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好汉去饭店吃饭为什么要二斤牛肉,而不是二斤猪肉或二只烧鸡?

一德格天1

水浒传是小说,著名小说,中国著名小说。

水浒传里关于好汉们去饭店来二两牛肉的描述,只多不少。

比如水浒传第十四回,智多星吴用游说三阮去抢运钞车,四人在酒店谋划,阮小七问店家有什么下酒。店家接口答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

阮小二立马接口道, “大块切十斤”

牛肉这东西,可以说是炙手可热,林冲在山神庙吃,武松在景阳岗吃,阮氏三兄弟在石碣村吃。

但是羊肉呢,整部水浒传里写过一次是朝廷的兵马指挥使呼延灼吃,一次就在宋江那里吃。

只有这两次,另外再没有了。

也有人说考虑到当时皇帝姓朱,所以没有吃猪肉的记载。

但是,我认为绝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猪肉的烹饪远没有牛肉简单,像煮东坡肉红烧肉那样老火慢炖,怕是水浒好汉们都砸了好几回店了。

而你牛肉就不一样了,牛肉低脂肪,长力气,还比猪肉好吃,水浒好汉们正是需要补充如此高蛋白质的肉类,加上牛肉容易加工,又比猪肉有营养,好吃,所以牛肉才那么的畅销。

而且其实,宋朝时在民间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但中国人早先是吃牛肉的,到春秋战国,牛成了战略物资,用来耕地,不许杀来吃。秦朝时,杀牛是罪,少说也判一年半,牛老了必须交给官府,官府说能杀才可以杀。对于私自杀牛,官府还鼓励检举揭发。这条法律在封建时期一直维护得很好。

不过其实说到底,牛肉就牛肉吧,就当是写牛肉更潇洒,不然人家写羊肉,驴肉,你又要问,为什么要而今羊肉,而不是二斤鸡肉,鸭肉啊?


超级王登科

这道题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水浒好汉要的就是牛肉,不是猪肉或烧鸡。

在中国饮食历史中,牛肉的位置比较特殊,是因为牛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都知道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牛和马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牛耕田耕地,马驰骋疆场,都是人类的主要合作伙伴,地位重要,不当牲口使唤。


直到目前,马肉还不见菜谱宴席,就是马奶,也不于推而广之。牛肉待遇差不多,历史中多次朝廷政令,不许杀牛,自然没得牛肉吃,更是没人敢卖牛肉,当生意做。因为当朝法令不允许,私自杀牛卖牛肉违法,轻者发配,重者杀头。


梁山好汉什么人物?天不怕地不怕,专和朝廷作对的豪杰。既然皇帝老儿说俺吃牛肉犯法。老子就是要吃牛肉!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那帮酒肆野店,一样的草莽枭雄,当然的杀牛卖牛肉,方显得英雄本色。

于是卖牛肉、吃牛肉,就成了一种英雄身份的象征。没有这点豪气,狗熊都不是,别在江湖混了。至于猪肉和鸡,那是普通遵纪守法老百姓才敢吃的,不入英雄法眼。


普济

不容许吃牛,却有牛肉税

编订于北宋初年的《宋刑统》中,有“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条。

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伤致残,只要影响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杀死罪对待。就是杀死自家养的牛,则要劳动改造一年半。

整个宋朝时期,赵家对于耕牛的保护都比较严谨,在农耕社会,牛与马一样都是国家战略资源,需要得到保护。但是,宋仁宗时期却出现了牛肉税,即是通过征税的形式可以豁免吃牛肉徒刑,这主要是北方的金朝和辽国年年进贡岁银给逼的,朝廷需要开源。

除了牛肉税,北宋还要征收打渔税,山东浑城八百里水泊梁山被政府禁渔了,化为官家资产。渔民们打不了鱼就没有了生计,于是开始学着拦路打劫这个行当。

赵家的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杯酒释兵权,宴会上用的就是羊肉,他认为羊肉美味是国宴必备的佳肴,并且下令御厨不得烹饪猪肉,只能做羊肉为国宴大餐。底层人民也想吃羊肉大餐,可是羊肉大部分都是从北方的金国和辽国进口的需要外汇,老百姓无福享用,也交不起什么牛肉税,所以自古以来土生土长的二师兄便是底层百姓的副食品。

