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南亞為什麼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國家?民族,文化,宗教,地緣?

寧京川


其實主要還是地緣方面的原因讓東南亞地區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王朝!

首先,東南亞地區島嶼眾多叢林密佈,在交通上阻礙了各地區人民的交流,也妨礙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就拿印度尼西亞來說,這是一個位於東南亞南部的國家,面積有190萬平方公里,由17506個島嶼組成,所以稱為萬島之國。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印度尼西亞的文明發展極其緩慢,到了公元前2世紀,這裡才出現第一個國家。到了公元3至7世紀,印度尼西亞境內才出現許多小王國和部落,也就是說,到了唐朝時期,印度尼西亞境內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甚至很多地方還處於原始社會時期。


假如這個時候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想要出兵佔領這裡,依靠先進的裝備充足的訓練,是很容易成功的!

不過,來這裡可不容易。

首先,印尼周邊沒有強大的國家存在。北部的泰國境內直到公元1世紀才有王國出現,直到13世紀才出現第一個信史可查的王國泰可素王國。

所以,指望北方有強權南下統一印尼群島也不現實!

這麼說吧,整個東南亞地區,在公元前只有越南北部曾經出現過強大到足以統一東南亞的國家,他就是剛剛統一了華夏的大秦王朝和後來的大漢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派出趙佗等人南下統一百越,大軍一直打到今天的越南北部,於是,在東南亞地區也算是有了一個足以有能力統一這裡的強大國家了。


不過,秦朝和此後的繼任者漢朝雖然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統一東南亞,但苦於地緣關係還是沒有能力把軍隊投放到東南亞其他地區。

由於當地發展緩慢,東南亞地區在古代不僅文化發展落後,人口也極為稀少。就拿馬來西亞來說吧,這個國家在20世紀初只有200萬土著,在公元前原始社會時期人口肯定就更少了,估計連50萬都沒有。

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地在公元前發展水平差不多,人口應該都是百萬或者百萬以下級別,每平方公里還不到一個人,所以如果秦軍在征服百越後接著南下,就會發現到處是原始森林,連個人影都見不到,也就沒有能力得到足夠的補給維持遠征了!

其實,即使到漢武帝時期,東南亞地區也是一片蠻荒。司馬遷記載,漢朝使節到了滇國之後,又再次起身南下前往緬甸,沒想到路途極為艱難,只好回來了。

那時候,估計漢使的想法是穿越緬甸去印度,像張騫鑿通西域那樣鑿通東南亞。

雖然這次失敗有漢使個人主觀上的原因,但也體現了東南亞地區的交通之閉塞。

一個小小的使節團都無法成行,派出大量軍隊南征顯然是不現實的!

(東南亞的原始森林)

所以,東南亞之所以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王朝,原因就是地緣上的限制:讓這裡文化發展慢,難以產生強大的帝國;地理阻隔,讓外面的大帝國來不到這裡!


歷史風暴


這個問題讓東南亞十國都想罵人。


但凡大一統王朝,不說面積上千萬平方公里,超過500公里也是必須要有的。但東南亞各國面積加起來才457萬平方公里,這就好比是11個屌絲的財富再多,也夠不到富翁的門檻一樣,東南亞就是全部合體也不可能成為所謂的大一統王朝或國家。

但即便如此,小小的東南亞自古以來也從未出現過真正的統一政權。那麼為何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呢?究竟是民族的扭曲、文化的錯亂?還是宗教的淪喪,地緣的傾覆?歡迎收看本期《靜夜史說事兒》!

在靜夜史看來,東南亞之所以自古以來從未形成大一統王朝或國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支離破碎的地形

東南亞最顯著的地形特點,就是地形的支離破碎,這和“山海相間”的西歐異曲同工。

因為馬來群島的星羅棋佈,使得政權的整合從一開始就難於登天。時至今日,印度尼西亞作為“萬島之國”依然在為如何有效管理國土而焦頭爛額。那麼在社會發展水平遠不如今天的古代,想要整合整個馬來群島就更是天方夜譚。

而即使放棄馬來群島,單獨整合中南半島,也因為山脈河流的橫向相間分佈而增加了統一難度。今天的越南、老撾、泰國和緬甸,無不是南北跨度遠大於東西跨度的國家,這種格局的形成,和地形的特點不無關係。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能夠成功整合中南半島,其缺乏縱深的體量也無法應對來自周邊力量的威脅。

