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追劇、打遊戲、刷抖音……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通宵追劇、打遊戲、刷抖音……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通宵追劇、打遊戲、刷抖音……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本文摘自《欲罷不能》

副標題: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導語:

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取代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01

新一代行為上癮,攝入的是精神毒品

上癮行為存在很久了,但最近幾十年,它們變得更常見,更難於抵擋,甚至更主流了。

新一代上癮跟攝入某種物質無關,不是直接把化學物質注入身體,但它們產生的效果相同——因為它們吸引力強,設計得當。有一些上癮,比如賭博和運動,古已有之;通宵看劇和濫用智能手機則相對較新

總而言之,它們全都越來越難於抵擋了。我採訪了若干認為形勢十分嚴峻的臨床心理學家。

一位心理學家告訴我:我接待的每一個人,都至少存在一種行為上癮,有些患者什麼都上癮:賭博、購物、社交媒體、電子郵件,等等。

她描述了幾位患者,全都有著光鮮的職業,收入高達六位數,卻因為上癮,步履維艱。

有一位女士,她非常漂亮,非常聰明,很成功。她擁有兩個碩士學位,但她沉迷於網上購物,竟然逐漸累積起了8萬美元的債務。她想方設法地對所有熟人隱瞞自己的購物癮。

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在隱瞞自己的問題。“和濫用藥物比起來,行為上癮很容易隱瞞。它們的危險之處也在這裡,因為沒人會注意到。”

還有一位患者,在工作上成績斐然,她Facebook上癮,卻一直瞞著朋友。

她經歷了一場可怕的分手,結果就在網上跟蹤了前男友好多年。有了Facebook,人變得更難跟前任一刀兩斷。

有一位男士,一天檢查電子郵件幾百次。就連度假,他也不能放鬆,無法享受。但你永遠不會知道。他充滿焦慮,但他在現實世界裡舉止十分得體;他在醫療保健行業有著一份成功的事業,你永遠不知道他承受著什麼樣的痛苦。

社交媒體的影響太大了。第二位心理學家告訴我:

社交媒體徹底塑造了我診療的年輕一代人的大腦。在診療過程中,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比方說吧,我跟一位年輕人談了5~10分鐘,全是在說他跟朋友或女朋友之間發生的爭執;

當我問起爭執是發生在短信電話、社交媒體上,還是面對面進行的,大多數時候,對方會回答說是短信或者社交媒體。可在他們講述時我根本聽不出來;

在我聽來,那就像是一場面對面的‘真正’交談。我總會停下來反省。我眼前的年輕人,並不像我這樣區分溝通的不同模式。這就導致了充滿脫節、成癮的狀況。

技術本身並不壞。1988年,我和弟弟辭別了在南非的爺爺奶奶,隨父母移民到了澳大利亞。我們一週一次給爺爺奶奶打昂貴的越洋電話,寄出的信件要用七天才能到。

到了2004年,我來到美國,幾乎每天都通過電子郵件給爸媽和弟弟寫信。我們常常打電話,還通過網絡攝像頭向彼此揮手。技術縮短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技術在道德上沒有好壞之分,應用程序和平臺可以出於促進社會聯繫的目的來設計,也可以像香菸那樣,出於讓人上癮的目的來設計。很遺憾,當今時代,太多技術開發都在推動上癮

通宵追劇、打遊戲、刷抖音……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02

為什麼喬布斯從不讓自己孩子玩iPad

2010年1月,在蘋果公司舉辦的一場活動上,史蒂夫·喬布斯推出了iPad。

這臺設備能幹的事情了不起……它是瀏覽網頁的最佳途徑;比筆記本電腦更好,也比智能手機更好……它的體驗超出想象……用它寫郵件,棒極了;用它輸入文字,妙不可言。

喬布斯用了90分鐘解釋了為什麼iPad是看照片、聽音樂、上iTunes U課程、瀏覽Facebook、玩遊戲、使用數以千計應用程序的最佳方式。他認為人人都應該擁有一臺iPad。但他從來不讓自己的孩子用這臺設備。

比爾頓發現,其他科技巨頭也都設定了類似的限制舉措。《連線》(Wired)雜誌的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對家裡每一臺設備都設定了嚴格的時間限制,“因為我們最先見證了技術的危險性。”

他的5個孩子從不準在臥室裡使用屏幕。Blogger、Twitter和Medium三大平臺的創辦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給兩個年幼的兒子買了數百本書,卻不給他們買iPad。

創辦了一家分析公司的萊斯利·戈爾德(Lesley Gold)給孩子們訂立了一套“本週不得使用屏幕”的嚴厲規矩。除非孩子們需要用電腦完成功課,她才會稍微放寬要求。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Isaacson)在為喬布斯傳記做調查期間,曾和喬布斯一家人共進晚餐。他告訴比爾頓說:“沒有誰拿出iPad或者電腦。孩子們對這些設備似乎完全沒有癮。”

生產高科技產品的人,彷彿遵守著毒品交易的頭號規則:自己絕不能上癮。這真叫人不安。

為什麼全世界最大的公共技術專家,私下裡也最害怕技術?這就好比宗教領袖不讓孩子參加宗教活動,你能想象嗎?許多專家,不管他們是否來自科技領域,都跟我有著類似的看法。

好幾個電子遊戲設計師對我說,他們對“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這款上癮性極強的遊戲避之不及;一位專攻健身上癮的心理學家說,運動手錶很危險,“是全世界最愚蠢的東西”,她發誓說,自己絕不會買。