宋神宗馋嘴东坡肉

宋仁宗晚上睡不着觉,想吃羊肉,可是他想羊肉太贵了,吃溜了嘴,每天都要吃,于是想到价格低廉的猪肉。(宋仁宗

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皇帝为了节约开始吃猪肉了,大臣们自然上行下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宋神宗驾崩后,苏东坡重新被起用调到杭州作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后来被称为苏公堤。老百姓为了赞颂苏东坡的功德,到了春节时就给苏东坡送猪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了猪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送给每家每户。但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然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之,此后被人们命名为“东坡肉。”

宋徽宗时期,打不了鱼的渔民选择起义了,他们吃不了鱼肉,也没有养猪,于是开始考虑吃宋朝法律禁止吃的牛肉了。

民以食为天,物质文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梁山好汉们官逼民反,无非为了求的一个活路。


唐俊龙5539857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牛羊肉最值钱。

在宋代,猪肉不值钱,还很少有人吃。为什么呢?

猪很好养,出肉很多,但古代中国人不怎么吃猪肉。

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并没有什么好处,会导致虚胖和体衰。所以猪肉在当年属于低级的肉,所以苏东坡搞出什么东坡肉才这么有名,因为当年没人吃。

至于鸡肉、鸭肉,也是宋代常见肉。那个年代鸡鸭基本都不喂养,都是送到田间地头吃虫子和谷物。

所以鸡肉和鸭肉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属于平民食品。

但牛羊肉就不同了。

古代的羊一定要放牧,这样肉才好吃。但宋代人口很多,土地有限,不具备放牧的大牧场。所以,宋代几乎每年都从北方进口大量羊肉。

那个年代羊肉是高级肉,也是宋代宫廷常见的肉。不过,民间的羊肉很少,老百姓就算有钱也不容易吃到。而且羊肉有膻味,一般中国人也不是很喜欢。

那么,说来说去还是牛肉最值钱。

北宋初期是不允许杀牛的,因为牛是重要的农业工具,数量很少。谁杀了牛,是要坐牢的。

所以,当时牛肉很少有人吃,即便皇宫里面也不吃牛肉。

到了宋徽宗时期因为民间经济发达,牛数量太多,就开放了牛肉的禁令。

即便如此,牛肉也是带有专营性质的肉类,价格也比较高昂,属于高级食物。

所以水浒好汉动辄吃牛肉,其实就是吃好东西的意思。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萨沙

水浒传小说中关于吃鸡的描述还是有的,吴用去石碣村请阮氏兄弟入伙一段,吴用出钱请喝酒

阮小七就买了两只鸡回来。。

阮小七道:“既是教授这般说时,且顺情吃大,却再理会。”

吴用道:“还是七郎性直爽快。”


吴用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小七,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

阮小二道:“我的酒钱一发还你。”

店主人道:“最好,最好。



原著中对猪的描述其实也是有的,鲁智深三拳打死的镇关西就是杀猪的屠户,石秀和杨雄的岳父潘公也是合伙做杀猪生意,但是书中对吃猪肉的描写却一次也没有,这大概和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关,水浒故事从元代开始流传,到了明代初期施耐庵把这些流传性很广的故事和戏剧加以深化和改编,写成了水浒传这部著作,也就是说书中杀猪屠户的出现应该是在成书之前就固定存在的,所以得以延续下来,至于吃猪肉作者是不敢写的,因为明代统治者姓朱,朱和猪同音,杀猪吃猪肉是犯忌讳的事,因此明代文学作品但凡提到猪的时候,都用“豕”字来替代,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本人是个回族人,所以禁止人民吃猪肉,因此在水浒传里,对吃猪肉的描写一次也没有。