所以,昨天的東南亞支離破碎,未來也將繼續支離破碎下去。

2、慵懶散漫的氣候

“熱帶無強國”雖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對應東南亞絕對是量身定做,因為東南亞國家的絕大部分處於熱帶地區,且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使得這裡自古以來就是瓜果遍地、不愁吃喝的特點,而這也成為古代中原人大量下南洋的重要原因。

雖然因為熱帶氣候降水豐富的特點,東南亞地區土壤多為酸性極強的磚紅壤,不過經過曠日持久的改造,水稻土讓東南亞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糧食產地。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改變東南亞人慵懶散漫的秉性。

因為基本與世無爭,所以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沒有產生過能夠統一東南亞區域的政權。即便是野心勃勃的越南,也只是征服和統一了老撾和柬埔寨。

3、泰山壓頂的中原

中原王朝的存在,是東南亞始終難以產生強大力量並始終支離破碎的根本因素。

雖然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海洋都不甚重視,但東南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也關乎藩貢體系的穩定,所以中原王朝不可能對東南亞坐視不理。

另外,中南半島自古以來和中原王朝相鄰,直接威脅兩廣和雲貴的安全。因為自古以來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都在遙遠的北方,所以對於兩廣地區鞭長莫及。在這樣的情況下,保持中南半島等東南亞地區的支離破碎,既能保護兩廣雲貴地區無虞,又能保中原王朝在東南亞地區藩貢體系的穩定。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宋朝時期被安南侵略,其他王朝如元朝、明朝和清朝,皆有對中南半島用兵的記錄,明朝鄭和團隊甚至有用兵南洋群島的操作。

可以說,中原王朝的存在,是東南亞分崩離析的最大外因。

雖然東南亞地處亞洲的東南邊緣,但因為毗鄰東亞、南亞以及澳洲的地理位置,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巨大影響力,這使得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民族繁雜。加上大航海時代以來西方殖民者的紛至沓來,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三大宗教都有染指的區域。加上數百年來各列強對東南亞的殖民,使得東南亞內部的差異越發明顯。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南亞就更沒有統一的可能性了。事實上,因為古代各自為政和近代的群魔亂舞,東南亞不僅沒有九九歸一的可能,甚至連所謂的國家聯盟也形同虛設。

時至今日,東盟無論是凝聚力、實力還是影響力都與歐盟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更加說明來看東南亞國家沒有擰成一股繩的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東南亞為什麼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王朝或國家?無論民族,文化,宗教,地緣?這是一個政治命題的提問。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和觀點,應該完全有可能成為、形成大統的王朝或國家。

為什麼沒有或不可能?在古代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東南亞各民族、文化、宗教、地緣的原始生態————沒有大一統的王朝或國家意志、國家精神、國家信仰、信心、信念,沒有大一統的王朝或國家觀念和概念。

二、沒有產生、誕生真正強大的民族富強和民族英雄,人中豪傑、帝王將相,來凝聚、凝固、同心協力、並肩奮鬥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意志。

三、沒有產生、誕生真正、強大的帝王,來組織、武裝、征討各諸侯之間的統一綱領、奮鬥目標和勵志方向、志向。

四、各諸侯之間,各懷鬼胎,勢均力敵、四分五裂,群雄無首,誰也沒想要說服誰,誰也沒想要征服誰。各自佔山為王,各說各話;軍令、政令、法令、文化、宗教等,沒有誰能有能量、能力統一江山、統一地緣。

五、印度古文明途中失傳、中斷;東南亞沒有高度先進、發達的文明、文化;沒有民族的凝聚力、國家的信仰力、文化的向心力、宗教的感召力、文明的呼喚力、地緣的親和力、和諧的協調力、和睦的發展力。

六、近代英、法等西方烈強的趨機入侵、強權、霸權的介入;軍事上的威逼利誘、鎮壓;推行、實行奴化的愚民政治、殖民統治,從而導致民不聊生、民心渙散、社會動盪;民族意志消沉,精神崩潰,離心離德,貴族腐敗、醉生夢死、一盤散沙…………


