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項族是現在的什麼民族?有何依據?

開錯季節的格桑花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党項族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党項人李繼遷和李元昊的西夏王國推動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建立了党項民族政權,文化、經濟都取得了空前的發展。

党項族是西北少數民族,屬於西羌族的一支,活動在青海甘肅一帶,古代羌族是一個大的族系,有很多分支,有地域性的,有族群性的分別。大多屬於遊牧狀態,不善農耕。族人尚武,好鬥,比較勇猛。整個民族喜歡白色。類似於我們現代人理解的蒙古人或者匈奴人的風俗。隋、唐時代歸屬漢族強大的統一政權。唐朝時分部落擔任當地的刺史,都督,節度使等,也有說受封過公爵。西藏吐蕃國崛起後佔領了許多黨項族的原駐地,党項人被擠壓到甘肅慶陽一帶。安史之亂後,由於党項族人參與平定,受封不少,後來唐王朝又怕党項族強大,所以又放任地方勢力對党項族的壓迫,党項族被壓迫後也起義反抗過,整體上就是拉拉打打,確實實力較弱,大多是受壓迫多一些。到了北宋,同樣也是為了打壓党項人,宋王朝也採用遷徙分化的治理方式,統萬城就是這個時期逐步荒廢掉的。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引起党項貴族的不滿,攻略回鶻、吐蕃,加強了力量,到李元昊時代,終於建立了党項人自己的少數民族政權,國號大夏。但是夏國的建立,除了李元昊文治武功,連續兩代都是幼兒登基,後宮專政,內亂。外有宋、遼、金、蒙、回鶻、吐蕃眾強環繞。同時也有饑荒等天災,雖然整體上夏國促進了發展和社會穩定,但是後期一再腐敗,病入膏肓。終於被成吉思汗滅國,並屠殺皇族。

夏王國滅亡後,雖然也有党項貴族在西藏重建國西吳,但總體上沒有再次民族凝聚,逐步分落到西南各地。為了防止被蒙古人屠殺,倖存者與蒙古、藏,回等民族雜居,慢慢走向消亡。現代考證,大約雲南四川西藏一帶的蒙古族人,摩梭人,木雅人、納西族人等西南少數民族具有党項人的部分傳承,而向北的裕固族也可能包含党項人的血統。而分別遷徙到中原,江南等地的党項人由於和當地漢民族同化,已經失去党項族的民俗和特徵,語言文字習俗基本全部漢化了。

根據目前史料記載,只有四川木雅人可能和党項族關係密切,其他族群的党項蹤跡已經不多了。


趙胖君扎西達瓦


在西北黃土高原,曾經有一個以党項羌為主體的民族建立的政權叫西夏。它和宋、遼、金都鼎立存在過,這個政權存在了190多年。


這個民族勇武善戰,是個讓“戰爭之神”成吉思汗頭疼的民族,西夏首都中興府久攻不下,讓成吉思汗惱羞成怒,臨終遺言下令屠城。這個充滿血性的民族真的被趕盡殺絕了嗎?


不,答案是否定的。

党項族究竟到哪裡去了?這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調查研究的問題。

根據有關史書、族譜記載、考古資料和調查訪問的材料看,我們可以把他們分為兩部分,第一,留居西夏故地,第二,遷徙到中國不同地方。

他們現代都成了哪個民族,不能一概而論。這要看他們與當地民族融合發展具體來說。

其具體情況我來分析如下:

一、留居西夏故地

在甘肅酒泉發現一塊碑。這塊碑刻於公元1361年,它給我們提供了西夏滅亡後河西地區黨項人活動的重要資料。


該碑記載了唐兀氏家族歷經6代共13人的官職世襲及其活動。這個家族除一小部分上層人物到內地做官,大部分仍是當地居民,其中有不少就任河西地區的官吏。

另外《甘肅新通志》裡也有同樣的記載。足以說明西夏滅亡後,党項人留居河西走廊及其上層人士從政的概況。

在經濟方面,史料記載忽必烈駐守西夏時候,在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西夏故地進行屯田。屯田上的直接生產者有漢、回鶻、蒙、藏等民族,但主要的還是河西的党項居民。

