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城牆破了一個大缺口,但防守方一邊守城一邊修城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操作?

阿仁逛吃遊

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就是在缺口集結重兵抵擋,同時努力將毀塌的城牆重新堵起來。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城牆畢竟屬於大型土木磚石構造體,它即便倒塌,也不會像遊戲裡那樣露出一個空蕩蕩的大缺口,任由對方士兵輕易進去。

城牆倒塌後,一般會留下殘骸土坡,這樣的地段其實也是非常難以通行的,具體可以參照下農村拆老房子,看看那些倒塌的土牆是什麼樣的。

我在這裡給大家看看平遙古城牆倒塌以後的樣子。

當然,大部分時候其實你幹不掉城牆,最多打掉城牆上面的建築。山西平遙城牆倒塌,裡面的夯土仍然堅硬無比,這種程度能攻嗎?

所以提投石機、大炮等東西並不一定能直接把城牆幹掉,多數情況城牆被打塌的只是一部分,剩下的殘垣斷壁仍然能勉力支撐。這就給了守城部隊奮力迴天的資本。

如果僅僅是半毀的城牆,那麼只需要簡單的修補加固就行了,只要城牆足夠高,攻城方依然難以爬上去,甚至無法以這個點為契機,攻佔城頭。

如果這段城牆塌方,留下個坑坑窪窪的廢墟,那麼守軍就必須在內部佈置力量堵口子;攻城部隊也將奮力從這裡打開缺口,拓展己方破城優勢。圍繞這塊斷牆的血腥絞殺將持續到戰爭的結束,抑或這段牆壁被修理好。

雖然難度大,但古代真有修理好的。

這裡得放出一個東西——塞門刀車

《武經總要》載:刀車,以兩輪車,自後出槍刃密佈之,凡為敵攻壞城門,則以車塞之。”

城門可以塞,斷開的缺口只要不是太大,同樣可以塞。實際上,刀車就是守城常用的武器,一排排明晃晃的尖刀豎在眼前,試問敵人哪怕再大的勇氣還能懟麼?

另外,《墨子》也提到了這個東西的早期雛形:“門中吏主塞突門。用車兩輪以木束之,塗其上,椎置突門內,使度門廣狹令之”。

古代戰爭中,常用刀車對狹口進行堵塞,包括門、街巷、地道、城牆缺口甚至古墓道等等。

有了一系列的阻隔,維修城牆就有機會了。

例如宋代,蒙古攻打南宋,口溫不花大軍連下要地,殺到黃州城下。黃州這座小小的古城在名將孟珙的帶領下面對蒙古大軍毫無懼色,積極應對。先是派出水軍和敢死隊,在長江上大敗蒙軍,牢牢守住了東堤。又七路出城夜襲,重挫了蒙軍的銳氣。

惱羞成怒的口溫不花只得明令強攻黃州城,晝夜不息,並使用了火砲轟擊黃州城,幾乎摧毀了黃州城上所有的城樓。

但黃州這座小城硬是堅持了下來,軍民"備禦甚堅,矢石如雨"。城牆壞了就迅速修補,人員有了缺口,就前赴後繼的補充。

蒙軍最終衝到城下,開始挖牆腳。但城內的黃州軍民更加屌炸天,他們只要觀察到蒙古人在哪挖城牆,就安排人手在那堵牆後又修一座牆,並設下陷坑並滾木礌石無數。蒙古人挖塌城牆一衝進來,前面仍然是面牆,前擁後擠,又被城頭打擊,死傷無數。

就這樣,蒙古人從1237年打到1238年春,活生生打了幾個月,硬是拿不下黃州城,凍死、餓死、逃兵十之七八,最後只得撤圍而去。


再說口溫不花大軍攻打的另一路,是與“黃州之戰”齊名的“安豐之戰”。與孟珙的機動防禦不同,這裡的守將是久經沙場的名臣杜杲。

杜杲很早就命人加固了安豐城池,製造了一大批防守設備。

果不其然,蒙軍上來又是如黃州那一套,用巨大的火砲攻城,企圖摧毀城池防禦設施,渙散守軍軍心,竟號稱——“掃地而來,大設攻具”。

杜杲開始也是對城牆城樓不斷的修補,但是這樣下去遲早會支撐不住,蒙古人雖然因為寬闊的護城河影響,一時半會兒無法攻城,但巨型投石機火砲的打擊非常擾人。他聽從了部將王安的提議,建造出一種名為“串樓”的裝備,應模板為料,搭作敵樓,以羊馬牆環繞,列於城壕。

這種活動敵樓,代替了原有的,易被摧毀的固定城樓和城牆設施。杜杲造了上千座這樣的串樓,成線佈置,打壞就換,彷彿移動的城牆。後來蒙軍果然又撞死在一座堅城之下,還有身穿"紫金泥團花龍袍"的"葉國大王"被宋軍斬殺。

