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那个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的人

别做那个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的人

阅读,从来都不是孤独的。

从1941年的英国伦敦,到1997年的比利时格特根大学图书馆,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们背着相机,到全世界各地寻访阅读的沉静和美丽。

地点包括二战中被轰炸后的伦敦、和平解放前夕的中国北平、少女闺阁中、长椅上、地铁里……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士兵、妇人、小孩、学生、“垮掉的一代”……)都用各自最舒服的姿势阅读手中的书籍。

别做那个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的人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场所,健身馆、舞台、公园广场……都是展示我们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这些,都不及阅读的美丽。

在阅读的时光里,看似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但确实有透明的时间在流动,并悄悄地改变着你不曾知晓的一切。

阅读与不阅读,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或人生方式。

就像每个人的心里都藏匿着一个秘密花园,只有行走其中,才能侵染上一身花香,这些香味被一个人的眼睛和内心加以润色点染,就成为他的专属味道,漂浮的香气慢慢聚拢沉淀,逐渐形成一种馥郁的氛围——一种被称为气质的东西。

别做那个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的人

打开一本书,就像坐上了哆啦A梦的时光机,让一些看不见的过往换上新颜,在细碎和零散中感知生活的一股清流。

书本虽异,心情却相似。在每一本书里,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样子。你在读书,我在读你,书里书外,隔着时空,我们读着同样的故事。

一书在手,青灯伏案,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听着驼铃越过了茫茫沙漠,骑着骏马踏上了皑皑雪山,迎着清风仰望蓝天白云……读书渐久,感受渐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蓄雨的池塘,充沛丰盈。

别做那个读书太少,却想得太多的人

文字是有魔力的,它总能在某个特定时刻让我们内心趋于平静,同时找到一种共鸣。

阅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在似曾相识的文字里,我们看见彼此,认识自己,然后回到我们最初的本心,寻觅一路上遗失的美好,与灵魂深处的那一个我握手言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