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此地方官为五品,所管之事督抚无权插手,而且还得让他三分

在电视剧《李卫当官》中,李卫曾受雍正帝简派为苏州织造一职,并在江南官场掀起了一场反贪高潮。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官职仅正五品的苏州织造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连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等封疆大吏也对他十分惧怕?

清代此地方官为五品,所管之事督抚无权插手,而且还得让他三分

为此,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清代的织造衙门。清沿明制,设立了江宁、杭州、苏州三个“织造处”,以织办宫廷及官用之各种绸缎、布匹等,是宫廷派出的一个采办机构。按清代典章的记载,江宁等三处织造,隶属内务府广储司。

明代江宁等三处织造,由提督织造太监管理。清朝统一中原后,于顺治初年废除了织造太监,改归工部管理,以工部侍郎管理苏杭织造事。康熙初年,又将三处织造统一划归内务府管理。

清代此地方官为五品,所管之事督抚无权插手,而且还得让他三分

同样是负责织办宫廷及官用的各项缎匹,但是江宁、杭州、苏州三处所负责的职能又有不同,按《光绪会典》的记载,三处织造的分工是:江宁织造承办大红蟒缎、大红缎、片金、折缨等项;杭州织造承办纺丝绫、杭绸等项;苏州织造承办毛青布等项。若毛青布需求量超过三万匹时,则由其它两处织造共同办理。

这样的分工是在正常情况之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皇帝大婚、圣寿等,则需要另外安排。这三处织造通俗地说就是内务府广储司的纺织加工厂,所有的花样、颜色及数目都有内务府统一规定,它们只需按单生产即可。

清代此地方官为五品,所管之事督抚无权插手,而且还得让他三分

另外对运输也有详细的规定,凡是宫廷所用的各项缎匹,照例从陆路运京;官用缎匹,由水路运京。所有缎匹均解送内务府广储司,由专人核稽,并报于户部,在国家的正项开支下统一调拨使用。

织造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就是宫廷的纺织厂,但事实上它们还兼着很多差事。如兼收关税:雍正二年(1724年),以浒墅关归苏州织造兼收;雍正六年,以西新关交江宁织造兼管;雍正七年,以南、北新关交杭州织造兼收,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杭州织造改归盐政,南、北新关交浙江巡抚管理,至道光元年(1821年),裁撤浙江盐政,改杭州织造,仍兼管南、北新关税务。

清代此地方官为五品,所管之事督抚无权插手,而且还得让他三分

此外,三处织造各设“织造”一人,按例在内务府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护军统领、骁骑参领及内务府郎中、员外郎奉特旨简放,官阶正五品。理论上三处织造都是一年一换,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康熙朝的曹家就世代经营江宁织造,在任数十年。

虽然织造官阶不高,但由于是皇帝亲点的钦差,所以在地方上与各省督抚地位相同,织造衙门也是独立的机构,不受督抚节制,其官名亦称“织造部堂”。

从顺治朝到雍正朝,派往江南三处织造的人选,大多是皇帝的亲信,尤其是康熙时期,三处织造都成了皇帝安插在江南地区的耳目,他们搜集地方情报,监视官场活动,密报地方民情等等,而且他们手上还有康熙帝赋予的特权——密折上奏。

清代此地方官为五品,所管之事督抚无权插手,而且还得让他三分

由此可见,李卫作为雍正的亲信被任苏州织造,其地位等同于钦差,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自然拿他没辙,唯一能处置织造的人就是皇帝,其他人等没有这个权力。不过到了清中期以后,三处织造的这种特殊地位及作用,才逐渐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