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能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吗?

china-xxf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我日常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就经常会给来访者推荐一些书籍去阅读,而大部分来访者,都会表示他们在阅读之后有所成长和进步。这种成长,有时候来自于从书中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技巧(常见的比如时间管理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有时候来自于通过阅读,启发了自己不一样的视角(从自我中心转变为更中立平等的视角);还有一些时候,成长来自于读者从书中看到了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案例,从而感受到自己并不孤独,进而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这里,特别为题主推荐两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和《改变的理由》。这两本书都十分轻松易读,没有非常专业的词汇,但是融合了很多经典的心理学理念,非常有助于阅读的人开启不同的思维视角,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祝好!


紫花地丁

  我想,你问题的关键可能就是“有不开心的童年”。童年塑造着我们的早年人格,塑造着我们大脑的大部分神经连接,也塑造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情绪体验方式。从你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虽然有着不错的收入和工作,但却并不开心。也就是说你的认知功能没有问题,社会功能也正常,但是右脑对于情绪情感的体验部分有些问题,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语。我猜想是不是童年的时候,你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你感觉到敏感,他们是不是对你有一些挑剔和指责,而缺少对你的无条件积极支持。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得接受他人上千次的鼓励,才能变得对自己比较自信、比较自我悦纳,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也才能在人群中更加积极乐观,做事也更容易通过努力达到目的。相反,如果这个孩子小时候受到更多的是挑剔、指责、或者疏离等,他就会变得自卑、胆小、退缩、自我矛盾或者否定,格外关心别人的看法,愿意赞美讨好别人,但对自己却很纠结,不确定。这样就算外在的学习成绩再好,以后的工作再好,TA也很难由内而外感觉到开心,TA会有一种缺乏自我价值的空虚感,也就是俗称的空心病。

  不过,透过学习和读书,能帮到你的有限。最好的办法,还是在阅读和参与学习、工作坊之外,去寻找适合的心理咨询的途径。

  因为你的问题来自于童年,有时是童年的客体关系(与父母等重要养育者的关系)出了问题,导致了自体的不自信,缺乏一定的自我价值感,有一些抑郁情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问题的源头,能够和你一起观照你的抑郁,干预并且解析你的抑郁,共同疗愈发生于童年的那些创痛,并逐渐消除对你情绪上的那些低落抑郁的影响,最后帮助你疏通负面情绪,建立高自信,高自尊,减少对别人的敏感,自我悦纳,更积极而乐观地面对人生,体验到内在的幸福感和价值感,以及充实感。


肖震宇的科学小屋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想了解的话题,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恐惧、强迫症、神经衰弱、歇斯底里、边缘性人格等)、精神病(比如:躁狂抑郁双相人格、精神分裂等)。心理学中把这三种人群分别称为健康人群、灰色地带和严重疾病人群。

从这个层面来讲,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属于健康人群的范畴,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那么,什么是发展性问题呢?比如小孩出生后会有一些哭啊、闹啊这样的行为,这时候妈妈们就会有心理上的困扰,担心孩子是否生病或者孩子生病后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这些正常性的焦虑都属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也就是发展性问题,等孩子长大以后,这样的烦恼就没有了。

适应性问题是指在社会的活动中,有些是我们参与不进去、不能马上适应的现象。比如说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出现水土不服,心理上也会有“水土不服”,这就是适应的问题。有的小孩转学以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不能很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这时候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有的孩子从高中考入大学,在高中时他曾是学校的第一名,到了大学以后,他发现班上的学生都是原来学校的第一名,这个时候他就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他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调整不好他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搞懂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如果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通过自己调整是可以解决的。

其次,我们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者说在人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为遇到事情容易产生临时或长期的心理问题和困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有这样两种:

第一种是向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员进行求助。

第二种就是个人的心理成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免疫力,都可以通过成长而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去处理自己生活当中的烦恼,修复原来的心理创伤,使自己的心理障碍得以解决,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心理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要下工夫的,所以我们接下来说一说心理成长的话题。

说到心理成长,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知道的知识更多,从而让自己能达到在认识上的改变。

比如说我原来认为爸爸不爱我,妈妈也不爱我,他们一直打我,所以造成了心理阴影。当我看了好多书之后,我发现很多厉害的人物,很多伟大的人,他们其实也有类似经历,但是他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我不一样:不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而是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有问题,所以说学习是可以改变认知的。有些问题是认知方面出了问题,认知改变了,一些问题就好了。

心理成长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实践。就是你多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小孩子不懂事,不要理他,等他长大了,自己做了父母他就知道了,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一个人有了经历,有了体验,有了这种实践,他就会产生新的认识。这个认识不是因为知道而是自己完全地体验到了,知道的那种“知识的知道”只是改变一般的认知,而体验才可以让一个人对生活、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个是深层的认识。

