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京津为何“互掐”七十年?

既生瑜何生亮,京津为何“互掐”七十年?

1

京津好基友

熟悉足球的人都知道,北京国安和天津泰达球迷互掐已经多年,从网上的骂战升级到现场的对骂、扔矿泉水瓶、砸车和互殴,两地球迷的矛盾之深可谓是闻名中超。

中超球队辣么多,为嘛国安和泰达球迷就成了死对头,说起历史源由当然是林林总总,不过北京人和天津人互相看不顺眼却是最根本的主因。

表面来看,北京和天津一个是首都,一个是直辖市,做为北方唯二的两大城市,又紧紧相邻,本该是哥俩儿好,相亲相爱共同携手才对,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京津这对好基友相爱相掐七十年。

京津人民的互掐历史由来已久,随着北京把天津甩的越来越远,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

在天津人民看来,你北京吸血吸血吸血,我们天津所有的不幸福都是你们造成的,所有!

在北京人民看来,首都嘛,自然要长大个,身体棒棒哒,吃的多怪我咯,再说也没亏待你们啦!

还是先来看地图。

既生瑜何生亮,京津为何“互掐”七十年?

河北省中间嵌入了北京和天津两个大城市,它们却又并非完全接壤,中间还隔着廊坊的一块区域,就是著名的北三县飞地。

从地理位置来说,双方离得太近,中国的古老传统,离得太近不是合作,而是竞争。因为同一个地区资源有限啊,你多占了我必然就少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另一方面,天津东侧是渤海湾,西侧就是北京,东西都无法扩展,城市规模受到局限;而北京却可以实现环城一圈又一圈的扩张,目前的京七环已经开建在即,不仅包括了北京的远郊区域,甚至连张家口、承德的部分区域也囊括在内,外拓空间很大。

2

京津历史暗战

天津自明永乐二年正式筑城,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天津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海港经济和工业一向十分发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是北方的经济中心。

加上解放前各国都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城六区遍地都是中西合壁的建筑,所以解放初期的天津是十分洋气而优越的,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北京,天津是有俯视心态的。

而北京在解放初期是一个单纯的消费城市,工农业均落后于天津和河北,但定鼎之后,北京在成为政治中心的同时,经济中心必然也会向这里倾斜。

解放之后不过短短十年,北京就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涵盖了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建材、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几乎所有行业。

北京和天津在建国以来多个发展阶段对大型和重点工业项目的定点都有着强烈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这种对工业项目争取的结果,北京一般都居于优先地位,上世纪70年代,燕山石化、石景山钢铁厂、东方红炼油厂等大型项目接二连三在北京建成。一些本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城市功能投入天津和河北的资金和项目,都投向了首都。

在这种竞争背景下,双方暗战不断。

举两个例子。

第一,著名的引滦入津,双方对资源的争夺。天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游却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曾从北京密云水库调水。1981年8月,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云水库不再向天津调水,天津面临水源断绝,不得不准备分批停产,甚至紧急疏散人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引滦入津工程,把滦河水引到天津。

第二,北京的进出口物资在寻求出海口的问题上,本来天津港是最近最优的选择,但在双方暗战的背景下,北京与唐山乐亭后来联合建立了京唐港,最终绕开了天津。

3

两地GDP变化对比

下图为北京和天津自1978年以来的GDP数据对照表,由于年份太多,只选取了部分年份的数据。

年份

天津GDP(亿)

北京GDP(亿)

百分比

1978

82.65

108.8

76%

1979

93

120

77%

1980

103.5

139

74%

1982

114

155

74%

1983

123.4

183.1

67%

1984

147.5

216.6

68%

1986

194.7

284.9

68%

1987

220.1

326.8

67%

1989

283.4

456

62%

1995

932

1507

61%

1997

1264

2075

61%

1998

1374

2376

58%

1999

1501

2677

56%

2000

1701

3161

54%

2001

1919

3710

52%

2002

2150

4315

50%

2008

6719

11115

60%

2011

11191

16011

69%

2012

11190

17801

63%

2015

16538

22968

72%

2016

17885

25669

70%

2017

18595

28000

66%

认真研究这份表格,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1978年以来,天津与北京的GDP差距在不断拉大,从最高的77%一直下降到2002年的50%。但在2008年以后,差距反而在缩小,最高峰值在2015年又回到了72%,走出了一个U字形的曲线。

这张图看起来会更加直观。

既生瑜何生亮,京津为何“互掐”七十年?

那么,是2005年后天津经济强劲复苏了吗?