在《元史察罕傳》裡有明確記載:

察罕是西夏人,他從小就作為成吉思汗的義子為蒙古作戰。在蒙古軍隊裡有著重要影響力,在成吉思汗下達屠城後,在他一再堅持和建議下,蒙古軍隊只對那些有罪的、反抗激烈的西夏人殺死,其餘大部分無辜的西夏人都保全了生命。他們就留在西夏故地。


在這過程中,党項族居民一定會與各個民族交流、通婚融合,同化成為其他民族。

此外在鄂爾多斯臺地的邊緣、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蘇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鄉和查不布蘇木等處,集中居住著部分被稱為“唐古特、斡索黑(蒙古語氏族之意)的党項族後裔,大約800多人。

《元史》記載,鐵木真把一部分西夏遺民賜給了皇后也遂。西夏遺民就被遷到了蒙古。



他們將唐古特民族改為唐姓,並已融合於蒙古族中,他們風俗習慣和語言與蒙古族沒有區別。

二、遷徙

1、遷至居庸關與河北保定

公元1345年建造於居庸關洞壁的六種文字石刻,其中就有西夏文。參與該工程的納麟與主持西夏文譯寫的智妙咩布和那徵師均為党項人,說明西夏滅亡後,一部分黨項人遷居於此。


1962年9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保定城北韓莊發掘了用西夏文記載的“勝相幢”。

幢中記載,包括建幢者、寺院主持、西夏文書寫者、死僧名姓。更重要的是記出助緣隨喜的80多個西夏人,包括男女、僧俗、姓名、法號、複姓和單名。他們都屬於蕃姓之列,蕃姓就是指西夏以党項羌為主的非漢人姓氏。

說明西夏滅亡後有一大批西夏人遷到河北保定定居。

2、遷至河南地區

河南地區的西夏遺民主要有兩支:

(一)為唐(今泌陽)、鄧(今南洋)、申(今信陽)、裕(今方城)等地的西夏遺民。由王立之負責管理。

史載:

國已亡,詔與京兆安置,主管西夏降戶。……詔如所請,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鄧、申、裕等處夏國降戶,聽唐、鄧總帥府節制,給上田千畝,牛具農作雲。

這裡的所謂西夏降戶,除漢民外,顯然還包括一部分黨項人。從給田耕種來看,這些党項人早已漢化,熟悉農耕技術,已成為漢族人。

(二)為河南北部濮陽地區的西夏遺民

這支遺民的後裔,大概有 3500餘人,集中居住於濮陽城東約50裡的柳屯鎮,有碑文及家譜可以作證。

祖籍為涼州(今武威),先祖唐兀臺世居“寧夏路賀蘭山”。大約於1279年前後來到河南定居,這支遺民已經漢化,他們改唐兀賜姓為楊,與漢族通婚,崇尚儒學,連生活習俗也同漢民沒有差別。

3、遷至安徽地區

安徽西夏遺民,分佈較廣,影響較大的為餘闕家族。他們家族世居河西武威,父親在廬州做官。餘闕在元朝時入翰林院,兼都元帥守安慶。公元1358年,農民起義軍攻破安慶,餘闕自殺。他兒子餘淵是明洪武時的舉人。

餘闕家族後裔住在合肥的不少於5000人,住在桐城的約1000多人,語言、生活習俗與漢族無異,表明他們已經完全被漢族同化。


此外,還有昂吉兒家族和那木瀚家族。昂吉兒原籍是張掖,世代為西夏的將軍。父子長期擔任廬州蒙古漢軍府將領,鎮守合肥;那木瀚世居河西,在元朝初期領兵鎮瀘州,因而就在瀘州定居。他們都是西夏遺民。後來都同化漢族。

4、遷至四川木雅地區

這是一支從事畜牧生產的西夏人,以党項為主,他們在西夏亡國後,經過數千里長途跋涉到達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並在此過著定居的生活。