这个认识不是逻辑和道理层面的,这个认知是比较深厚的,所以你要想获得成长,你要多参与一些事情,多去接触一些事情,多去让自己投入进去,最后你才会获得新的成长。

第三种方式就是参加一些学习性的工作坊和培训班。比如说有一些心理学老师,他们开的个人成长、婚姻成长的工作坊和培训班,这样的训练班是用快速的方法把学习和实践(就是前面第一种和第二种)压缩了,让你达到学习和实践的结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第四种方式就是老师的指引。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别人已经有经验了,所以你再把别人的经验借鉴过来就好。有时候老师对你的一句点拨,正好点到你的关键点了,一下子就“一语惊醒梦中人”,然后,从此人生大不同,所以有时候要找老师。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一苇渡心

题主你好,如果是轻微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来缓解自己的问题。有的心理学书籍,能帮助你看到你的消极的认知模式,在这方面你可以找一些认知方面的书籍来阅读,可以从比较浅的层次,对你有帮助。

但是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不可能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得到解决,因为心理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很多心理问题是由于自己被不正确的对待形成的,尤其是和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不健康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单凭心理学的书籍是没办法真正帮助到你。

你说你有不开心的童年,格外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言语。我猜你小时候可能受到的批评和指责比较多,对自我有很多的怀疑和否定,因为自己对自己内在没有一个稳定积极的看法,别人的言语和看法会更容易左右你的情绪,从而使自己陷入苦恼之中。能看到你也有很强的动力去改善这一点,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与咨询师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在咨询关系中会一点一点探索你成长的经历,在咨询关系中得到校正性的对待,真正解决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感受性的体验。而看书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所以看书对解决心理问题的帮助会非常的有限。

还有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参加小组活动。在小组中慢慢的觉察自己的模式,在与人的互动中学习和建立新的模式。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李菊红

暖心理

我再次强调,不要泛泛而谈,不要问宽泛的问题。

要具体,

要明确自己现在的情况,

要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

要明确做到哪一步是最理想的

要明确理想不实现时,做到哪一步就还能接受

因为每一种心理问题,它的性质,它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焦虑症。同样的,重度的,推荐吃药。

不过焦虑症一般没有抑郁症那种自杀风险,所以不吃药也未必会有生命危险。可以心理咨询或心理之类,或者通过运动、看书,学习心理学自己解决。

需要注意,焦虑和抑郁,很多人都是同时都有。

如果是精神分裂,没有别的路子,肯定要吃药。精神分裂不吃药好不了。而且要持续吃药。

如果是双相情感障碍,也要吃药。

更因为,每个人所具备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自学能力强。

有些人,自学能力比较弱。

你说哪一个人,更适合自学来帮助自己?——肯定是前者啊。

还有些人,家人朋友对他很支持。

另一些人,家庭朋友和他的关系不好,他缺少支持。

你说哪一个人,更适合自学来帮助自己?——肯定是前者啊。

所以啊。我们应该看到,选择什么方法,适合什么方法,要考虑很多因素啊!!!


我认为提问者的情况,不太适合通过纯粹的自学心理学解决

原因很简单,你的描述里,显示出——你的困难和人际关系直接相关。

你的原话是:

我有很多话想说,目前有不错的收入和工作,但是并不开心,愿意赞美他人,却总是纠结自己,有不开心的童年,所以格外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语。

首先是:「我有很多话想说」。这一句就表达除了你的人际沟通需求。你总不能一直自言自语吧?

其次是:「有不开心的童年」。童年往往和家庭关系有关,或者是其他人际关系。如果是跟父母有心结或矛盾,这个是需要去找机会谈论和处理的。一般是先和心理咨询师讨论,然后过渡到和父母谈论。

最后是:「所以格外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语。」你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语言。那你表达出来了吗?你有告诉别人你的在意吗?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或者你都憋在心里?既然你很在意,这就是需要在人际互动中练习的。如果你一直想「我自学心理学」就可以了,而不去和人交流。你的这个情况是没法改善的——因为你会始终没有练习的机会。越回避,越是持续。

心理咨询因为是和心理咨询师沟通交流,所以会给你一个机会在咨询里练习怎么样表达自己、和人建立关系。

所以哪怕你自学心理学,你最终还是要回到人际关系里去处理的你心理问题。哪怕你不找心理咨询师,你也要回到你日常的人际关系里,去完成最后一步。


自学心理学,自学哪一种心理学啊???

