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京津為何“互掐”七十年?

既生瑜何生亮,京津為何“互掐”七十年?

1

京津好基友

熟悉足球的人都知道,北京國安和天津泰達球迷互掐已經多年,從網上的罵戰升級到現場的對罵、扔礦泉水瓶、砸車和互毆,兩地球迷的矛盾之深可謂是聞名中超。

中超球隊辣麼多,為嘛國安和泰達球迷就成了死對頭,說起歷史源由當然是林林總總,不過北京人和天津人互相看不順眼卻是最根本的主因。

表面來看,北京和天津一個是首都,一個是直轄市,做為北方唯二的兩大城市,又緊緊相鄰,本該是哥倆兒好,相親相愛共同攜手才對,可實際情況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京津這對好基友相愛相掐七十年。

京津人民的互掐歷史由來已久,隨著北京把天津甩的越來越遠,大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

在天津人民看來,你北京吸血吸血吸血,我們天津所有的不幸福都是你們造成的,所有!

在北京人民看來,首都嘛,自然要長大個,身體棒棒噠,吃的多怪我咯,再說也沒虧待你們啦!

還是先來看地圖。

既生瑜何生亮,京津為何“互掐”七十年?

河北省中間嵌入了北京和天津兩個大城市,它們卻又並非完全接壤,中間還隔著廊坊的一塊區域,就是著名的北三縣飛地。

從地理位置來說,雙方離得太近,中國的古老傳統,離得太近不是合作,而是競爭。因為同一個地區資源有限啊,你多佔了我必然就少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另一方面,天津東側是渤海灣,西側就是北京,東西都無法擴展,城市規模受到侷限;而北京卻可以實現環城一圈又一圈的擴張,目前的京七環已經開建在即,不僅包括了北京的遠郊區域,甚至連張家口、承德的部分區域也囊括在內,外拓空間很大。

2

京津歷史暗戰

天津自明永樂二年正式築城,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天津獨特優越的地理位置,海港經濟和工業一向十分發達,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是北方的經濟中心。

加上解放前各國都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城六區遍地都是中西合壁的建築,所以解放初期的天津是十分洋氣而優越的,對於當時一窮二白的北京,天津是有俯視心態的。

而北京在解放初期是一個單純的消費城市,工農業均落後於天津和河北,但定鼎之後,北京在成為政治中心的同時,經濟中心必然也會向這裡傾斜。

解放之後不過短短十年,北京就興辦了幾千家工業企業,涵蓋了鋼鐵、機械、石油化工、電子、建材、醫藥、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幾乎所有行業。

北京和天津在建國以來多個發展階段對大型和重點工業項目的定點都有著強烈的要求,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這種對工業項目爭取的結果,北京一般都居於優先地位,上世紀70年代,燕山石化、石景山鋼鐵廠、東方紅煉油廠等大型項目接二連三在北京建成。一些本應按照經濟規律和城市功能投入天津和河北的資金和項目,都投向了首都。

在這種競爭背景下,雙方暗戰不斷。

舉兩個例子。

第一,著名的引灤入津,雙方對資源的爭奪。天津由於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劇增,用水量急劇加大,而主水源海河上游卻由於修水庫、灌溉農田等,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減少,造成天津供水嚴重不足,曾從北京密雲水庫調水。1981年8月,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雲水庫不再向天津調水,天津面臨水源斷絕,不得不準備分批停產,甚至緊急疏散人口。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實施引灤入津工程,把灤河水引到天津。

第二,北京的進出口物資在尋求出海口的問題上,本來天津港是最近最優的選擇,但在雙方暗戰的背景下,北京與唐山樂亭後來聯合建立了京唐港,最終繞開了天津。

3

兩地GDP變化對比

下圖為北京和天津自1978年以來的GDP數據對照表,由於年份太多,只選取了部分年份的數據。

年份

天津GDP(億)

北京GDP(億)

百分比

1978

82.65

108.8

76%

1979

93

120

77%

1980

103.5

139

74%

1982

114

155

74%

1983

123.4

183.1

67%

1984

147.5

216.6

68%

1986

194.7

284.9

68%

1987

220.1

326.8

67%

1989

283.4

456

62%

1995

932

1507

61%

1997

1264

2075

61%

1998

1374

2376

58%

1999

1501

2677

56%

2000

1701

3161

54%

2001

1919

3710

52%

2002

2150

4315

50%

2008

6719

11115

60%

2011

11191

16011

69%

2012

11190

17801

63%

2015

16538

22968

72%

2016

17885

25669

70%

2017

18595

28000

66%

認真研究這份表格,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978年以來,天津與北京的GDP差距在不斷拉大,從最高的77%一直下降到2002年的50%。但在2008年以後,差距反而在縮小,最高峰值在2015年又回到了72%,走出了一個U字形的曲線。

這張圖看起來會更加直觀。

既生瑜何生亮,京津為何“互掐”七十年?

那麼,是2005年後天津經濟強勁復甦了嗎?

