長,更不利於實體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的共贏與共生。

內容付費的黎明

如果讓大眾全部願意為內容付費?互聯網內容市場可以擴張至幾十萬億以上規模,是現在的幾千倍以上。但顯然在人民幣框架下是不可能的。

那麼,新框架是什麼呢?

參考方向:

收看內容付費1%,另外99%的價值直接貨幣化。

即買方支付100元,賣方會獲得1萬元(100元人民幣+9900元服務儲值)。

實體企業以貨支付服務儲值。

好處:1、知識創造的價值會轉化為實體訂單。實體訂單會轉化為大家的工作機會。

2、互聯網公司收走人民幣和4%的服務儲值,作為服務佣金,內容平臺領域就可以產生若干家BAT。

3、互聯網將可以承載大量就業(自媒體),併為實體提供大量訂單。這將加速所有領域智能化的實現。

每人每年工作60天,智能化送給人類的禮物

1、互聯網內容市場佔整個市場容量的70%,互聯網公司走出低水平重複建設,互聯網企業(效率最高單元)率先降低工作時間與強度,由996轉換為65(每週5天,每天5小時)。更進一步,33(每週3天,每天3小時),11(每週1天,每天1小時).....

2、道路無線充電+無人駕駛+電動汽車(卡車),出行和貨運智能化——從業者工作時間降至11.

3、無人工廠+智能機器人生產智能機器人和智能機器——從業者工作時間降至11.

4、服務業和農業道理等同——從業者工作時間降至11.

創新是將人類的義務轉嫁給機器,將機器創造的價值留給人。

推薦《智能社會》,中信出版社出版


高金波

按照360百科給出的說法,996是這樣的: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早9點到晚9點、一週工作6天,且沒有任何的補貼。公司要求員工要按照"996工作制"來加班,而且公司不會給任何補償,包括加班餐、晚上打車補貼也沒有。(看評論區說,有奉行996的公司工資標準是高於其他公司的,所以補貼這個問題可能因公司而異吧)

加班問題向來都是有爭議的,外媒抓住中國的996討論無非是因為給996打上標籤的是阿里,華為,騰訊等一眾中國互聯網界的巨頭公司,退一步講,中國這些巨頭公司的崛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都是不容小覷的。

在一定程度上,不管是華為騰訊還是阿里,外媒打著996的標籤來討論中國的互聯網領軍企業,一方面在於,我們國家這些企業的強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加班文化並不提倡,以美國為例,很多企業都實行彈性工作制,對於員工沒有刻意規定的上下班時間,比較自由的同時,工作時間主要由員工自己來決定,但即便這樣,美國人的工作時間並不短,比如紐約,每週平均工作時間為49.08小時,按照一週五天的工作時間來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也將近10小時,勤勞的美帝人民每天平均10小時的工作時間難道不算加班?

也許在歐美人的眼中,我們中國的996提出來更像是一種制度,帶有一種強制性的概念,與歐美國家自由的彈性工作制在觀念上本身就是兩個極端。

因此,在中國經濟不斷崛起,中國大型企業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的環境下,歐美國家本身就已經開始注意中國企業的發展情況,同時,我們的加班文化對歐美國家而言也許就是對他們構成威脅的一個助推力。在幾種不同文化概念的交織之下,西方媒體把996制度單拎出來談也就不足為奇。

不過話說回來,拋開阿里騰訊華為這些大公司,中國的經濟大環境下,沿用996制度的公司不在少數,畢竟競爭激烈,誰也不想做那個被拍死在沙灘的前浪對不對?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可不就是最現實的寫照麼?


創業邦

悟空問答的網友大家好。996的工作制應該不僅僅存在於華為、BAT這些大公司吧,國內大部分成立不久的初創公司應該都是採用這種工作制度的。

至於這種制度引起外媒熱議,這也沒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個人認為是由於不少中國科技公司去硅谷哪些地方挖人,而硅谷的工程師們最害怕的就是中國的工作強度,這也是引發外媒熱議的原因。

特酷君曾問過在硅谷工作的中國工程師為什麼不願意回國,或者是否又回國的打算,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是對於國內的壓力存有疑慮,認為國內的競爭環境太激烈,壓力太大,雖然機會很多,但是還是對勞動力存在“剝削”。這令在國外比較尊重勞動法和員工權益環境下呆慣的人來說,回國很難適應。

但另一方面,確實也有一些人選擇離開硅谷,到國內的科技公司或者回國創業。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既然有一顆創業的心,那麼就沒有什麼工作時間的限制,反正都是自己的事業,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沒有什麼值不值當。

因此,我們看到大多數從海外歸國的人才都是自己創業,畢竟去到BAT或者中國科技公司的人才比較少,即使有,也都是以顧問等形式加入的,並沒有明顯的工作限制,這也是國內公司難以招到好的海外人才的壁壘之一。

特酷君認為,要想招到真正優秀的人才,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員工的權益,畢竟不是任何事情都是能用錢來解決的,有時多一些人性化的東西反而能更讓人感覺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