袁聰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東南亞都有哪些國家,就目前來說,東南亞國家共有11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人口七個億。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其中老撾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越南、老撾、緬甸與中國陸上接壤。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是島嶼國家。這些國家組成了亞洲唯一的經濟聯合體——東盟。

東南亞在歷史上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或國家是十分複雜的,在唐朝的時候,東南亞部分地區屬於華夏領土,其他人地區分別分別被吐蕃,南詔管轄,不存在所謂國家概念。而唐朝以後,大理崛起成為當時的地區大國,這些地區本地民族沒有形成國家概念。自元朝以後才出現正式的封建王朝,當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是緬甸(幾乎佔據老撾、柬埔寨、泰國大部分領土)。此時暹羅(泰國)已經成為大國,與緬甸爭鬥不至。隨即柬埔寨也立國。幾個國家惡鬥不斷,彼此之間根本無力進行武力統一。國家形態更是不同、當時越南則是始終是華夏附屬國,不存在擴張的理由。而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東帝汶屬於島嶼國家。不存在統一的可能性。現在存在所謂統一基礎是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

東南亞的諸王國在近代前都沒有明確的疆界,相互交錯,擴張和和收縮都是看自己的勢力是否強大,這些國家自己本身不是大一統王朝,下面不少小邦國。他們有時候還要造反,東南亞的諸王國根本無暇進行統一,而幾乎所有國家都是華夏的附屬國。這就導致他們之間戰爭是掠奪財富而非民族的遷徙和擴張。緬甸曾經是中南半島最大的封建王朝。柬埔寨的前身高棉帝國,一度佔有今泰國及老撾大部、越南及緬甸南部。被稱作吳哥王朝。但在這個兩個王朝最頂盛時候,都沒有意識到統一的必須性,再就是還沒有這個能力。越南在黎朝的最鼎盛時期國土擴展到的湄公河三角洲。在明清時期,中南半島三個強大國家是是暹羅,緬甸和越南。但他們都沒有統一的東南亞陸路地區的條件。地理和地緣的限制也阻礙了他們的統一。

待到近代以後,西方殖民者主義興起,東南亞分別成為西方列強(英法)的殖民地,只有泰國得以倖免。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東南亞各國分別獨立,但國家體制各有不同,有君主立憲,有聯邦制,有資本主義國家,有社會主義國國家,意識形態,宗教信昂都有區別,根本不存在統一的基礎,在文化,血統上也不一個種族,東南亞地形地貌太複雜,太破碎。在種沒有任何基礎上強行統一實在是不現實,在冷戰期間彼此之間還爆發戰爭。統一更是無從談起

東盟目前是東南亞合作的機構,是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1967年8月8日成立於泰國,現有10個成員國。秘書處設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這應該是東南亞最好的聯合方式。東盟最大目標是建立起類似於歐盟的這樣國家聯盟,這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註定無法實現的目標。最關鍵是當地區域沒有絕對優勢民族。而且東盟強國希望以自己為主導的統一(越南,泰國)有的不希望統一(緬甸,柬埔寨)。各懷心腹事,不存在統一的向心力,當然某國是絕對不希望東南亞統一的。民族,文化,宗教,地緣都是阻礙東南亞統一的障礙。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東南亞沒能形成統一國家是受到了種族,地形,地緣,文化,宗教等多種因素影響。

種族,東南亞有爪哇人,泰人,佔婆人,緬人,高棉人等等。這些還是比較大的種族,還有很多隻有幾萬甚至幾千人的小種族部落,種族眾多,但始終沒有一個佔絕對多數的民族,也就導致了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支離破碎。各個民族之間勾心鬥角,例如緬甸國內的撣邦等一直企圖獨立。但又始終沒一個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兼併其他民族。

地形,從地圖可以看到,東南亞有半島,群島等,多種類型。而這些半島,海島又被河流,山脈,海洋等切割的支離破碎。因而你也可以看到在東南亞不大的地理區域內,地理類型極其的豐富。再比如印尼就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分佈的又比較分散,在古代,島與島之間的交通還是比較困難的,又從何談起統一。

地緣,從地緣我們可以看到,北面是中國,西面是印度。在古代中原王朝也不會允許南方存在一個大的統一國家的,這對中原王朝的統治是不利的,平時北方遊牧民族已經給了中原王朝巨大的壓力,更不會,南方也存在一個統一國家,使自己腹背受敵。因而古代中原王朝也是巧妙利用東南亞的局勢,使各方互相牽制。甚至越南,緬甸等北部在歷史上就是受到中原王朝統治的。尤其是越南北部從漢到唐,受中原統治近千年。

