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搭上”科技“快車”,專家稱這三類人才最重要

在工業4.0的浪潮下,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各個行業。那麼,金融科技對當代生活影響幾何?科技如何在金融領域得以應用?數字金融時代,面對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迭代,怎樣的人才最稀缺?日前,由韋萊韜悅與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8韋萊韜悅亞太金融科技論壇在滬舉行,與會各方就金融科技的業務、組織與人才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金融“搭上”科技“快車”,專家稱這三類人才最重要

科技有步驟融入金融

眾安科技CEO陳瑋表示,在中國的金融藍圖裡,科技不斷滲透,金融行為逐漸被線上化和數字化。“很多人認為,金融在互聯網科技的推動下能迅速作出反應,但在某些領域,金融機構對於科技的反應相對較慢,因為金融具有一些基本的、穩定的、特殊的屬性,且業務特點、流程非常剛性。所以,用互聯網來改變金融其實非常不易,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互聯網技術通過改變日常生活,促使我們逐漸把這些科技能力延伸到金融領域。比如,在中國一線城市甚至二線、三線城市,消費者進行購買行為時已不需要使用錢包,掃一下二維碼就能完成支付。這麼簡單的動作,帶來移動互聯網巨大的進步。當下很多公司的變革、轉型及新的發展動力,並不是因為科技能力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未來客戶群體的消費習慣將發生重大改變造成的。”

陳煒指出,科技融入金融領域並非一蹴而就,在金融科技層面,這種融入是有節奏、有步驟的。以京滬兩地的無人銀行為例,消費者在無人銀行所操作的流程是通過機器自助完成,未來很多網點將是無人化的,但這種進步並非突然發生。“它是在另一個領域——零售業發生的,一些領先的互聯網企業把無人技術帶到了零售行業。在便利店可以看到,消費者購買商品已不需要售貨員,從進店到離開的步驟都靠自助完成,這樣的技術逐漸成熟後會遷移到其他行業,金融業是最顯著的。”

陳煒指出,過去兩年到三年是金融科技的啟蒙年度,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金融機構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科技能力逐漸植入各自的業務流程和業務發展過程,“像AI技術的發展,近五年有了重大進步,算法也更高效。因為雲計算的服務器能進行比過往更高效的計算,所以AI的能力逐漸被體現出來。在金融產品的定價和用戶體驗改良方面,都用到大數據的能力。”

金融“搭上”科技“快車”,專家稱這三類人才最重要

金融科技缺乏複合型人才

陳煒指出,中國大量的金融機構都能對金融科技加以一定的應用,但這些金融機構的人才及其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跟當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不相匹配。

金融“搭上”科技“快車”,專家稱這三類人才最重要

人力資源要求有別

“一是判斷該人才所從事的工作是否屬於常規性工作?以及是較簡單的還是較複雜的工作?”Suzanne McAndrew指出,“如果是常規工作,可能會被AI或其他技術替代,金融業有些類似理財顧問的崗位,就有可能被AI替代。而對於一些非常規工作,需要洞察力,依靠人腦作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的崗位則不會被替代。二是是否跟人有交互?如果需要跟客戶進行互動的工作,也還是需要人來完成,暫時不會被技術替代。”

Suzanne McAndrew認為,在金融科技發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各方對人才的觀念和定義都在發生改變。從人才管理角度看,不同行業和不同職能之間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差別較大,企業要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需要有三方面的人才構成。

第一類是領導者,對其而言,一方面要管理很多人,另一方面要對未來這個新領域的發展局勢作辨別。“在金融科技領域,領導者要判斷什麼樣的工作需要人來完成,什麼樣的工作可以藉助現代科技去完成。此外,作為領導者還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批判性的思維,能解決問題,並要有一定的同理心,能帶領團隊往好的方向發展。”Suzanne McAndrew表示。

第二類是目前比較缺乏,也是相對比較急需的數字化人才。對企業來說,一些具有高要求的技術性工作,如跟數據相關、跟程序相關的人才較難獲取。Suzanne McAndrew稱,“我們做過這方面研究,結果表明對大數據有分析能力,以及保障數據安全性的人才是金融業急需和緊缺的。這些人才不太能被機器代替,他們熟知企業和客戶的需求,並能用編碼的方式,用技術應用的能力,把企業的需求轉化成科技的手段,最終滿足企業的要求。”

第三類非常重要的人才就是一些臨時性的工作者,這些人可能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可能不是全職工作者,但可以幫助企業填補技術空缺,這部分人才未來將有大發展。”Suzanne McAndrew表示。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