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核潛艇是一個大國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戰略武器,也是構成一國“三位一體”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核潛艇以核燃料為動力,理論上具有無限的海中巡航能力,是一個極佳的打擊平臺。現在世界上有7個國家擁有核潛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命名為“長征一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來看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為091型攻擊核潛艇“長征1號”。該艇於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4年8月1日服役,中國自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2013年10月29日,國防部網站稱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退役,將作為博物館展品。不久之後,這艘遊弋大洋40餘載、獲得諸多榮譽的中國海軍第一艘核潛艇將離開這個軍港,作為一件展品供世人參觀。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建造完畢下水。1974年“八一建軍節”,經過連續試驗後,中央軍委將這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鬥序列,它就是服役於北海艦隊的091型“漢級”(北約組織命名)核動力攻擊型潛艇。

來看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1974年8月1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加入人民海軍戰鬥序列,接交命名儀式大會在基地召開。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等參加了交接命名大會。中央軍委發佈命令,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長征一號”,舷號為401,並向該艇授予軍旗。

“長征一號”的總體設計從1966年開始,邊設計邊建造,共歷時5年。1968年5月,首制艇在造船廠放樣,當年11月實體建造動工。第一階段是分段建艇體,全艇共分成1l段,1970年4月完成了總體試水。第二階段是設備安裝,從主機、電纜、儀表到核反應堆部件採取平行交叉的方式作業。第三階段是碼頭繫泊試驗,1971年3月完成了水中舾裝工作,緊接著是進行反應堆裝料。6月,反應堆達到臨界狀態。8月23日,核潛艇首次出海進行航行試驗,先後進行了水面航行,潛望鏡深度潛水和深潛試航,一切順利,潛艇航行性能良好。

來看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由於當時我國對於核潛艇的認識很模糊,有關專家提議在陸上建設一個1:1的木製模型,有關裝備也全部用木頭仿製出來,於是,一座木質核潛艇就矗立起來。各種學科的科學家在這座大木質宮殿內修修改改,反覆改動佈局和內部設置,終於把有關核潛艇的所有技術數據吃透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才開工建設。

該型艇採用當時國內新研究的水滴型線型和十字形尾舵,一座90兆瓦壓水堆單軸推進,首水平舵置於指揮台圍殼前部,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耐壓艇體內設有魚雷艙、指揮艙、反應堆艙、輔機艙、主機艙及尾艙等,突出首端上甲板的是水聲系統導流罩。

來看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091型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數據為:排水量:水上排水量為4500噸,水下5500噸。主尺寸:長98米,寬10米,吃水7.5米,艇首部設有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魚三型反潛魚雷和魚一型反艦魚雷。該級艇水面最高航速12節,水下最高航速25節,最大潛深300米,乘員為75名。

091型“漢”級核潛艇裝備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電子與聲吶系統,包括仿蘇聯的水面搜索雷達、雷達告警系統、作用距離達1萬千米的超長波收信機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發信機等,以保證核潛艇在遠洋的正常活動。091型漢級核潛艇的建成服役對於中國海軍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進步,使中國海軍從此多了一把隱藏於深海大洋之中的“殺手鐧”。

來看看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根據已知的消息,091型漢級核潛艇的一號艇和二號艇為一個批次,這兩艘區別不大。從3號艇“長征3號”(舷號403)之後進行改良,艇體增長8米。長征3~5號(舷號403~405)進行更新與改裝(最新改進型模型在國防與軍隊建設成就展上亮相),從外觀上看換上了新型的聲納與消聲瓦等消音措施,內部則使用了減震浮筏和彈性座墊技術,據推測噪音水平由第一批次的160分貝降低到了145分倍左右,並加裝了潛射鷹擊-82反艦導彈。後續幾艘的下水時間依次為1977年、1983年、1987年和1990年4月8日。

第一代核潛艇的製造,提高了我國國防工業研發能力,完善了潛艇製造、修配體系,併為我國研發性能更先進的新型潛艇,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由於從此有了幾乎無限航程的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中國海軍潛艇部隊走向遠洋的腳步開始日漸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