宗教,東南亞,民族眾多,同樣的宗教也比較複雜,緬甸,泰國等國信仰佛教,馬來西亞,印尼等信仰伊斯蘭教,而菲律賓等地區信仰基督教,更多的還有各種名族的小宗教。宗教的不同也導致了他們的差異,甚至引發宗教衝突。

文化,民族,宗教等的不同導致了文化的不同,越南受中國影響較大,而緬甸,泰國等是佛教文化,而印尼等是伊斯蘭文明。文化不同,語言,文字,生活方式等也存在差異,更缺乏大一統的文化觀念。

因而東南亞沒形成統一國家是地形,民族,文化,宗教,地緣等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



柘4011


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組成,群島之間的海洋阻隔,使其具有天然的分散性,那麼中南半島為什麼沒有形成大一統政權呢?

廣闊的平原由於更適宜發展農業和經濟,也能承載更多的人口,所以是形成大一統政權的重要條件之一。中南半島地勢北高南低,山脈、河流大致呈南北走向,且相間分佈。山川的分割也形成了西、中、東三塊相對獨立的平原區,而緬甸、泰國、越南分別佔據著這三塊平原區,形成中南半島上三個強大的勢力,由於三方勢力相互制衡,在沒有外部勢力介入的情況下,任何一家獨大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這也是在英國人征服印度之前,印度半島從來沒有形成大一統政權的重要原因。



反觀我們中國,在以中原黃河流域為絕對核心區的基礎上,吸收江南地區後,形成了足以壓制周邊任何地區的絕對實力,所以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無不是以中原和江南為核心區,向外擴散。而中國歷史上南北分裂時期,也都是中原和江南兩大核心區分離時期。但是中國無論如何分裂,最終都能走向統一,這裡就不得不說民族和文化的原因了。


東南亞是世界上族群多樣性體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也因此被稱為“人種和民族的博物館”。各民族之間的隔閡非常之深,難以彌合。越南的京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緬族、柬埔寨的高棉族都是各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中南半島四大民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大民族中沒有一個超過地區人口總數的 15%,這也意味著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民族可以同化其他民族,彼此之間沒有民族認同感,也就形不成大一統政權。而漢族始終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並佔據人口的絕大多數,對大一統政權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東南亞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也是不利於大一統形成的原因之一。這塊地區實質上受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雙重影響,越南北部屬於漢化地區,而中南半島其他地區,可以算作是梵化地區,語言文字更是千差萬別,由於缺乏自己的文化因此很難形成統一的文明。而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就統一語言和文字,加強文化認同感,到了漢朝儒家思想正式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理論基礎,並持續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中南半島始終保持著分裂的態勢,沒有一個國家能將其統一。包括高棉在內的各國的統一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由此告訴我們,在地形分隔破碎,文化對立,族群矛盾尖銳,以及政治體制的落後的中南半島,實現統一併非易事。


小哥話歷史


這是一個關於國家版圖面積的問題,即:一個國家的版圖構成以及面積是由什麼原因決定的?

國家即最大地聚集財富進行地理環境擴大的政治權力機構,國家的意志是全體國民求生存和發展意志的集合。

其中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財富的聚集、地理環境的擴張,權力機構的維持。

一:地理環境的完整性決定了財富的聚集。

地理環境完整性即:具有相同性質的自然經濟生產單位能否連成一片。

地理環境的完整性越高,越有利於生活在上面的民眾進行交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戰爭的交流。

越是有利於交流,越是能夠形成一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共同體,產生共同的利益,繼而在利益的驅使下出現共有的國家認同。

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部,古稱南洋,面積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

歷史上,東南亞民族也曾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多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家。

東南亞地形複雜,多山、多水、多島嶼,山脈、河流、雨林、海洋把東南亞分割的支離破碎,在海洋貿易時代之前,這樣的地形,各種自然經濟生產單位無法連成一片,不利於交流,也不利於共同體的產生。

不利於交流,自然無法產生強大政治經濟文化實體。古代東南亞在政治上從屬於中原王朝,是古代中國藩屬之地;在經濟上,各民族各自為政,經濟發展緩慢;在宗教文化上,東南亞更容易接受印度地區的傳播。

