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全传: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长到了13岁的时候,杜月生已经像小大人一样在镇上结交朋友了,与他为伍的自然都是那些衣食无着、百无聊赖的流浪少年。在个群体中,杜月生似乎找到了感情的寄托,同时也在无意中体会到一种人生感悟:有朋友就有办法,大家合伙比孤单一人力量大。就拿最基本的谋食来说,如果一个人去乞讨,对方不但不给,有时还会斥骂。可是,如果一群少年来到某个小店铺讨要,店主就会比较客气地商量着办,可能会施舍点什么食物,以免麻烦。

真可谓“贯使不在家豪富”,出身孤苦的杜月生被野孩子们同情接纳,居然也显出慷慨豪爽的性格。他待人热情,关心别人,说话算话,得了好处首先想到让朋友分享,在群体中很有面子,同伴之间发生什么争执会找他来评理,大家都认为他比较公正。

这些整天流连于街巷茶馆的少年,自然少不了要光顾赌棚,起初只是好奇、围观,可有一天,一个刚刚赢了钱的成年赌徒对他们说:“小孩子们总看什么?有本事也上场。”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最喜欢把自己当大人看待,一听这话很不服气,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有个人说:“月生敢做大事体,先来试试看。”

杜月生听后没有说话,两只眼睛看着赌台,心里暗暗想道:“看那些出苦力的人们,一年能挣几个钱,可在这里,只要碰上好运气,手指一动就能发财。只可惜我没钱啊……”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只好怏怏走出赌棚。

杜月笙全传: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尽管镇里的居民对这群流浪少年侧目而视,认为他们都不是好孩子,可杜月生在伙伴中从来都是要脸面的。他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弄到一笔赌注,下决心赢一次让别人看看。想着想着他的大脑终于开窍了。他回到尘封已久、属于自己的杜家老屋中,那里面多少还有一些旧物。匆忙之中他找到一个杆秤,跑到当铺中当了15个铜板。

手里有了这点赌资,杜月生带着小伙伴,昂首阔步来到赌棚。看到13岁的杜月生敢来押宝,赌台老板和赌客们都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第一次下注的杜月生毫无惧色,心中反倒有些得意,至于赌法,本来也不复杂,他早就看惯了,根本不陌生。只见他气定神闲,呼卢喝雉,俨然如同行家里手。

少年出道手气不错,三次下来杜月生竟然赢了,手中一下子有了75枚铜板。众少年欢呼雀跃,前呼后拥,对杜月生赞不绝口,令他感到这是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扬眉吐气。他当即花了30个铜板豪爽请客,让朋友们饱享一餐。开心时刻,他的悟性似乎又进了一步,心想,只要聪明机灵有胆量,要活得风光并不难。他哪里知道,人一旦染上赌瘾是很难戒掉的。在此后的一生中,他对吃穿始终不太讲究,但赌博的嗜好再也没有放下。

有道是常赌无胜家,尝过甜头之后,杜月生很快就尝到了赌博的苦头。第二天,杜月生决定乘胜前进,拿着剩余的确45枚铜钱又冲进赌棚。这一次他可没有那么幸运了,连押几宝之后,手中的铜钱输得精光。这时他才意识到,不但上次赢的钱没有了,就连当掉杆秤换来的事15个铜板也没有了。冰火两重天的变化让他有点发懵,别的赌客早把他推到旁边。

被挤到圈外的杜月生并没有走开。几十个铜板是他13岁人生中经手的第一笔财富,对此时的他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就这样一下子又变成穷光蛋?他越想越不甘心,不顾一切分开人群又挤到赌台旁边:“我再押5个铜板!”庄家看到这个孩子刚才赌钱很爽快,又看到他那既急迫又理直气壮的样子,也没要求他亮本钱,直接就开盘了。

杜月笙全传: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杜月生又输了。不过,这一次他连孤注一掷也算不上,纯属白手叫空,哪里还有钱可付,转身就想逃跑。赌徒和赌棚打手们哪容他跑掉,随着对“小瘪三”的怒骂,几大巴掌搧在他的脸上,打得他眼冒金星。人们七手八脚把他身上的衣服全部扒光,拉到门口,喝声“滚吧”,一脚踢了出去。杜月生回头狠狠看了赌棚一眼,只好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走回家。

舅父朱阳声看到外甥这样回来了,吃了一惊,赶忙追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杜月生并不隐瞒,一五一十全都讲了出来。朱阳声听罢怒不可遏,对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这是他今天捱得第二脚。杜月生打个了趔趄,站稳后什么也不说,挺直了身子,又把屁股对准舅父,还昂起脑袋。可是,今天的第三脚却迟迟没有落下。

杜月生回头一看,舅舅已经气得浑身发抖,气急败坏地说:“你也长大了,我这庙里小,养不下你这尊赌神,你走吧。”

被舅父赶出家门后,杜月生只好回到自己的老屋栖身。这一下他倒是放开了,家中凡是能拿出去的东西,诸如破衣烂棉、残桌旧凳、锅碗瓢盆、坛坛罐罐,都被他连当带卖换几文钱,然后就去赌博,试图翻本。赢了也不图积累,照样是和伙伴们一起去大吃一顿,输了就忍饥挨饿,到冬天连棉衣都穿不上,被人们称为“蜡光月生”。

这时的杜月生,由于有一帮物以类聚的少年朋友,在镇里生活一时也不至于饿死,但精神上的苦闷已经让他忍无可忍。他在乡亲们眼中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坏孩子,是不可救药的浪荡败家子、小瘪三,人们指指点点,当面骂、背后议,几乎把他当作反面的典型。

杜月笙全传: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到了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一开春,不足14周岁的杜月生做出一个决定,他要离开高桥镇,到上海去闯世界。漫无目的就敢出走,至少也要有点盘缠啊。他想到了自己名下唯一的财产——那几间杜家老屋。他先找对面屋里的堂嫂去商量,说想要卖掉自己那一半房屋。堂嫂一听心中惊慌,悄悄把这件事说给杜月生的舅父朱阳声和姑父万春发。

舅父听闻此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捉住杜月生就给他一顿老拳。姑父也警告杜月生,如果他再敢提一句变卖祖宅,也要请他“吃生活”。在长辈看来,此时的杜月生就是个悖逆祖宗的小赌徒,怎么会有外出做正事的志向呢。

可此时的杜月生决心已定,他忍辱负痛,找到一直疼爱他的外婆,对老人说,自己就是讨饭也要去上海。想到早死的女儿,看看这个孤苦伶仃的外孙子,老人只好向邻居家求情,讨来一封推荐信,介绍他去上海十六铺一个叫“鸿元盛”的水果店里当学徒。

杜月笙全传:少年染赌泣誓离乡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杜月生穿一身粗布裤褂,打起一个小小的包袱,悄悄地出发了。老外婆独自一人来送外孙子,迈着一双小脚陪他走了10里路,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走到八字桥附近,老人实在走不动了,她颤颤微微地从身上摸出几个铜板塞在小包袱里,老泪纵横:“孩子,出门在外,你要学乖,全靠你自己照顾自己啦,眼光要活。”

杜月生泪流满面,紧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他颤声说道:“外婆,你回去吧。高桥镇的人看不起我。我将来回来,一定要风风光光,起家业,开祠堂,不然就永远也不再踏进这块血地!”他跪在地上,给外婆磕了三个响头,站起来转身就走,连头也没有回一下。两鬓斑白的老外婆看着他远去,此一别即成永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