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一旦发生故障下沉,水兵只能在等死吗?又该如何救援呢?

薄君夫

等死?不存在的,谁会待在潜艇里等死?哪怕拼一把,万一活下来了呢?再说那些工程师也不是傻子,设计潜艇的时候肯定会设计一些救援设施。

潜艇故障逃生主要是自救和外部救援两大类,自救又分为上浮、爬鱼雷管、救生舱等手段,外部救援就是派出潜艇救援舰等专业设备从外面帮助潜艇救援。

先说一下自救:一旦潜艇发现出现问题,第一个要做的就是上浮并确保潜艇能够浮在海面上。只要上浮了一切都好说,至少潜艇保不住了艇员可以随时弃舰逃生。一旦出事问题还一直待在水下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出下一个问题,到时候谁都活不下了。举个例子:1970年4月8日,苏联K8核潜艇在水下第三舱和第八舱起火,火势无法控制舱内充满烟雾,潜艇立即上浮到水面,空气被输送到船尾和大部分主沉浮箱内确保潜艇漂浮,然后船员一部分留下救援,一半艇员成功撤离。

如果潜艇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无法上浮了,那么艇员需要想办法逃出潜艇,要是深度不深,艇员可以通过鱼雷发射管或者其他出口爬出然后上浮。注意,这种方法只能用于深度不深的事故并且身上最好携带配重防止上升过快,1959年与衡阳舰相撞的418潜艇因为深度计损坏,艇员将40米水深判断为8米,导致爬出鱼雷发射管的10人中9人因为急速减压导致肺部爆裂牺牲。钻鱼雷发射管是每个潜艇兵必须训练的科目,关键时刻真的能保命。

比爬鱼雷管更高级的是

单兵自救装置,外表跟潜水服一样,里面带着换气系统、带充气救生筏、还保暖。这种方式比干巴巴的直接从鱼雷发射管爬出要安全的多,允许深度也深很多,自带换气装置可以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减压。英国的MK10自救装置创造过183米单兵自救记录,被美国中国等很多国家学习引进。

再高一级的就是救生舱逃生,这种救生舱是潜艇结构的一部分,有的布置在潜艇围壳上,有的布置在艇身上。这种救生舱有单人或多人,出事后艇员进入救生舱然后救生舱与潜艇脱离。

如果艇员未能成功逃出潜艇,那么有专业的潜艇救援舰实施救援。潜艇出事后,根据最后定位派出潜艇救援舰。潜艇释放一个或多个橘黄色失事舱漂浮到海面,上面有线缆电话闪光灯等设备,可以让救援船定位并了解艇内情况。救援舰随后可以释放潜水钟、深潜器等专业设备潜入水下对幸存成员实施救援。比如苏联的“厄尔布鲁士山”号、中国926型都是专业的潜艇救援舰。

如果上述办法全部无效,或者潜艇事故非常严重深度太深或时间太短来不及反应,那就真的不行了。2003年4月16日,中国361潜艇因为机械故障和操作失误导致潜艇内氧气急速耗尽,全艇人员短时间内牺牲。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导致多个舱室人员当场死亡,而且救生舱所在舱室出现损坏充满海水,无法使用,最终全艇人员殉职。

总的来说,潜艇出事后死亡率还是比较高的,毕竟水下情况多变而且环境很恶劣,救援装置尽可能的帮助艇员逃生。


雏菊西瓜Peterpan

潜艇独特的航行方式赋予了其极高的隐匿性,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性,水下突发险情一般都意味着沉没。现代潜艇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高,一般都不会发生事故,但凡事都有例外。2000年八月,俄罗斯的奥斯卡级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演习的时候突然失踪,这条建成只服役了六年的新锐核潜艇最后证实沉没,艇上无一人生还。事故原因是一条重型鱼雷爆炸,艇首直接炸没导致沉没。那么现在有可靠的潜艇救援方法么?