一位網癮診所的創辦人告訴我,她不會去碰那些問世不超過3年的新鮮電子玩意兒。

她的手機總是處在靜音模式,她還故意把手機“放錯”地方,以免抵擋不了去檢查電子郵件的誘惑。

她最喜歡的電腦遊戲是1993年發佈的“神秘島”(Myst),當時的電腦還過於笨重,無法處理視頻圖像。她告訴我,她願意玩兒“神秘島”的唯一原因,是她的電腦每隔半個小時就會死機,重啟一次簡直像是要等上一輩子。

通宵追劇、打遊戲、刷抖音……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03

並非你沒意志力,誰都有可能上癮

Instagram的創始工程師之一,格雷格·哈奇馬斯(Greg Hochmuth)察覺自己設計了一臺上癮發動機。“總有新的熱點標籤可以點擊,”他說,“很快,它就像有機體一樣,有了生命,人們對它迷戀不已。”

和其他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一樣,Instagram深不見底。Facebook擁有無盡的消息源;Netflix自動播放電視劇集的下一集;Tinder(國外版“陌陌”)鼓勵用戶不停瀏覽,尋找更合適人選。

按照“設計倫理學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的說法,問題並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在於“屏幕那邊有數千人在努力工作,為的就是破壞你的自律”

這裡有充分的理由重視這些技術專家的意見。在探索無盡可能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兩件事情。首先,人對上癮的理解過於狹隘。

我們往往以為,上癮是特定人群(我們稱之為“癮君子”)的天生問題。廢棄房屋裡的海洛因癮君子;一根菸接一根菸停不下來的老煙槍;把吃藥當成吃飯的藥物癮君子。

這些標籤暗示,這些人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或許有一天,他們會擺脫自己的上癮問題,但此刻,他們屬於特定的這一類人。實際上,上癮在很大程度上是環境和氛圍促成的

史蒂夫·喬布斯很清楚這一點。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因為儘管它有各種優點,跟毒品上癮很不一樣,但他知道,孩子們很容易屈服在iPad的魔力之下。

這些企業家意識到,自己所推廣的工具(其工程設計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無法抵擋”),隨隨便便就能把用戶一網打盡。癮君子和我們其他人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限。只要出現合適的產品或體驗,誰都有可能上癮

其次,比爾頓採訪的技術專家們發現,數字時代的環境和氛圍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更容易叫人上癮。

20世紀60年代,在我們游泳的水域裡,危險的東西可不太多:香菸、酒精和毒品都很昂貴,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可到21世紀20年代,同一片水域裡會到處都是誘餌:

Facebook在下鉤,Instagram在下鉤,色情在下鉤,電子郵件在下鉤,網購在下鉤,等等。上癮之事的清單很長,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而且我們才剛剛瞭解到這些“魚鉤”的力量。

比爾頓採訪的專家們心存警惕,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就是在設計不可抵擋的技術。相較於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之初的笨重技術,現代化高科技效率高,上癮性強

通宵追劇、打遊戲、刷抖音……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04

行為上癮是難以節制的,但可以替代

技術提供了方便、快捷和自動化,同時也叫人付出了很大的成本。人的行為部分受連續不斷的條件反射式算計所驅動,一旦被驅動,

人就很難不反反覆覆地去做它,尤其是該行為又恰巧擊中了人的神經樂符的時候

設計並提煉此類技術、遊戲和互動體驗的人,是非常擅長自己所做之事的。他們對數百萬的用戶運行了上千次的檢測,瞭解哪些手法管用、哪些不管用。

比如什麼樣的背景顏色、字體、音調能最大化人們的參與,將挫敗感限制在最低程度。隨著技術體驗的演進,它武裝到了牙齒,變得無法抵擋。

從很多方面看,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非常相似。它們激活相同的大腦區域,受一些相同的基本人類需求所推動:社會參與和社會支持,精神刺激,見效的感覺。如果人的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產生物質或行為上癮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行為上癮由6種要素構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誘人目標;無法抵擋、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漸進式進步和改善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困難的任務;需要解決卻又暫未解決的緊張感;強大的社會聯繫。儘管行為成癮多種多樣,但都至少體現了這6種要素裡的一種。

那麼,解決途徑在哪裡呢?對這些在生活裡扮演著核心角色的上癮體驗,我們該怎樣與之共存呢?數以百萬計正在戒酒的人可以徹底避開酒吧,可正在戒除網癮的人卻不可能不使用電子郵件。

沒有電子郵件地址,你無法申請旅遊簽證,無法求職,甚至不能開展工作。當今的工作,能允許你完全不用電腦和智能手機的也越來越少。上癮技術是主流生活的一部分,這一點,成癮性物質永遠做不到。

節制雖然難以做到,但還有其他替代辦法。你可以把上癮體驗控制在生活的一個角落,同時培養其他有助於健康行為的良好習慣。與此同時,如果你能理解行為上癮的運作原理,或許可以減輕其危害,甚至駕馭它們的力量去做些好事。

相同的原則,能推動孩子們玩遊戲,大概也能推動他們在學校學習;相同的目標,能推動人們鍛鍊上癮,大概也能推動他們為了退休生活多多儲蓄。

行為上癮的時代尚處在揭幕的階段,早期跡象卻透露出了危機的氣息。

上癮具有破壞性,因為它們擠掉了工作、玩耍,進而包括基本的衛生和社會互動等其他基本追求。

好消息是,我們與行為上癮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有許多辦法可以恢復平衡,它們早在智能手機、電子郵件、可穿戴技術、社交網絡和在線點播時代到來之前就存在了。

關鍵是要理解為什麼行為上癮如此猖獗,它們怎樣利用了人類的心理,我們怎樣打敗害人不淺的上癮,同時駕馭那些能幫助我們的上癮


文摘自《欲罷不能》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譯者:閭佳;出版年:2018-4-1

原作名: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