經濟利益是一個利益的核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東南亞的經濟一盤散沙。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完整的地理環境,就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也就沒有統一的上層建築。

二:文明中心的強大決定著帝國版圖的擴張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首都的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文明中心的強大,決定著國家政權能夠統御多少地區,能夠集中多少財富,包括人力、物力、兵力,去開發內部的地理環境,發展經濟,或是對外進行擴張。

地理環境的擴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內部地理環境進行開發,發展經濟;另一部分是對外擴張,增加版圖面積。

地理環境完整性較好的那一塊地區,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繼而產生一個強大政治經濟文化實體,成為強大的文明中心。

一旦文明中心形成,其經濟生產方式,文化宗教,都會伴隨著帝國的擴張對外擴散。

在古代,這樣的文明中心,往往是一個糧食產地,如中國的關中平原,就是這樣的一個文明中心。所以,周秦漢唐,都是以關中為中心統一全國。

而東南亞,並沒有一個這樣強大的文明中心。

根源在於,東南亞具有成為強大文明中心潛質的大平原,卻是在熱帶雨林氣候帶。

熱帶雨林,是綠色的沙漠,土壤的營養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病蟲害嚴重,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沒有強大的文明中心,就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度。

當然,區域性的文明中心還是存在的,所以,東南亞形成了很多國家。

如果不是近現代,西方列強入侵,迫使東南亞各個地區與民族團結起來抵禦入侵,那麼現在的東南亞國家會更多。

殖民體系瓦解後,東南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各國國內民族矛盾尖銳。

三:上層建築的完整性決定著權力機構的維持

一個國家,政權要維持其生存,各種權力機構是必不可少的。

只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東南亞薄弱的經濟,無法產生相應的上層建築。

自身無法產生,只能依靠外來。

在政治上,古代東南亞各國,都需要依賴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對他們的冊封,是他們維持政權存在合法性的根本需要。

古代東南亞各國,前往中原王朝朝貢,並非是害怕中原王朝的軍事威脅,也不是非要和中原王朝進行朝貢貿易,而僅僅是需要中原王朝冊封。

不要小看名義上的冊封,沒有這個冊封,東南亞各國的上層建築就無法完整,其國家政權很難維持。

除了政權本身,上層建築還包括了宗教文化,東南亞各國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無法產生強大的宗教文化,而宗教文化又得與自身經濟生產相適應。

印度地區,宗教文化發達,是很多強大宗教的發源地,如佛教、印度教等等強大宗教都是誕生於印度地區。

印度作為一個大地區,其地理氣候環境與東南亞有太多的相似性,印度的宗教文化以及經濟生產方式都能夠在東南亞得到具體的延伸和實踐。

實際上,印度作為一個大地區,在古代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也與東南亞一樣,經濟落後、民族眾多,人口分散。

與東南亞不同的是,印度西北部地區是農耕地帶與草原地帶的結合之地,很多強大的草原地帶的政治實體,會以印度西北部地區為根據地,從而將版圖擴大到整個印度地區,以外來的力量完成印度地區的統一。

東南亞北部與中國的南部,有一大片地區都是山地丘陵,地理交通不便。

中國強大的政治實體,哪怕是大一統的輝煌帝國,也無法通過這片山地丘陵,將軍事力量輸送到東南亞半島,無法將東南亞納入版圖。

當然,隨著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的到來,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繁盛,海上交通取代陸地交通,中原王朝要將東南亞納入版圖也是可以的。

只是,中原王朝傳統的文明中心長安、洛陽衰弱,北京、南京崛起。如果定都南京,那麼東南亞各國遲早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南京文明中心的力量相對於北京來說,比較弱小,無法抵抗北京的統御,中原王朝的首都往往都是要遷到北京去的。

文明中心北移,其對東南亞的輻射力度減弱,南北兩大文明中心的相互牽制與對抗,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對外擴張的能力。

即便對外戰爭能夠取得勝利,也不得不撤回來,因為根本無法做到持續的力量輸出。

由此,東南亞地區,政治文化是中國化的,宗教文化是印度化的。東南亞各國要維持政權的生存,就必須接受外來的更為強大的政治文化以及宗教文化。


放棄的回憶


導讀: 大一統王朝不同於現代的大國,要有比大國形成更苛刻的條件。要有人口超過半數的主體民族、以共同信念為基礎的超強凝聚力以及千百年來長期形成的相近的風俗習慣都是構成大一統王朝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歷代王朝大一統的意識以及方便傳播的地形地緣環境也是形成大一統王朝或者國家的因素之一。東南亞地區也曾經誕生過接近統一的政權,那麼為何始終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呢?