這就是中國古人的智慧。


王司徒老百科

一句話先點題,這是一種極限操作。日本歷史戰略遊戲太閣立志傳五里面是講主人公的根據歷史傳記裡的技能用技能卡的形式表現的。感覺牛逼無敵的風林火山這樣的統兵技能其實去找武田繫有名的武將就能學習到。可是文中所提到的在敵軍攻城的時候還能一邊抵抗一邊修復城牆等工事的技能叫火急普請,卻是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稀罕指數可以說四星到五星。原因很簡單,攻城方一般都對城牆上的守方施加了非常大的精神和肉體壓力,守軍一不留神就要掛,而工事搶修是非常專業的技能,遠不是士兵們隨意堆砌一些石木就能完成,需要專業人員指導。而這些專業人員很多都是民眾,因此要求平民頂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軍隊一起搶修正在遭受圍攻的城牆,這本身就是非常危險和痛苦的事情。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很多時候不可能如此操作,就採用了兩種歪門邪道,第一種是白天圍攻晚上修理,這種辦法使用最多,可是這樣也就要耗費守軍本就不多的體力,這難免會影響到第二天的作戰,因此危害也不小。第二種就是詐降,一般都是說我們守了多少天了,差不多再等幾天我們就可以降了,到時候要如何都隨你。東吳攻新城和鄭成功攻南京,都遇到了必敗的守軍的詐降,因而放鬆警惕讓對方動員全城一起來加固城池,準備物資,最後失敗了。因此作為對應,就有了李自成的闖軍打城池,首功不是登城而是拆城牆底部的磚牆。沒有厚實的底部條石或者城磚,城牆自己就能塌陷成土坡,守軍在上面如何加固和修理也沒用。西方城堡因為修建的時間很長而城堡內駐軍很少,不包括平民,因此近代以前都不存在戰時修理的條件,打得差不多就只好降了。從近代開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了把大城市用城牆包圍起來的經濟後才能做到戰時維修城牆,比如1453拜占庭之圍和1683維也納之圍。那兩城基本都是白天作戰晚上發動平民修補城牆。因此總結一句,戰時維修非常困難,成功率也不算高,只能算是應變。


Bowen26482961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很開心能看到這樣的問題

在古代戰爭中,直接把城牆錘爛往進衝的事不是很常見,要發生也多發生在宋元明清時期(有火藥)。在此之前,破城一般都是先登或者破門而入。但是萬一你牆修的不結實,被衝車或者砲車給搞塌了,這時候城內守城的士卒就會衝出去一部分和敵人短兵相接,將敵人驅離城牆倒塌的範圍。然後後面的人迅速拿事先準備好的巨大的草垛或者木排堵住缺口,然後在木排裡修繕城牆。


當然了,這樣做,一般衝出去的那些人是回不來的。

但是這種方法到了明清時期就不是那麼管用了,明清時期由於有火藥的因素。城牆被搞塌後,木排和草垛由於無法抵擋大炮的轟擊和猛烈的火焰所以破損的城牆一般無法維修,這種情況就需要將士用命去守了。

不過在古代,一般城池都會有內外兩層城牆,有的重要的城市甚至會有三到四層城牆。就算外圍被攻破了,也能退到下一層抵抗。


守仁看劇

這個問題一下子把人們帶回了冷兵器時代,這種場面也許只有在那個時候才會出現。

當出現城牆破了,對於如何去修城牆來說又兩種可行方法,當然這都取決於當時的將領的決策,對於這種情況明朝出現過,一次是朱文正守洪都,一次是于謙守京城。

先說洪都之戰,這是一場關乎陳友諒還有朱元璋兩個人命運的轉折戰。陳友諒號稱動用了60萬兵力,城牆破個洞那簡直就是在正常不過的,但是對於雙方的將領來說這個洞就可能成為勝負關鍵,朱文正叫人一邊修成一邊打,陳友諒就猛攻這裡。



朱文正那該怎麼操作呢?很顯然這時候弓箭手成為了主力,城牆外邊也要扔一些大的東西,比如鹿角,大石頭,破車,大木頭,總之都是為了阻止敵人接近城牆,當然在這過程中火力支援就是弓箭手,還有下邊幹活的泥瓦匠兄弟們,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你們做的,加油啊!最終朱文正守下了洪都,也一戰奠定了他防禦戰神的稱號。


接下來說說于謙的北京保衛戰,也是一場關乎明朝命運的保衛戰。也先帶著攻城部隊猛攻,當然于謙守的德勝門必然是最容易招賊的,在守城過程中也出現城牆被砍破了,可是這是攻城最關鍵的時刻,兩邊都會一鼓作氣。

所以于謙並沒有選擇修城只是簡單的把窟窿用破木頭粗樹枝擋起來,當然在後面還有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神機營。神機營站在洞口一邊,只要也先的攻城部隊敢伸手,那就一定會城定點射擊的靶子。

所以對於這些冷兵器時代的攻守雙方來說都是個考驗,就看雙方將領的決策。

怪人胡說請君點評!


怪人童心

如果守城方人力足夠,攻入城內敵軍不多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在破城的缺口處用刀車圍困,形成一條暫時的防線,用火油箭矢阻隔後續敵軍入城。然後從城牆上往缺口處礽石塊、沙袋、檑木等形成阻礙。把攻入城內的敵軍消滅之後在城牆內側缺口處立起木柵欄,繼續修補城牆。

戰爭中修補城牆主要是要做到阻隔後續部隊。消滅攻入城內部隊,不讓敵人擴大戰果。


侃侃而談論古今

先說說城牆的作用。

第一城牆可以居高臨下打擊敵人,有地利

第二城牆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可以快速的調集兵力。

第三城牆可以成為瞭望塔瞭解敵情。

在冷兵器時代,城牆是防禦的利器、

而且比較重要的城市,有幾道城牆,外城被破還有內城。

當城牆被攻擊方打開一個口子,防守方肯定是要重新把城牆修好,防止攻擊方增加力量進入內城。

如果城牆修好了,攻進內城的軍隊就變成了孤軍,容易被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