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原本的计划是离开松江清真寺我们直达扬州,拍摄被称为“中国沿海四大古寺”的扬州仙鹤寺,可是在上海虹桥车站,我给扬州伊协许秘书长打电话询问天气情况,结果他告诉我,很不凑巧,仙鹤寺正在维修,又恰逢下了一个月的雨,场地凌乱泥泞,无法拍摄,完工在2016年三月左右。事与愿违,我们只好改道南京,先拍摄

南京的净觉寺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净觉寺俯拍

从上海乘高铁到镇江,朋友接站,然后直接开车送我们去南京,省去了我们倒车换乘之苦。

到达南京是12月25日中午。

净觉寺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三山街升州路上,东临“十里秦淮金粉地”的夫子庙,西眺南京穆斯林聚居区“七家湾”,是中国著名的清真寺,也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净觉寺大殿

净觉寺最初被称为三山街礼拜寺。初建于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是南京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据说为明太祖朱元璋敕建。1430年(宣德五年)净觉寺遭火灾被毁,回族著名航海家郑和奏请明宣宗动用工部及出洋结余银两重建,此时恰逢他准备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准了郑和的奏请,并动用国库资金重建净觉寺,据《敕太监郑和重建礼拜寺记》载:

“得尔所奏:南京三山街礼拜寺被焚。尔因祈保下番钱粮人船,欲要重新盖造,此尔尊敬之心,何可怠哉?尔为朝廷远使,既已发心,岂废尔愿?恐尔所用人匠及材料等不敷,临期误尔工程,可于南京内宫监式工部支取应用,乃可完备,以侯风信开船,故敕。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

历史上,郑和奏请朝廷修建的著名清真寺有两处,一为南京净觉寺,一为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在奏请重建净觉寺时,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见《康熙江宁府志》),是希望为子孙留存一个传承其信仰之地。

据史记载,重建后的净觉寺,景象十分可观,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多,“南临官街,西至马巷,东临三山街,北达砂珠巷,占地约40亩”。仅大殿就有81间之多。建筑木材为修筑皇宫所用楠木,屋面皆以琉璃瓦铺就。气势恢弘,映日生辉。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净觉寺园景

在这次专门拍摄净觉寺之前的几年,我和朋友参观净觉寺,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大门的正中凸出的一个巨大龙头,瞠目张口甩须,刻工精细,形象逼真,龙威十足。我和朋友当时还就这个龙头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相冲突进行了探讨。后来查阅大量史料才知道,伊斯兰教在中国落地并在进行本土化的进程中,确实吸纳了很多汉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在明代,其表现有二,一是在建筑上借鉴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既注重建筑沿中轴线布局的对称原则,又强调核心建筑的绝对位置;既注重建筑外饰吸纳汉文化的龙鸱兽吻,又强调大殿内绝对的清洁无染。二是在教义方面,强调“以儒释经”,这就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也使得伊斯兰教逐渐被统治阶级所认可。南京净觉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最初的无名小寺到后来的由官方拨款并敕建的“官寺”,由最初的几间瓦房到后来的巍峨庄严,错落有致的宏大建筑群。

第二次到达净觉寺时,我有意识站在那尊龙头下方,仔细端详,我似乎从那双不怒自威的的龙眼中看到了净觉寺曾经的辉煌过往,看到了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彩互解!是的,这尊代表皇权的龙头,它见证了伊斯兰教在明代的辉煌与繁荣,也见证了伊斯兰教在当时所受到的尊重与礼遇。它也因此而使净觉寺并成为当时中国惟一由皇帝赐名并在牌楼上允许雕刻动物的皇家清真寺。源于皇家寺院的缘故,到明嘉靖年间(1521-1560),世宗朱厚熜又赐以“净觉寺”的匾额。净觉寺在明代的社会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净觉寺外景

净觉寺到清代又有过两次重修,嘉靖年间重修时还敇建砖雕牌坊一座。净觉寺砖雕牌坊虽然是当代重建,但上方仍有“敇建”二字,以保持当年风貌。净觉寺现存建筑有院落四进,有望月楼、正殿、后殿、阿訇斋及南北讲堂等。大殿后有高墙一座,为明代所建,青砖雕砌,高约十米,墙面镶有三块碑石,分别刻有“光绪丁丑三年(1877)桂月重建”和“光绪乙卯五年(1879)巧月重修”等字样。该墙至今是南京寺院中最高的围墙,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宏伟壮观,临街而立,隐约传递着曾经一览京城的辉煌。关于净觉寺的名称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功臣常遇春、胡大海等回族将领常在三山街礼拜寺礼拜。一天,朱元璋散步到三山街礼拜寺,恰巧常遇春、胡大海等正在大殿上礼拜,朱元璋穿着鞋子一脚跨进大殿门槛,一旁寺师傅要他脱了鞋子才能进大殿,朱元璋尴尬地把跨进大殿门槛的那只脚退了回去。若干年后朱元璋敕建三山街礼拜寺,有人就戏把朱元璋的“进脚”谐音成“净觉”作为寺名。虽为戏说,却也有理可循。在普通话中进(jin)与净(jing),脚(jiao)与觉(jue)发音不同。而在南京方言中,前后鼻音不分,“进”与“净”同音;“脚”与“觉”同音,所以在南京方言中,“进脚”与“净觉”同音。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净觉寺外景

据说,该寺在明代建筑范围不少于40亩。清代以来迭经出售、出租和拆建马路,仅余6.54亩。太平天国运动时(1853-1864),该寺大部被拆,砖瓦木料大多“移建潘邸”(太平天国东王府—瞻园,现太平天国纪念馆)。寺内的明代建筑只留有礼拜大殿的围墙和砖雕牌坊一座。同治前后广大穆斯林集资重建,民国初年回族富商蒋秀冬夫妇捐资修建了南北讲堂及楼厅。原仅存的明代建筑砖石牌坊被拆除,匾联、碑石幸存者不多。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净觉寺外景

净觉寺在满足穆斯林礼拜的场地需求外,其文化影响力源远流长。明清以来,刘智、王岱舆、伍遵契等对中国伊斯兰教起过重大影响的学者都曾在此进行著书立说等学术活动。这些大师产生了许多将伊斯兰教教义同儒家文化结合起来、用伊斯兰思想注释儒家思想的经典;造就了一批“回儒”;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著名的“金陵学派”,极大地加速了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进程,使外来的伊斯兰教,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烙印。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金陵学派人物简介

现今的净觉寺,是南京伊斯兰宗教活动的中心,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出盎然生机,2000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清真寺”称号,继续发挥着示范作用,是在宁中外穆斯林过宗教生活必到之处,他们不分国籍,不分肤色聚集净觉寺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同拜一主,使净觉寺成为国际性清真寺。

朱元璋敕建清真寺,郑和“题请子孙世守之”

省级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