目前的潜艇救援方法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是下潜深度不太大的话人员可以佩戴好防护用具,从鱼雷发射管爬出缓慢上浮,现代潜艇一般都有五根以上的鱼雷管,救生效率还是非常高的。但是潜艇掉深一旦超过七十米这个方法就不能用了。一旦超过这个距离上浮,人会得减压病,轻则严重后遗症,重则死亡。

第二种则是外部救援法,利用船只携带救援潜艇或者是救生钟进行救援。这个救援方法首先要确保沉没潜艇内部的氧气充足,食物和淡水充足。因为船只航行速度慢的特点,赶往事发地需要很长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十数天。但是受损潜艇的艇员却往往等不到这时候。还有失事潜艇往往会舱口盖变形无法顺利打开或者是干脆对接不上。库尔斯克号是这两点都占全了,最后导致全员牺牲。救援潜艇的救援方式是通过母船将救援艇下放,然后潜艇通过自身动力系统和失事潜艇对接,对接上了以后打开舱盖,待两边压力平衡后艇员上救生潜艇。救生潜艇的优点是自带动力系统可以定位。失事潜艇复杂姿态下可以连接。救生钟则相反,自身没有动力系统,对接可能会比较复杂。

现代潜艇救援方式虽然多样化,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有很大的困难。比如大潜深断崖式下坠。破损,战损等等往往都来不及救援。应该把大潜深上浮列为潜艇艇员的必修课。目前人类在穿戴潜水衣背负氧气瓶的安全极限下潜深度是四百多米。国际上有准备大潜深上浮应该是八百多米。如果加大对潜艇人员的专业训练的话想必能极大的增加艇员的逃生概率。

最后一点是现代潜艇普遍都有装备大型集体式漂浮逃生舱。库尔斯克号在指挥壳上面就有大型漂浮救生舱,可惜在爆炸的时候直接被摧毁失效了,爆炸冲击波顺着管路横冲直撞,前五舱的人当场就死了。前区包括漂浮仓就失去了作用。俄罗斯最新核潜艇北德文斯克级在指挥台上就有两个超大型漂浮仓,足以容纳全部艇员。


紫龙防务观察

等死~还死国可乎呢!潜艇一旦失事的话,艇员无非两种选择:自主逃生或等待救援。当然了,外部人员的救援行动至关重要,因为自主逃生就是幸存者把自己置于危险的环境当中,冰冷的海水、巨大的水压,这些都会对艇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如果成功上浮却没有得到有效救助,冻死在海水中也是正常。实际上,潜艇救援的历史几乎和潜艇一样长~

1.潜艇救援舱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潜艇救援的先驱查尔斯.莫姆森和海军军官阿伦.麦卡恩就设计了潜艇救援舱(SRC)、这位查尔斯.莫姆森也是莫姆森肺(潜艇逃生呼吸装备)的发明人,由打捞船将救援舱降至850英尺(约260米)深的水中把幸存者救回。1939年的角鲨号潜艇事故,潜艇救援舱成功救回了33名艇员。

2.深潜救援艇

为了达到更深下潜深度,深潜救援艇(DSRV)诞生了,它有三个球形舱、前方的控制舱和后方两个救援舱,最大工作深度1500米。DSRV由特殊潜艇或潜艇救援船运至失事潜艇附近,然后下降深度与潜艇的逃生舱口对接,每次可救援24名艇员。

3.潜艇救援潜水再加压系统

2008年,美国海军采用了最新的救援系统——潜艇救援潜水再加压系统(SRDRS)。该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侦察——救援人员着深潜服评估失事潜艇情况;救援——利用名为“隼”的遥控救援艇救援幸存者;减压——将幸存艇员从“隼”转移至减压室以避免不可控的压力变化。除了这些,海军中还有专门的潜艇救援部队(美国海军名为“海底救援司令部”)。

4.莫姆森肺

除了依靠外部救援外,艇员也可以自主逃生。比如说,前文提到的莫姆森肺,艇员可将其戴在脖子上,内部的碱石灰通过取出二氧化碳来回收呼出去的空气,这种逃生装置有个缺陷是必须经过特定训练,否则可能导致缺氧或造成艇员肺破裂。

5.上浮逃生法

比莫姆森肺更安全的是上浮逃生,利用逃生服/救生衣自行逃走。

6.斯坦福头罩

当然了,上浮逃生法也有不小的弊端,于是斯坦福头罩诞生了——它允许艇员从300英尺(约91.5)米深的海底逃生,充气式的救生衣附带头罩罩住艇员头部,上浮过程中提供空气使其能正常呼吸。

7.逃生服

斯坦福头罩是冷战时期的标准自主逃生法,目前美国海军采用了全新的逃生服,逃生深度可达600英寸(约183米),附有救生筏和保温衬垫,可有效抵御水压和水温过低。

以上!


拦阻着舰

有几种潜艇救生方法。1、在安全范围潜深内,可以从鱼雷发射管逃生。2、用潜水钟,水面舰艇救援。3、专业用双活头接口救援潜艇(或舱),接口处设计有带开凿船舱钢板的组合工具机械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