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是毀了司馬遷還是成就了司馬遷?

韓奈戴


我是刀筆傳神,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南)人。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公元前102年,每天都在想著開疆拓土這碼事兒的漢武帝,派自己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八萬雄師征伐匈奴。然後再派出名的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侍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率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後,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受。匈奴以八萬馬隊圍攻李陵。經歷八晝夜的戰役,李陵斬殺匈奴一萬多人。可是,終極因為他得不到主力隊伍的聲援,後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被俘後投誠。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

司馬遷對漢武帝說:“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意思是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打入大牢後,落到了酷吏杜周手中,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漢代免去極刑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拿五十萬錢去換,一種就是受“腐刑”,也就是被閹割。司馬遷家境貧寒,拿不出那麼多錢,又無法忍受“腐刑”屈辱,曾經想到了死。但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而後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在寫到漢武帝的本紀時,儘管武帝尚在,但筆下毫不留情......最終,司馬遷憑藉《史記》流芳千古,後人寫史書,再也沒能超越太史公的高度。

所以說“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馬遷。


刀筆傳神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司馬遷

李陵事件對於司馬遷來說,談不上成全,而是莫大的傷害——此事極大地摧殘了他的身體和精神。

李陵事件回顧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西漢名將,擅長騎射。李陵是名將之後,一心想像祖父那樣建功立業,揚名天下,他自視自己和手下武功高強,向漢武帝請求允許其率五千步兵“直搗匈奴王庭”,並對漢武帝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可惜李陵過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匈奴的實力,以為憑藉自己的勇猛就可以滅了匈奴,結果他所率領的五千部卒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幾乎全軍覆沒。

敗了也便罷了,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是李陵當初既然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拍了胸脯說要力戰匈奴,而且跟從的士兵大都已戰死沙場埋骨於荒漠之中,那麼作為頭領的李陵就應該保全氣節,血戰至最後一息,而不應該垂劍投降,這樣做即對不起他手下那些壯烈犧牲的勇士,也讓他的家族和漢庭蒙羞。

李陵事件另一個主要責任人是漢武帝,漢武帝晚年剛愎自用、暴戾多疑,他指派的兩個西征匈奴的主要將領皆不當:首先指派根本不會打仗的李廣利為帥就是個大錯誤,他因為寵愛李夫人而愛屋及烏,想讓自己的“大舅子”李廣利立功封賞;其次漢武帝不應聽信李陵一番慷慨陳詞,然後就答應給他五千步兵命他去“滅匈奴”,李陵固然武藝高強且深得部下士兵愛戴,但是再厲害憑五千步兵就能滅了匈奴那也是“狂夫妄言”。

西征匈奴的失敗讓漢武帝很沒面子,很氣惱,但是氣歸氣,他總不好拿“大舅子”李廣利開刀吧,那樣就等於承認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當,而且寵姬李夫人也不會答應,這時候漢武帝需要一個替罪羊,這隻“羊”就是李陵,因為李陵投降了匈奴,因此漢武帝就把西征匈奴失利的責任一股腦“甩鍋”給李陵,把他的家人和三族給殺了。

李陵的投降讓漢武帝勃然大怒,眾大臣們為了自保也“一邊倒”地齊聲附和漢武帝、聲討李陵,偏偏司馬遷“不合時宜”地站出來為李陵說好話,替李陵辯解開脫,說李陵孤軍深入,以區區五千步卒戰八萬匈奴兵,殺敵萬餘,投降也未必是真降。

“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漢武帝此時正在氣頭上,哪裡聽得進司馬遷的勸諫,反而因為司馬遷為李陵辯白而把他下獄論罪,並對司馬遷施以宮刑。

李陵事件對司馬遷的後半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司馬遷受宮刑後,變成了一個“不是太監的太監”,這嚴重損傷了他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士子、一個讀書人的自尊與自信,帶給他巨大的精神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從此,司馬遷是個另類,至死揹負著沉重的屈辱,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他自覺不會被任何階層接受,人們嘲笑鄙視他,便再有才情也枉然。