至于为什么水浒人物大多数喜欢吃牛肉,其中也有几层含义,首先牛是农业生产的必要劳动工具之一,除非生病或者受伤,一般是不会轻易杀牛的,所以牛肉在当时应该是稀缺产品,价格相对昂贵,小说这样描写是想体现好汉们挥金如土的豪爽性格。另外古代一般形容一个人身体强壮,都会把其食量拿出来佐证,比如说战国老将廉颇,就称其“日餐斗米,食肉十斤”意思说他身体强壮,食量惊人,而牛肉是高密度的肉类,民间自古有牛肉饺子能撑死人的说法,水浒好汉吃牛肉的场景动辄“大块牛肉先切三二斤来”武松在景阳冈更是一顿吃了四斤牛肉,这其实是作者想通过吃肉来描述好汉们食量大,身体素质非比寻常。

还有些朋友认为,朝廷不允许杀牛,吃牛肉犯法,吃牛肉是为了表达叛逆思想。这个说法我个人感觉是不正确的,北宋早期确有不许杀耕牛的禁令,但是到了宋徽宗时期,这个禁令就已经被取消了,明代就更没有这种规定。话说回来,如果吃牛肉就是叛逆,那杀牛的屠户,卖肉的酒家店小二岂不也一样成了叛逆了吗。。。


青青子衿83182168

一,牛肉比猪肉的营养价值高。这是基本的常识。武人重身体强壮力气大,牛肉当然比猪肉更适合一些。

二,但在历史上牛是农业的主力军。中国历朝历代无不十分重视农业。并且,几乎所有朝代政府都立有保护耕牛的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杀牛和吃牛肉,基本上不存在可能性。

三,所以,我认为,水浒小说上的牛肉,很可能就是猪肉的代称。之所以要如此代称,是为了避讳。历朝历代都讲究避皇帝讳。《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明朝的皇帝姓朱。如果小说里成天讲杀猪(朱)吃猪(朱)肉,显然是不行的。

四,另外,字面上,牛肉也比猪肉响亮一些。


WM晓奇

悟空问答的题主个个都是眼大心细之人,看到这个问题车逻辑也忍不住在午睡之前来答一下(虽然我一睡午觉就头疼,但无奈天公不作美,没法去外面浪)。首先《水浒传》中主流的肉食是牛肉和人肉,但猪、鸡、鹅甚至青蛙也都出现过,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那一节,鲁达就在郑屠的猪肉铺子上“耍赖”,让郑屠切肉,不过这肉没吃,都扔郑屠脸上了;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后,那几个泼皮牵来一头猪准备杀了吃,但后来也没杀;操刀鬼曹正是屠夫中的王者,死在他倒下的牲畜不计其数,里面应该就有猪。

而鸡肉在小说中也出现过,最著名的就是时迁偷了祝家庄的报晓鸡然后与杨雄、石秀一起吃了,至于鹅,可别忘了武松去恩州时施恩送了两只烧鹅让武松随行吃,所以其实《水浒传》中并不是只有牛肉的。但是像我开头说的,小说中其实没有直接对吃猪肉的相关描写,连我们顺口说的“杀猪宰羊”也变成了“杀牛宰羊”,至于为何好汉们钟爱牛肉,车逻辑有这么几个猜测:

一、《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在元末明初,而小说开始创作于元朝,元朝的军队大多是喜爱吃牛羊肉的蒙古人,而蒙古人的体型相对汉人更为魁梧,其饮食方式蛟汉人也更为“不拘谨”,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一个内蒙大汉喝着马奶酒吃着烤牛羊腿,这画面是不是很粗犷。为了体现梁山好汉的那种豪迈,或许施公就沿用了蒙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了(你能想象武松喝着二锅头吃着猪头肉或猪肘子的形象吗…)。

二、我老公说,牛肉作为下酒菜比猪肉更好吃(这个无法考证,毕竟他喝二两酒就醉也敢在这吹牛必…)。

三、我们平时常吃的肉类里,牛最能代表勇猛和力量,而羊一般代表温顺,猪虽全身是宝但更多的是有木讷、愚蠢的含义(吃熊胆、吃老虎的同学请忽略此条),因此还是为了体现好汉的豪迈,就都用大块牛肉来填饱肚子了。

四、老家苏州的施公可能是个回族人也说不定(虽然网上说施耐庵是汉族的)。这个推测是通过小说中作者无数次回避吃猪肉得出的,至于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小学老师说因为猪曾经就过回民的首领,为了表示感谢就全民禁止吃猪肉,也有人说回族的图腾是猪,但我的回族朋友说她们是觉得猪脏才不吃猪肉。

