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建一棟房子需要用到哪些知識?

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老師說,第一要有精密的理科設計圖紙,第二要有優美藝術的文學思維,第三要落到實處,紮紮實實地把這些想法變為現實。

大家可能都會有疑問,不是說學醫需要的是文科的人才嗎?以文通醫,事半功倍?

老師說,學中醫更需要理科的邏輯推論,當然也少不了文科的知識積累。你沒有文科的功底,你很多醫籍根本看不進去,還有很多美妙的取象思維,也展不開。你如果沒有理科的邏輯推論,到時候真正想把醫理落實到臨床中去,你就會發現,手中雖有千方,但筆下實難出一良策啊!

所以文理兼通,方得為醫,不得識文斷字,難以為醫,不得窮理通辯,更加難以為醫。一個出色的臨床醫家,必然是理事圓融,文學通暢,理論推導嚴密的。如果缺乏任何一方面,就像鳥缺乏一邊翅膀,車子缺乏一個輪子一樣,都很難真正富有氣象地轉動起來。這就是為何歷來學醫者多,成就者少的道理。

即便是有文學功底,如果缺乏嚴密的邏輯,也難以成為出色醫家。即便是邏輯很嚴密,但由於古書讀不多,文學取象思維展不開,也難以在臨床中左右逢源。所以如果說天底下有一個行業,是最不容易學的,那就非中醫莫屬了。

老師說,每每回憶起二十年前解幾何題的經歷,都很快樂。因為一看到這些數理題,就很激動,它們富有邏輯推演的挑戰性,裡面的證明題,你每證明一道,都像是攀上了一座高山一樣,非常富有成就感。所以對數理題,我向來都是迎難而上,這種思維的建立,讓我在臨床中,遇到疑難雜病,立即燃氣挑戰之心,必須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然後老師就給大家講平面幾何到立體幾何。

不是說學中醫嗎?怎麼講起數理來了?

老師說,醫易相通,易經講究象數理,你們現在取象的悟性思維,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都大大提高了,但那股邏輯嚴密的推演,數理的思維,還遠遠不夠。臨床上真正出實效的,必須要看這思維。

就好比三角形,三個內角,是一百八十度,這是一條定理,如果讓你知道兩個內角和為一百三十度,你能否推出第三個內角為五十度?

由已知的數據,推出結論,然後加以證明,這就是嚴密的邏輯思維。

在臨床中,當你看到鼻流清涕的病症時,如何推出通宣理肺的治法來?

這時你找到肺開竅於鼻,這是一條定理,你又找到陽化氣陰成形,這是第二條定理。

由這兩條定理,你就想到原來鼻子流清水是肺裡有寒,是清水這陰成形的產物,如果陽氣足夠,它就不會變成清水,而會化成氣,去燻膚充身澤毛,只有你胸肺陽氣不振,氣化不過來,陰邪才過剩,通過肺的窗口流出水來,提示你裡有寒,這時你就可以證明通宣理肺,用溫化胸肺寒氣之法,就可以治癒鼻流清涕的道理。

這時你給病人隨手開出中成藥通宣理肺丸,他吃了管用,你給他開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去溫化胸肺陽氣,他喝了照樣管用。當你這個推論一旦被證明後,你治病的思路就相當廣闊,而且臨證用藥能夠逐步改善疾病。

所以說,我們中醫是怎麼看病的,我們該如何去教人學好中醫,這裡頭最關鍵的不是建議別人去看哪家學派學說,也不是建議他去跟哪個明師,而是首先要建立一個這樣的思維邏輯。

由已知的很多公式定理去推出更多的推論,然後通過各種推論來去解決各類證題,即臨床上需要攻克的疑難雜病。

學醫就像修行一樣,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說人貴在能夠自己去參究領悟道理,運用已知的原則規律,去解決各類層出不窮的問題。自依止就是靠自己,法依止就是要遵循各類法則規律定理公式,莫異依止,就是不要去依附其他的人,或各種學說。即便是老師也不是給你依靠的。

所以西方有句哲言叫,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而在中國真正的尊師重道,不是尊某人,尊某學術,而是尊真理,尊天地道法。

這就好比某些醫家,他善用柴胡劑,用得爐火純青,病人普遍反映效果好,而你不明其中機理,也照搬去用柴胡劑,結果發現效果不明顯,大失所望。

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這時你就全蒙了,一下子如山高海深般的知識全湧過來,每個都是好的臨床經驗,都說得頭頭是道,當你真正碰到一個頭痛病人時,估計你就莫衷一是了,好像哪個都可以,但真正用起來,又似乎哪個都不得意。這就像孫思邈《大醫精誠》上所說的,世有愚者,讀醫籍方書,三年便昂頭戴面,稱天底下沒有病我不能治的。等到真正臨床治病三年時,發現疾病並不全按書中那樣教條地發生發展,屢屢受挫,便氣憤地說,這天底下沒有一個方是好用的。