非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天津与北京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到本世纪初达到了顶点,天津的GDP与北京相比直接腰斩。在这个大前提下,天津政府急需寻找解决方案,既然无法正面争夺资源,或者说在争夺的过程中屡屡落败,那就要另寻出路,寻求迂回的解决办法。

于是有了滨海新区的诞生,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

2005年,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的国家级新区。2014年12月,滨海新区获批自贸区,成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

滨海新区起点极高,投入天量资金,天津政府对其寄予了极高期望值,希望把滨海新区建设为第二个浦东新区,然后带动天津实现中兴。

所以从2005年起,天津政府的GDP值是在连年拉升的,然而很可惜的是,漂亮的数据靠的并不是经济的内在拉动,而是天量的固投和基建。

米宅北京去天津考察期间,在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都看到了大量的产业园区、金融城、港口、工厂、自贸区等大型基础建设,可以想象砸进了多少真金白银。

然而,没有后续的产业落地与跟进,再多高大上的平台搭建最终得到的只有持续增长光鲜亮丽的GDP数据。

最终,这一高速增长的GDP数据在2017年无法继续维持,天津终于在年底被迫自曝滨海新区GDP注水。

滨海发展不力,经济再次失速,天津又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北京和天津在某些重叠领域面临深度博弈,主要矛盾点在金融上。

天津多年来以重工业为主,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发展虽然能产出巨大的GDP,但已不能决定城市的等级,只有金融、商贸、高科技、互联网等产业的发展才能决定一座城市的未来。

而总部设在北京的金融机构占据了中国金融资源的半壁江山,如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和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都在北京,北京拥有11家保险公司的总部,中国工商行、中石化、中国移动等企业总部。

每一家的资产都有上万亿元甚至数万亿元,它们的总部设在北京,自然也会产生大规模的总部经济。近年来,北京金融业的GDP已经超过了上海。

滨海新区设立的于家堡金融区就是京津在金融领域暗战的一个缩影,于家堡承载了天津试图打造全球最大金融区的愿景。

然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于家堡已成空城,只能说天津过于理想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

京津冀一体化何时才能落地

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为何不能共同繁荣,为何会形成环京贫困带?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人文原因。

京津冀总规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提出,当时被称为京津唐规划,但是,三地协作难度极大,大家各自为政,竞争远超协作,没有协同发展的观念,北京更是在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享有特权。

九十年代末,京津两地分别提出了“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具体落实。

当时的天津热衷于成立“环渤海经济区”,因为那意味着天津是龙头,北京显然不感兴趣。

天津设立了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位会,不仅包括京津冀,还包括辽宁、山东两省的多个滨海城市。

但后来发现,这一区域范围过大,地区间经济关联度低,而且河北、辽宁、山东三省都是农业大省,工业的产业结构也趋同,缺乏经济互补合作的积极性,最终环渤海经济区不了了之。

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重新被提上日程,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保定、唐山、廊坊、沧州、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等十一个地级市全部包含在内。

然而,北京希望河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天津一心只想发展滨海新区,只有河北最热心,热切希望得到京津的资金、项目和人才,结果可想而知。

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留在规划层面而不能深入推进。

京津冀一体化再次提出是在2014年,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和北京天津成三足鼎立之势,未来必对整个北方产生深远影响。

5

京津文化与民风

谈完经济和政治,说说两地的民风和文化。

天津北京两地虽然相邻,但语言和地域文化却相去甚远。

对于北京,天津人民的心态是复杂的,对这个当初落后于自己的小弟,在建国之后凭借首都优势逐渐强大,最终成长为北方惟一的巨无霸城市,天津人既有不服,又有不甘。

北京人潜意识瞧不上天津人,天津人反感北京人的傲,而这种相互看法的成因是由于彼此间越拉越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且这种差距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很难看到缩小的可能性。

北京人对外地人是友好的,是热心的,但这友好的背后暗含着北京人以皇城根儿子民自居的傲气,北京人不排外,但北京人会自动把北京人和外地人划成两个阵营,哪怕是取得北京户口的新北京人。

天津人比起北京人要排外的多,流行多年的老坦儿称呼,时时证明着天津人对外地人的鄙夷。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外地人口太少,天津与北京的差距越拉越大。

而天津本土人的惰性和小富即安心态,也使得天津人缺乏务实和干劲。

天津人的普遍心态,既然政策不扶持我,那我就守在我的一亩三分地里过好我自己的日子得了,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反正我大天津底子厚。

天津人对于北京一百个不服不忿,认定天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北京的虹吸,但对照南方和江浙许多城市,基础和家底远远不如天津,也没有多少国家和政策的扶持,却发展的风生水起。

凭心而论,近些年来,国家往天津投入了巨量的资金,天津近些年来的GDP相当份额靠基建和固投拉动,单靠天津自身,很难想象能有如此巨大的资金实力。

如果天津能放下对北京的怨忿和不满,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人员和企业,以奋进和竞争的精神去发展天津,相信天津才会真正做大做强。

当然,北京和天津的相爱相掐,并不单单是京津独有的,广州与深圳、上海与杭州、成都与重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无可避免,势头正盛者难免心高气傲,遭遇挫败者必然心生不忿。城市不会说话,但城市是由无数的人组成,反应出来的必然是人性。

人性不变,北京和天津之间的问题,未来若干年必然还会持续下去,惟希望雄安可以破局,最终实现京津雄三强鼎立,进而带动整个北方的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