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蘇北一帶幹農活為什麼叫下湖?

皖北蘇北一代很多地方的農民每當去田地裡幹農活,常常會說“下湖”,明明是生長莊稼的土地,而且在淮河以北,基本上莊稼都是小麥、大豆、玉米,為什麼要說湖呢?

皖北蘇北一帶幹農活為什麼叫下湖?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江蘇北部地區有駱馬湖、洪澤湖等大湖,而安徽北部地區,沒有什麼大的湖泊,那為什麼當地人下地幹活叫下湖呢?

原來,皖北地區,特別是宿州,曾有方圓百里的大湖,就連大多當地人也不知道了,唐宋年間的宿州是水鄉澤國,跨汴阻淮,當時淮河南北分治,淮河以南為濠州,淮河以北為宿州(懷遠縣、五河縣元朝時期分別從宿州蘄縣、虹縣分出)。

皖北蘇北一帶幹農活為什麼叫下湖?

據《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二·器玩四》中的陴湖漁者記載:徐宿之界有陴湖週數百里。兩州之莞葪萑葦,迨芰荷之類,賴以資之···耆老相傳,湖本陴州淪陷所致,圖籍亦無載焉。

又據《金史·志·卷六》記載:宿州,中,防禦。宋符離郡保靜軍節度,隸揚州。縣四、鎮八:(蘄縣舊有荊山鎮。注:即今懷遠縣。)符離(倚。有諸陽山、汴河、睢水、陴湖。)

皖北蘇北一帶幹農活為什麼叫下湖?

還有很多關於陴湖的記載,如《魏書.地形志》載:“斛城有五丈陂,西有陴湖。”古文記載的陴湖就是宿州歷史上方圓百里的大湖,而陴州歷史上並無太多記載。白居易居住在宿州的日子裡,常和符離五子登離山,遊陴湖,並寫下“陴湖綠愛白鷗飛,濉水清憐紅鯉肥”的詩句。

陴湖東到靈璧,西到夾溝山,南臨東林草堂,北依欄杆山。而當年徐州宿州的分界線就是陴湖,徐州宿州之間的206國道,即古代連接南北二京的官道,而埇橋區北部的曹村古代即是一片汪洋,只有古官道溝通南北,《宿州志》記載的閔子鄉閔子鋪集(今閔賢集)即當時宿州最北部的重鎮,而《徐州志》記載的徐州最南部為桃山驛。今都被新興的曹村管轄。而站在206國道往東望,明顯發現東邊的田地要遠低於西邊,而國道西邊有8000年的古臺寺遺址,在這裡,很早就燃起了人類文明的篝火。

皖北蘇北一帶幹農活為什麼叫下湖?

據傳陴湖景色很好,湖內碧波盪漾,周圍山清水秀,夾溝香稻米,就產於此湖。陴湖早已堙沒,主要是黃河改道所至。埇橋區境內許多低窪湖泊,自北向南,自西向東,河溝縱橫。很多村都以湖命名,康湖、潘湖、呂湖、路湖、鴨湖等,每逢雨季,會發生澇災,仍可看見幅圖廣大的陴湖湖影。

皖北蘇北一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飽經滄桑,也常受水災的禍害,黃河改道等原因,淹沒了曾做為徐州刺史部的下邳古城(彭城三國時期才改稱徐州,最早的徐州刺史部在山東薛城,後遷至下邳,最後為彭城),也淹沒了泗州古城,沉在了洪澤湖下,清朝時期泗州淹沒後,遷州治於虹縣,虹縣改稱泗州,即今泗縣。

皖北蘇北一帶幹農活為什麼叫下湖?

遠古的先民們,憑藉優越的當地山、水等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中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小山口一期文化(陴湖文化),貢獻於安徽北部和江蘇西北部乃至中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