為何呢?因為所有書本知識,都是別人的推論,你需要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演狀況下,你才能夠真正地把知識跟實踐打成一片。

就比如我們要證明為何頭痛不離川芎,假如這道題就是你的幾何題,你的數學題,你如何通過所知的定理公式,把這個題給證出來呢?證出來後你用就不會茫然失措了,證不出來,你照搬照套,那就相當於買彩票一樣,靠機率去中,靠運氣去套,而不是靠實力去證。

你就知道為何會有各家學說,為何中醫能夠百花爭鳴,為何歷代醫家能夠產生各類豐富的經驗,原來都是從這基本的原理定理裡頭得出各種解決疾病的經驗推論。

所以碰到不通的,你把陽氣升上來通達之,如羌活、葛根,碰到不榮的,臟腑不足的,你把氣引上來,滋養之,如補中益氣湯,碰到邪風束表,導致經脈收引的,你用藥發散之,如川芎茶調散,碰到臟腑裡氣不調,你用藥條達之,如逍遙散。碰到局部有淤血刺痛的,你用藥搜剔之,如蟲類藥蜈蚣、全蠍。

這樣使得這個諸陽之會的頭部,能夠處在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升濁降的狀態,那麼你隨手用出來的方子都是好方,都是直接切中病機的,這就一下子把醫學活了,把真正傳統的辯證醫生,是怎麼去證到各種解決方法的過程道出來了。

老師說,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要多把這治病悟病的過程,把這些由公理公式都整理出來,然後熟悉它們,並且去推演,得出各種推論來服務於臨床。

這個就是中醫之證,真正的證它有兩層次的意思:一個是證候,要你去辨的,這個是名詞;一個是證理,要你去推演的,是指推演的過程,這個是動詞。

所以中醫之證,決不像你們尋常理解辨證論治那麼簡單,它最精深之處,就是怎麼去證道的。這證道的過程真正參究洞悉過後,才能夠從根源上推動中醫的發展,也能真正製造出有底氣的中醫來。

我們便問老師,該如何去做這些中醫之證的工作呢?

老師就給大家講解中學數理,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比如你知道這個三角形是等邊的,即三條邊相等,這是一個已知條件,你又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一百八十度,這是一個定理是個公式,甚至是個公理,人盡皆知的。這時如何用已知的條件去證出這三角形的每個角都是六十度呢?

這時你會笑笑說,這麼簡單,就隨便具備中學幾何知識常識的小夥子也可以輕易證出,這些看似疑難費解的話題,一旦讓你知道一些基本的步驟公理推論過程時,你都會迎刃而解。

所以老師笑著說,治病就像解題,你們以為中醫難,所謂難易相成,難是難在你們掌握的公理定理不多,難在你們對這方面的推論不熟,一旦柴米油鹽醬醋茶具備後,一旦這些基礎給你打牢,再到臨床上一點撥,把那重紙捅爛,把這些推論的過程一理順,你自己都能夠得出很多寶貴經驗,根本不需要急著到各處去訪師問道。你自己都可以從古籍中挖出大量寶藏,甚至批量地分給同行周圍人。你會發現這中醫治病也如同中學生解幾何題一樣,會的人一點即透,不會的人咬著筆尖都做不出。

所以你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中醫的定理公理,古籍上大量的原則治法,先掌握熟悉,形成一條一條的武器,就像為做飯前先買好菜一樣,這樣一旦做起飯菜來,經廚師一點破,那就得心應手,如魚得水。

你首先要知道第一條叫肺主皮毛,第二條叫濁陰出下竅。

所以臨床上一碰到皮毛溼疹,肺脈上亢,你只需要想到這就是濁水不能出濁道,它往皮表發了,你要治哪裡呢?治肺。要怎麼治呢?把肺水收到三焦通過膀胱把它利出去。這樣濁溼從小便而走,你皮膚表面溼濁不泛了,自然就好,這可是治根之法啊!

而這個治根之法得出來,也只不過是通過“肺主皮毛”“濁陰出下竅”這兩個再簡單不過的中醫公式推演出來的,即便是剛接觸中醫入門的人,都知道這兩條公式,但他們都不知道如何去推演,一旦知道如何去推演時,這多年的疑難溼疹,在你手中,在你手中想不到幾劑湯藥,就把它撥轉馬頭了。

這就像把等邊三角形的三個角推出是六十度那麼簡單。

所以說,你要如何解幾何題呢?如果你連定理公式這些基礎都不知道,你連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一百八十度都不知道,你連等邊三角形三條邊的相等的常識你都不知道,那麼所有的推論將無法進行下去。就像沒打地基,高樓根本蓋不起來一樣。