部分西夏人曾建立過地方政權,當地藏民將該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這個政權他們一直保持著党項民族的風俗習慣,以藏族還是非常有差異。這個地方政權與元朝並存了很長時間。直到清朝康熙時候才被滅掉,大概存在470多年。

5、遷至浙江地區

元朝初期和中期,統治者曾經在浙江先後五次刊印西夏文大藏經。為完成這一浩大工程,統治者調集了一批精通西夏文官員、僧人和工匠參與主持刻印。這說明浙江地區確實有一批西夏遺民。

6、遷至雲南地區

雲南地區的西夏遺民指的是朶爾赤家族以及後裔。

朶爾赤是西夏著名的國相兼學者斡道衝的曾孫,世代是西夏靈州人。

他在元朝很受忽必烈重用。成宗大德年間任雲南廉訪使。從此定居雲南,子孫繁衍。

據發現於雲南的乾隆五十七年撰修的《朶氏宗譜》記載:

以朶爾赤為始祖的朶氏家族,相傳已有24代,分佈於雲南昆明、麗江、祿勸、玉溪、箇舊、東川、昭通等地,約有數千人。

可以推想,他們家族會與雲南少數民族通婚,然後就同化為其他少數民族。

7、遷至西藏地區

法國藏學家石泰安在其《西藏的文明》一書中說: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木雅的掌權家族在王朝覆滅和被成吉思汗征服該地(1227)之時,曾遷移到了藏地以北和昂木仁一帶,該家族還把其國名“北”和與此相關的宗教民間故事也帶到那裡。”

他在書中所說的木雅掌權家族指的是在後藏拉維絳地方落戶的木雅司烏王族,拉維絳在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昂仁縣境內。

這支西夏人以昂木仁寺為中心,在後藏形成了一個掌握著政治和宗教的地方割據集團,是元代皇帝詔封的烏思藏十三萬戶之一。

根據五世達賴所著的《西藏王臣記》的記載,這支西夏人在西藏滅亡前就已遷入了拉堆地區,並與薩斯迦派建立了聯繫。

上述文獻表明,西夏滅亡前後,確有一支西夏王氏的後裔,遷到了西藏日喀則地區昂仁縣境內的拉維絳一帶,並於此定居,子孫繁衍,他們的上層掌握著政治、宗教大權。


在中尼邊境和中亞地區,也有西夏遺民。這裡就不贅述了。

總結一下:

留居西夏故地的西夏遺民,他們與那裡的漢族、回族,蒙古通婚,相繼同化為其他民族。在蒙古地方定居的,他們已經成為蒙古族人。遷到河北、安徽、河南、浙江地區的,他們就與當地漢族融合,融入漢族。進入雲南的,他們會與雲南少數民族融合,成為少數民族的一份子。遷入西藏地區的應該融入西藏,屬於藏族人。

一個西夏國家消失了,一個政權消失了,但一個文明不會消失,而創造党項文明的党項民族從來沒有消失,他們大部分融入了漢族當中,也有少部分融入到少數民族當中,他們的血脈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當中。他們與我們漢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他們創造的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熠熠生輝,永遠不會消失。


因為多元,所以強大,因為一體,所以生生不息,這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本。


歷史逸事


党項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被蒙古人稱作是唐兀惕,目前已經不存在了,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党項地處西北。

在唐、宋時期,党項被漢人認為是古羌人的一支,所以又稱作是党項羌。

党項的組成比較多元,包括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等。其中,拓跋氏後來取締了其他党項諸部,演變為西夏王朝的王族。

唐朝末年,党項拓跋部首領拓跋思在宥州稱刺史。由於幫助唐朝攻打黃巢,最終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並賜予李姓。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的西夏王朝的國王都姓李的歷史原因了。

宋朝年間,李元昊創立了西夏,此後的200年都在西北盤踞。

但由於蒙古和元朝的崛起,西夏最終也被蒙古人所消滅,成為元朝的臣民。

入元以後,党項被蒙古人吸納為色目人的一支。此後,党項開始和其他族群融合,最終消失於中國歷史的舞臺。

不少党項人,可能都融入了今天的漢族吧。

總而言之,党項沒有直接的民族後代,它早就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