我國大一統王朝的形成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華夏民族形成後隨著夏、商、週三代王朝的征戰不斷拓展華夏文明的影響和輻射區域。尤其是西周在血緣基礎上的宗法制、分封制讓華夏文明輻射涵蓋長江、黃河流域。從秦始皇統一天下開闢大一統王朝到大漢朝儒家學說的成型成為大一統形成的基礎。而“道先王、法五帝、尊周為正”的正統王朝的思想也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在此基礎上儒家文化忠君愛國的思想成為華夏文明的一種載體和大一統王朝的基礎。並且儒家文化圈輻射逐漸超出華夏的範圍,包含日本、朝鮮以及交趾等地。這也成為東南亞多元文化形成,不利於大一統形成的原因之一。


東南亞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幾乎大一統的政權,主要有緬甸、泰國完成。如貢榜王朝、高棉帝國、東籲王朝、吳哥王朝、吞武裡王朝等等都曾差點完成東南亞的統一。但是由於文化體系、主體民族乃至地緣地貌的迥異,最終東南亞沒有形成大一統王朝的傳承。


東南亞地形複雜,山脈、海洋、島嶼遍佈對於文明生產力相對低下古代東南亞來說統一非常困難。

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的北部和東部遍佈山脈,南北方向遍佈大河形成天然分界線;印度尼西亞號稱以及馬來群島有數萬個島嶼,且多崎嶇山地少平原。山脈與大河成為天然的分界線,讓各部族隔離造成巨大的文化、習俗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對於古代東南亞各國來說,無論是文明發達程度還是軍隊的戰力較中原王朝都想去甚遠。所以即便是以海路戰都發到的大明帝國前期,想徹底征服納入版圖的安南都失敗了更別提統一東南亞了。那麼以大明王朝龐大的國力依然難以完成東南亞的統一,更何況不如大明的東南亞各國。這是東南亞不能出現大一統王朝的原因之一

沒有佔比有優勢的主體民族,文化差異非常明顯所以造成缺乏大一統王朝形成的基礎

東南亞由於地域龐大且地形地貌的隔閡,東南亞分佈有幾百個部族保留著十幾種宗教和原始宗教。緬族、泰人、高棉等都有自己的文字和習俗,再加上深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越南形成了幾個文化差異明顯的板塊。除此之外還有馬來亞以及印尼島嶼的原始部族的海洋文明,這些都經過沉澱成為現代東南亞國家形成和劃分的基礎。

雖然分為了明顯的幾個文化板塊,但是沒有一個絕對優勢的主體民族或者形成統一的文化信念。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所以東南亞在歷史上形成的幾次差點大一統的王朝高棉帝國、貢榜王朝、吞武裡等都是通過武力強力捏合到一起。這樣的王朝缺乏底蘊和文化的認同,更缺乏治理涵蓋文明類型複雜這麼龐大國家的經驗。所以往往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延續和傳承,最終崩潰。整個東南亞只能由幾大文明板塊建立的王朝交替更迭。


小結:

東南亞的地形地貌、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異常複雜,即便是擅長解決梳理問題的英法殖民者都沒有形成統一的殖民地。即便是能捏合稱英屬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和法國殖民者也對東南亞這麼複雜的情況無可奈何。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仔細看東南亞地區像個不規則的漏斗,歷史上不是受西北地區民族和宗教浪潮的衝擊,就是被東南海上民族襲擊,這是個走廊地帶,沒有一個封閉的發展環境產生不了屬於自己的文明,註定只能像堤岸一樣承受外界民族和宗教的衝擊,而不能擴張。最後的結局就是民族越來越複雜,文化越來越複雜,沒有凝聚力,只能互相傾軋。


菩提樹下238020600


因為都是中國的藩屬和朝貢國!

因為沒有人才,和真正牛逼的人物,別說東南亞了,就是歐洲都沒有出個真正能統一天下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