非也!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天津與北京的經濟差距不斷拉大,到本世紀初達到了頂點,天津的GDP與北京相比直接腰斬。在這個大前提下,天津政府急需尋找解決方案,既然無法正面爭奪資源,或者說在爭奪的過程中屢屢落敗,那就要另尋出路,尋求迂迴的解決辦法。

於是有了濱海新區的誕生,國務院批准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

2005年,濱海新區被寫入“十一五”規劃並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國家重點支持開發的國家級新區。2014年12月,濱海新區獲批自貿區,成為北方第一個自貿區。

濱海新區起點極高,投入天量資金,天津政府對其寄予了極高期望值,希望把濱海新區建設為第二個浦東新區,然後帶動天津實現中興。

所以從2005年起,天津政府的GDP值是在連年拉昇的,然而很可惜的是,漂亮的數據靠的並不是經濟的內在拉動,而是天量的固投和基建。

米宅北京去天津考察期間,在濱海新區和環城四區,都看到了大量的產業園區、金融城、港口、工廠、自貿區等大型基礎建設,可以想象砸進了多少真金白銀。

然而,沒有後續的產業落地與跟進,再多高大上的平臺搭建最終得到的只有持續增長光鮮亮麗的GDP數據。

最終,這一高速增長的GDP數據在2017年無法繼續維持,天津終於在年底被迫自曝濱海新區GDP注水。

濱海發展不力,經濟再次失速,天津又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北京和天津在某些重疊領域面臨深度博弈,主要矛盾點在金融上。

天津多年來以重工業為主,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工業發展雖然能產出巨大的GDP,但已不能決定城市的等級,只有金融、商貿、高科技、互聯網等產業的發展才能決定一座城市的未來。

而總部設在北京的金融機構佔據了中國金融資源的半壁江山,如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實力雄厚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行都在北京,北京擁有11家保險公司的總部,中國工商行、中石化、中國移動等企業總部。

每一家的資產都有上萬億元甚至數萬億元,它們的總部設在北京,自然也會產生大規模的總部經濟。近年來,北京金融業的GDP已經超過了上海。

濱海新區設立的于家堡金融區就是京津在金融領域暗戰的一個縮影,于家堡承載了天津試圖打造全球最大金融區的願景。

然而,結果我們都知道,于家堡已成空城,只能說天津過於理想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4

京津冀一體化何時才能落地

和長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為何不能共同繁榮,為何會形成環京貧困帶?既有歷史原因,也有人文原因。

京津冀總規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經提出,當時被稱為京津唐規劃,但是,三地協作難度極大,大家各自為政,競爭遠超協作,沒有協同發展的觀念,北京更是在資源配置等多方面享有特權。

九十年代末,京津兩地分別提出了“首都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但是並沒有具體落實。

當時的天津熱衷於成立“環渤海經濟區”,因為那意味著天津是龍頭,北京顯然不感興趣。

天津設立了環渤海地區經濟聯合市長聯席位會,不僅包括京津冀,還包括遼寧、山東兩省的多個濱海城市。

但後來發現,這一區域範圍過大,地區間經濟關聯度低,而且河北、遼寧、山東三省都是農業大省,工業的產業結構也趨同,缺乏經濟互補合作的積極性,最終環渤海經濟區不了了之。

2004年,京津冀一體化重新被提上日程,將北京、天津及河北的保定、唐山、廊坊、滄州、秦皇島、石家莊、張家口等十一個地級市全部包含在內。

然而,北京希望河北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天津一心只想發展濱海新區,只有河北最熱心,熱切希望得到京津的資金、項目和人才,結果可想而知。

京津冀一體化始終停留在規劃層面而不能深入推進。

京津冀一體化再次提出是在2014年,2017年,雄安新區成立,和北京天津成三足鼎立之勢,未來必對整個北方產生深遠影響。

5

京津文化與民風

談完經濟和政治,說說兩地的民風和文化。

天津北京兩地雖然相鄰,但語言和地域文化卻相去甚遠。

對於北京,天津人民的心態是複雜的,對這個當初落後於自己的小弟,在建國之後憑藉首都優勢逐漸強大,最終成長為北方惟一的巨無霸城市,天津人既有不服,又有不甘。

北京人潛意識瞧不上天津人,天津人反感北京人的傲,而這種相互看法的成因是由於彼此間越拉越大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決定的,而且這種差距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很難看到縮小的可能性。

北京人對外地人是友好的,是熱心的,但這友好的背後暗含著北京人以皇城根兒子民自居的傲氣,北京人不排外,但北京人會自動把北京人和外地人劃成兩個陣營,哪怕是取得北京戶口的新北京人。

天津人比起北京人要排外的多,流行多年的老坦兒稱呼,時時證明著天津人對外地人的鄙夷。

可實際上,正是因為外地人口太少,天津與北京的差距越拉越大。

而天津本土人的惰性和小富即安心態,也使得天津人缺乏務實和幹勁。

天津人的普遍心態,既然政策不扶持我,那我就守在我的一畝三分地裡過好我自己的日子得了,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反正我大天津底子厚。

天津人對於北京一百個不服不忿,認定天津發展不起來是因為北京的虹吸,但對照南方和江浙許多城市,基礎和家底遠遠不如天津,也沒有多少國家和政策的扶持,卻發展的風生水起。

憑心而論,近些年來,國家往天津投入了巨量的資金,天津近些年來的GDP相當份額靠基建和固投拉動,單靠天津自身,很難想象能有如此巨大的資金實力。

如果天津能放下對北京的怨忿和不滿,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外來人員和企業,以奮進和競爭的精神去發展天津,相信天津才會真正做大做強。

當然,北京和天津的相愛相掐,並不單單是京津獨有的,廣州與深圳、上海與杭州、成都與重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無可避免,勢頭正盛者難免心高氣傲,遭遇挫敗者必然心生不忿。城市不會說話,但城市是由無數的人組成,反應出來的必然是人性。

人性不變,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問題,未來若干年必然還會持續下去,惟希望雄安可以破局,最終實現京津雄三強鼎立,進而帶動整個北方的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