現在你們很多學生很聰明,很善於去挖掘別人的推論,那只是結的果,那是別人釣的魚,不要以為受別人恩惠就是一件很高興的事,真正的覺者應該要像太陽一樣,把光和熱佈施給萬物,把你心臟的能量供應給五臟六腑,那你才能真正成為主心骨。

所以不要以為得到很多現成的經驗就沾沾自喜,你要去悟,中醫有沒有可以遵行的法則呢?應該如何去悟呢?怎麼樣去下功夫?有沒有一個模式可以成為天下醫子的模板呢?絕對是有的。

現在很多人學醫出來,意興蓬勃,一到臨床上就受挫,一受挫對中醫就喪失信心,一喪失信心就半途而廢自我從屬,為他人馬首是瞻,缺乏我們中華傳統醫學的主心骨,大氣概。結果很多知識都不能串通起來,根本就不能打成一片。這裡面除了基礎薄弱外,就是缺乏一股反覆參究的精神。

老師一直認為真正的醫者,應該是一個禪者,覺悟者,像把一個話頭參破啃破一樣,把一個醫理捅破,這個反覆參透琢磨的過程,就像牛反芻一樣,這些公式定理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古詩云,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於人。

這是說,當你把漂亮的鴛鴦畫布繡好後,可以給人觀賞。但從來不把這暗裡頭繡花功夫傳出去。現在老師不僅把病例病案,這些東西公佈出來,還把如何治好的思路,把中醫這個千年瑰寶是如何在實踐中反覆驗證看病的金針之術,毫無保留地全盤托出。

我們這個中醫界本身就經歷過無數滄桑風雨,經歷過不斷傳承發揚的磨難,現在是崛起的時候了,是每個醫家都拋出金針之術的時代到來了。大家將共同努力為推進中醫而融入力量,為發揚傳統國粹而努力進步。

而現在很多人都想一次把握,他們都忽略了哲學上一條重要的道理,就是真理的把握都是一個反覆來回上升的過程,沒有一次性到位的。一次性到位的,那是魔法,不是正法。那是急功近利,人間正道向來都是滄桑的,都是沉澱的,都是精華的凝練。

作者/ 曾培傑 陳創濤

附:中醫是怎麼樣把脈看病

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醫診脈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脈搏處,感知病人脈象的方法。三部是指寸關尺三個部位,九候是指醫生手指的輕、中、重力量,這樣三三得九而稱“三部九侯”。   

相傳公元前五世紀名醫扁鵲就開始採用脈診的方法來診察疾病,古老的《內經》就記載了21種脈象,中醫脈學經歷代的不斷髮展,已記載30餘種。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脈診,把它作為臨床診病、辨證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之一,故常用來識病因、析病機、定病位、辨病性、測病勢之進退預後等,尤其是在辨證候的真假、寒熱、虛實之時,更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脈診是一種技藝,《難經。六十一難》雲:“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內經》謂:“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然而,《脈經》曰“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類。在心易了,指下難明”。“即欲知病脈,必先識常脈,以常衡變,以變識病,初學之時常含混不清。”徐靈胎曾說:“微茫指下最難知,各緒尋來悟治絲”,他說脈診和治絲差不多,必得其頭緒方能有條不紊。

脈為血府,貫通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都要通過血脈周流全身,當機體受到內外因素刺激時,必然影響到氣血的周流,隨之脈搏發生變化,醫者可以通過脈位的深淺,搏動的快慢、強弱(有力無力)、節律,脈的形態(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現,而測知臟腑、氣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長的情況,以及疾病的表裡、虛實、寒熱。如病變在肌表時呈現浮脈;病變在臟腑時,呈現沉脈;陰證病候時陽氣不足,血行緩慢,呈現遲脈;陽證病候時血流加速,呈現數脈等。   

健康人的脈象稱為正常脈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為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脈象受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生理的或暫時的變化,也屬正常。如年齡越小,脈跳越快,嬰兒脈急數,每分鐘120~140次;五、六歲兒童常為一息六至,每分鐘90~110次;青壯年體強,脈多有力;年老人體弱,脈來較弱;成年人女性較成年男性脈細弱而略快;瘦人脈較浮,胖人脈多沉;重體力勞動,劇烈運動長途步行,飲酒飽餐,情緒激動,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則脈較弱。中醫~醫脈學專著中主要記載的病脈有28種,然而根據脈位、脈率、脈力、脈形、脈流的流利度及節律等劃分的脈象往往是混合構成,有些病脈是兩個以上單一脈複合組成的脈。例如,感冒之脈見浮數(風熱感冒)、浮緊(風寒感冒)、沉遲(陽虛感冒)、細數(陰虛感冒)。臨證見細脈為諸虛,也見溼阻之候;滑脈者為妊娠之脈,也見痰飲諸候,食內停之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