從此,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士大夫、一個才子的司馬遷“死”了。心灰意冷的司馬遷從此只是“太史公”,終日埋在故紙堆裡,終於完成了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光輝著作《史記》,他以寫書來麻痺自己,減輕精神上的痛苦。

有人說是李陵事件成就了司馬遷,所以才有了《史記》,照照不這樣認為,司馬遷本是史官,即使不受刑罰,寫史書也仍然是他的本職工作,只不過通過此次事件使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對社會與政治、人生有了重新的認識,並把這種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貫穿在《史記》當中。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嗨歷史


李陵的父親是李敢,爺爺是李廣,他們祖孫三代但是漢代的名將。爺爺李廣伺候了三代皇帝,六十多歲還在戰場上為漢朝效力。

在一次戰鬥中,漢軍失利,本該是大將軍衛青的責任,他卻把貽誤戰機的罪名扣到李廣頭上,六十多歲的老將竟氣得揮劍自殺。

父親李敢因為對衛青不滿,打了衛青一頓,衛青沒敢吭聲,大家想著沒事了。一次,大家跟著漢武帝打獵,霍去病偷偷用箭射死了李敢,漢武帝卻下令,不準任何人聲張,對外就說李敢被鹿觸死。

司馬遷是親眼看見這樁慘劇的,驚悸沒完,漢武帝的命令更是叫他不明所以。

李陵想必對這個王朝也是有些怨言的,但他對漢武帝仍然是忠心耿耿,馳騁沙場,奮勇殺敵。

李廣利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漢武帝想讓他立個功,好給他封侯,於是,就讓從來沒有打過仗領過兵的李廣利去打匈奴,李陵不願意當他的部下,結果就得罪了他。

一次戰鬥中,李陵五千人被八萬匈奴人包圍,十餘天血戰三次,而李廣利的援兵不見蹤影,最後,匈奴人拋下兩萬具屍體才擊潰李陵,李陵被迫投降。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大怒,把李陵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投入大牢。

這個時候,見漢武帝生氣了,下面的大臣也都紛紛說落李陵的不對。

司馬遷和李陵關係一般,但司馬遷是西北漢子,一個性情中人,又是飛將軍的崇拜者,是李敢被暗殺的目擊者,他認為李陵雖然投降,但那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那樣做的。

他對漢武帝說,在沒有任何援軍的情況下,李陵還能殺敵近兩萬,他投降是有罪,可皇上能不能考慮將功折罪呢?

漢武帝不聽他的話,而且因為他幫著李陵求情,捎帶把他也關進了大牢。

漢武帝是個喜怒無常的人。有一天,他忽然覺得李陵有可能真的是沒辦法才做了俘虜,就派公孫敖去匈奴那裡瞭解情況,有機會就搶回李陵。

公孫敖回來後,向漢武帝報告說李陵在給匈奴人訓練軍隊。

漢武帝聽了後,立即下令滅李陵的三族,並判司馬遷腰斬之刑。

根據漢律,凡被處以死刑者,可以交納贖死金或接受宮刑來免除一死。

司馬遷為官清廉,朋友也不多,自己無錢贖罪,所以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宮刑。

宮刑,對一個男人來說,就是奇恥大辱,所以,可以想到,當時司馬遷有多麼痛苦,他可以一死了之,為自己爭得尊嚴,但他也就再也沒有機會寫完《史記》,許多歷史很可能就沒人知道了。

司馬遷肯定也是想了又想,最終才決定接受宮刑的,他是為了《史記》才忍辱偷生的,《史記》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李陵事件,如果不發生,司馬遷也會堅持寫《史記》,但李陵事件的發生,毀了司馬遷的身體,給他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但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寫《史記》的決心。

司馬遷出獄後,就全心全力獻身於《史記》的編纂,最終成就了“史家之絕唱”。

大家好,文華說,天天給大家講喜歡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關注評論和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