所以通过我以上的逻辑,我觉得无非这两种可能性最大,一是牛肉比较下酒,二是施耐庵是个回民~


文/车逻辑的逻辑

大风天适合吃火锅~


车逻辑的逻辑

在农耕时代,牛作为主要的耕地劳力,是被禁止无缘无故宰杀的。北宋制定的《宋刑统》就明确规定了:

“诸故杀官死牛者,徒一年半。”

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宰杀的人要被罚做劳工一年半。

“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

即使是宰杀自己养的牛马也要被罚做劳力一年。

而到了南宋,这条法律就更严格,《庆元条法事类》就规定了:

“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驼、骡、驴,减三等,因雠嫌规避而谋杀,各以盗杀论。”

原来是一年的,现在增加到了三年。

法律虽然是这么规定的,但是在一些地方,老百姓根本不把这条法律放在心上,反而是大吃特吃,甚至出现了“一乡皆食牛”(《夷坚志补卷》第四)的壮观场景。

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让老百姓宁愿违法也要吃牛肉呢?

说穿了,原因就几个字:太好吃了!

《宋会要辑稿·刑法》:“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竟于屠杀。”

牛肉太美味了,宁愿违法也要宰牛吃牛肉!

在宋代,宫廷里主要以吃羊肉为美味,在老百姓之间,就是以牛肉为“上味”。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秀洲青龙镇盛肇,凡百筵会,必杀牛取肉,巧为庖馔,恣啖为乐。”

秀洲就是今天的浙江嘉兴一带,可以看出喜欢吃牛肉的人是很多的,每逢宴会必定要杀牛吃牛肉。

不仅是浙江,南方诸路(宋代的路相当于今天的省)从乡村到城市几乎到处都有售卖牛肉的店铺,“闻诸道途之言,自界首以致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牛肉)”由于食客众多,买卖牛肉的现象非常普遍。

对于吃牛这个事情,绝大多数地方官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毕竟吃牛的人那么多,还能增加地方收入。

举个例子,浙江某县的刘棠,

“忝预乡书,顾以屠杀为业,每有屠牛之讼,常是挂名检,又不畏宪纲。在法,曾得解人止免公罪杖,而杀牛乃是私罪徒。又杀牛马三头者,虽会赦犹配邻州,计刘棠平日所杀,何啻累千百头。罪至徒流,恐又非解元之所能免。本合将刘棠送狱,根勘前后过犯,解府从条施行,属当盛暑,刑狱使者方且奉诏虑囚,不欲淹延枝蔓,刘棠勘杖一百,牒尉司差人监下都保,将刘棠酒坊肉店日下拆除。”(《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四)

说的是刘棠身为公职人员,知法犯法,杀牛卖牛肉,还开酒坊肉店。重点是这么一句“计刘棠平日所杀,何啻累千百头。”可以看出,在没被告发前,这个刘棠的的牛肉产业做的有多大,而且不仅从事杀牛的行当,还开启了酒坊、肉店销售牛肉,还搞起了连锁经营,从事一条龙服务,可以说很有商业头脑。

如果没有被告发检举,刘棠的产业可能会做的更大。

本来牛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工具,耕牛宰杀太多肯定会影响农业生产,所以一般情况下农户不愿意将自己的耕牛卖掉、宰杀,屠牛户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比如:

《夷坚志》记载有

“婺源奸民以屠牛为业者,或能用药毒牛。但慢火焚乌头汁,济以他药,浸铁针长三寸余,插于牛胁皮中,不经日必死。则唤之使宰剥,肉既非带疫,人食之无害。谓为良杀,厥价差高。数年前,鄱阳村屠颇传习之。有江六三者,居城东十五里,常得此伎。农民见牛不病而毙,莫能晓,悉付鬻卖。”

婺源某个县的屠户为了获得更多的牛肉,竟然把农户的耕牛偷偷毒死。

所以我们看出来,宋代人对于吃牛肉有一种非常狂热的喜好,是宋代人民生活总割舍不掉的美味,那么作为民间豪杰代表的《水浒传》,喜欢吃牛肉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八砖学士