心理学的门类太多太大了。

你知道心理学分为多少种吗?——看看这个回答: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80008705080295694/

简而言之,我觉得你需要看的主要是三方面——

①发展心理学——这个学科研究人的成长和毕生发展。会解答一些你的童年有关的困惑。推荐看国外的教材,你买最畅销的就行。

②社会心理学——这个学科研究人和人的互动。尤其是亲密关系,你尤其需要学习。


记住少有人走的路有很多版本,这里推荐的是它的第一部。


照见

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①一般心理问题,比如一些因为应激事件引起的短暂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对社会功能的损害不大;

②心理疾病,比如焦虑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等;

③严重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

当然有些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包括与父母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对自己行为模式的理解,甚至修复心理创伤。这些可以通过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做一个链接来实现。比如为什么自己会缺乏安全感?为什么在关系中总是无法信任别人?可能都和早期成长经历相关。还有的人是在认知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这样通过认知疗法可以做一些改变。


鹈鹕心理夯小七

题主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学习心理学,是我们的福祉,是我们幸福的开始”,这句话是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也是最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叹。

很多人都以为,学习心理学是不是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是不是就可以对他人各种分析,是不是就可以帮助别人···不是的,我想说的是,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最先的自助,然后才是助人。

在心理咨询中,要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咨询师,需要知识的储备、完善的督导以及不断的自我体验,所以,学习心理学是可以自我疗愈的。

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的很多,而且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你我每天都是在应用心理学,与人交往、建立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是与心理学相关,而学习心理学就是不断自我疗愈的过程。

我很有感触,因为,我自己现在正处于自我疗愈的阶段。

祝好!


文:高晶

主编:刘滢

【瀚思心理】:瀚思十三年,专注心理学


瀚思心理

近年来社会上学习心理学、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的人群,普遍可以分为三类:

1、自己有些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病症,并有所意识,渴望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知识,并能对自身有切实的帮助,让心理状况有所改善;

2、家里或身边人有一些心理状况,自己渴望通过学习能更有效地协助甚至参与、执行对这些人的心理辅导或干预。

3、对心理学及相关领域有单纯兴趣爱好的人。

根据题主所问,你或许属于第1类人。

我有很多话想说,目前有不错的收入和工作,但是并不开心,愿意赞美他人,却总是纠结自己,有不开心的童年,所以格外的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语。

从您的描述看,您已经意识到自身有一些心理困惑,在社会交往上有些不适——“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语”,“不错的收入和工作”并未消减您内心的不快,这已经让您不得其解,至于是否影响到您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您自己应该也有所评估。

从纯粹的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层面来讲,通过学习,您可以多一些对自我心理分析的路径和办法,但还是建议您先去与专业、权威的心理科医生或大型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先做先期咨询,定位自己心理的准确状况。

如果医生或者咨询师评估认为,您只是轻微的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可以改善,那么您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获得一些帮助。

1、很多人目前有不错的收入和工作,但是并不开心,不良的情绪是很多人每天面对的

2、愿意赞美他人,很多人也这样以求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3、纠结自己,有不开心的童年——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难忘的不愉快的往事,至今干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4、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言语,这样的人也不止一例的。

相信自己,加油!


辽沈名医

读了心理学业不是对自己的心理发展没有一点用处,它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笔者就来一一列举分享一下。

一、读心理学的人会比其他人更能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言行。人和人自己都存在不同的心理活动,然而读了心理学的人更容易理解人们交互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局势,改变自身认知通过改变自己的言行予以应对。

二、读心理学的人有助于家庭关系的改善。例如亲子关系的改善。读了心理学后是我们能了解心理特征,读懂情绪背后的含义,甚至是影响性格的因素,这些技能足达到改善家庭关系的效果。

三、读心理学的人,有助于人际交往,提高工作效率。读了心理学后,为人处世、思考问题会有意识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遵循人的心理互动规律办事。改善不同角色之间的应对方式,从而达到容易让他人接受的心理氛围和人际交往环境。

四、读心理学的人,会比常人多一份自我觉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比别人更自律。学心理学能对自己的情绪、语言、行为等有所解读和控制,会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外人看来就是比一般人更自律。

最后笔者要强调的是读了心理学并不能将所有心理学知识穷尽,因此所学的心理学是有限的,要是得了心理疾病还是需要找专业的医生寻求帮助。


鹈鹕心理



请问,只看有关游泳技巧的书籍而不下水练习,能学会游泳吗?

实践出真知。心理问题,一是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二是可以自己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经常反思自己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久病成良医。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药店里的专业药师,在某些方面,也不见得比常吃一类药的消费者经验丰富,对于那些有高学历背景的消费者,其在医药某些方面的专业素养是让行内人士都非常钦佩的。

读心理学,对于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也许会有所帮助。然而,相关书籍要么大部头,专业性太强,读通、读透有困难;再一个,书的内容相对是恒定的,有片面性、局限性,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初学者抓不住重点,容易错误理解原文的意旨,学到似是而非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