其实,梁山好汉所在的年代是宋代,我国古代重视发展农业,宋朝时期也不例外。而耕牛,是农民提高生产力最得力的帮手。牛为人们减轻了劳动负担,人应该感恩,所以从汉朝初期,就规定,牛即使老死,也不能吃它的肉。


隋、唐、宋时期,都是有明文规定,不能宰杀牛的。《宋刑统》中记载:“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的法律规定。在律法严明的宋朝,是基本不会出现宰牛的平民的。

所以,梁山好汉是不可能在酒店要一份牛肉的,即使他想要,在那个年代,也没人敢卖。否则,吃肉的会被抓起来,饭店也干不下去了,没人傻到偷偷摸摸去卖一种违法且销量不怎么高的肉,因为那时候,牛肉不可以吃,早就成了人们的共识了,在古代,牛和马像人类的朋友一样。受法律保护,也受尊重。



之所以坐者把肉设置成牛肉,一来是比较霸气,牛肉吃了有劲,体现好汉的豪气,如果一去饭店,就喊来二斤猪头肉,来二斤鸡叉骨,就弱爆了,二来体现出梁山好汉那种敢于反叛官府法律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这肉就被定成是牛肉了。


历史密探

我个人最喜欢的历史小说、武侠演义中的英雄豪杰,大都喜欢吃牛肉。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武松等,

水浒好汉去饭店吃饭为什么要二斤牛肉,而不是二斤猪肉或二只烧鸡?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吃牛肉显得很叛逆。

大多数人都说,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历朝历代都禁止宰杀。所以当时吃牛肉有藐视王法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牛很贵重,在古代是最顶级的祭品,是三牲之首,只有天子祭祀才用,江湖上英雄好汉们吃牛肉,属打肿脸充胖子,会显得很有面子。

如果你查查资料,就会发现这些说法都不对。

以《水浒传》为例,作者施耐庵创作的时间多半在明代,根据高寿仙所作《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的资料,牛肉的价格并不贵,居然比猪肉还便宜,也没有被禁,属于大众食品。

你可能会认为,林冲是宋代人。事实上在宋代,要显得自己了不起,最好的选择是吃羊肉,当时羊肉更贵,士大夫们以吃羊肉为荣。

宋神宗时,一年皇宫御厨支出羊肉为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羊羔十九只(《宋会要辑稿》)。

元代时情况也类似。元杂剧里的一些细节也显示了羊肉价格比较高,鱼肉等其他肉类比较便宜。虽然当时禁止吃牛肉的行政命令不断,但由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牛的数量大为增加,禁令往往在民间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吃得起牛肉。《水浒传》里的江湖好汉们自己吃牛肉,请客也用牛肉,是因为牛肉更接地气,更方便实惠,更容易吃得上。

《水浒传》里有一令人不解的桥段:在当时繁华的江州,宋江、戴宗领上李逵下馆子,买肉给他吃。店小二看了看李逵,说了一句话:“小人这里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这句话在我们今天看来没什么特别,可李逵却勃然大怒,拿汤泼了小二一身,骂道:“这厮无礼,欺负我只吃牛肉,不卖羊肉与我!”如果你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会以为李逵有神经病,发的哪门子火?

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羊肉很贵,是上等人吃的,牛肉更适合平民百姓。小二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我们的酒店很高档,只卖贵的。

这家店名叫琵琶亭酒馆,是“唐朝白乐天古迹”,卖的酒都是“玉春”上色酒,用的餐具也十分精致,连宋江都赞不绝口。人家说只卖羊肉,李逵就觉得自己被轻视了,大为光火,赌气非要吃。宋江为了给李逵撑面子,做东点了三斤羊肉,并撂下话来:“你去只顾切来,我自还钱。”意思是我们吃得起。

曾经尊贵无比,天子和神明才能享用的牛肉,也变得这么亲民。

不过,牛肉在现代社会又身价倍增了,好牛肉不是那么容易吃到的,世界各地的上好牛肉已经贵到李逵根本吃不起,宋江都不能随便来几斤的地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