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這個殺手不太冷》呢?

suhuanxiong

你好,我是冷哥!——《這個殺手不太冷》呂克·貝松最感性之作!

對我來說,《這個殺手不太冷》真的是一部非常不一樣的盧貝松作品。

和《露西》、《星際特工*》,又或是《第五元素》一樣,在電影中塞好塞滿的娛樂元素包裝之下,盧貝松的作品通常都會有一個相當重要的核心價值,這樣的價值可以是《露西》中對於大腦潛能的想像,也可以是《星際特工》與《第五元素》對於「愛與和平」的歌頌與嚮往。然而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卻也不太一樣,盧貝松沒有透過大量的動作場面掌控電影步調,反而著重在尚雷諾與娜塔莉波曼兩人關係的微妙變化,並藉由象徵里昂的盆栽與首尾進入和離開紐約的縝密意象貫穿全片,看完電影的當下我的感覺是「感動」的,而我也從未想像過自己會用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盧貝松的電影。

以尚雷諾飾演的頂尖殺手裡昂作為片中主角,《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動作場面雖然不若盧貝松的其他電影來得那麼多,導演功力和演員實力所營造出的氛圍卻依然讓每一場動作戲都呈現的精彩無比。沒有盧貝松其他作品中的大場面,但蓋瑞歐德曼吞下膠囊後瘋瘋癲癲的超浮誇神演技(特別是「Beethoven!」和「Everyone!!!」),在使用血漿上毫不吝嗇的擬真感,宛如紙糊的超不耐轟牆壁,晃動的運鏡,以及詭譎的配樂,都大大的增添了每段動作戲中的危機和不安感,讓槍林彈雨不再單單只是槍林彈雨而已。在武戲之外,尚雷諾只有在看電影時稍稍放下武裝的殺手生活,還有娜塔莉波曼稚嫩傲嬌卻因年幼無知而顯得合情合理的莽撞提議,也讓《這個殺手不太冷》在推動劇情的每一分每一刻,都能維持著足夠的緊湊張力。

而在導演盧貝松的訪談中,他認為紐約是一個隨著時光漂泊的城市,城裡的人也一樣具有不定的特質,因此他希望能透過里昂來解構現代文明城市中的邊緣人,雖然用殺手來代表所有的邊緣人似乎有點極端過火,但不可否認的是盧貝松的確很成功的挖掘出了殺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接受委託,執行任務,並日復一日的鍛鍊、採購,離群索居的過著只有自己和工作的人生,這不也就是城市邊緣人的生活模式嗎?然而他平整的人生,卻在內心天人交戰地收留了慘遭滅門的鄰居瑪蒂達後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和里昂不同卻也相似,販毒且有暴力傾向的爸爸,關係緊繃的繼母繼姐,滅門時唯一讓她牽掛的繼弟,她看似精彩的人生,卻在蓋瑞歐德曼伴隨著「貝多芬!」的一聲聲槍響之中,灰飛煙滅的只餘逃往特殊學校的宿命,在這一刻,她被狠狠地踢出她原本屬於的社交網路,在這一刻,她也變成了城市中的邊緣人。

一個想擺脫掛累,迴歸過往生活;一個想成為殺手,以報血海深仇

盧貝松相當有意思的選擇了一箇中年大叔和一個小女孩作為電影主角,看似南轅北轍的兩人,卻都意外地都像極了里昂的那棵無根盆栽,在城市中綻放,在城市中蟄伏,在城市中飄蕩。里昂和瑪蒂達之間的關係是相當微妙的,里昂有時有著慈父般的保護心態,有時如師傅般疾言厲色,也有時像夥伴般任性的帶著瑪蒂達闖蕩;瑪蒂達既有女孩時而撒嬌胡鬧,時而善解人意的那一面,卻也有女人的柔情與復仇的烈火。兩人的情感看似複雜怪異,但其實也相當純粹簡單,當尚雷諾揹著瑪蒂達偷偷出去替她復仇,當他選擇和蓋瑞歐德曼玉石俱焚,當瑪蒂達抱著里昂的盆栽流淚滿面卻頭也不回的死命狂奔,那股剪不清,理還亂的感覺,是他們依附在彼此身上的根,是瑪蒂達不斷高喊,是里昂不斷閃躲,卻被他那安穩的最後一覺出賣的那個字眼,是愛。

在老託尼的幫助下離開紐約,前往特殊學校,向校長娓娓道來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然後輕輕的撥開後院的土壤,緩緩的種下里昂的寶貝盆栽,當一切的往事都隨著里昂那驚天動地的一炸而煙消雲散,瑪蒂達和里昂終於能落地生根,此時鏡頭再次照向對岸的紐約。邊緣人不該是種貶抑詞,他們只是厭倦了都市繁華表象下的那份狡詐虛偽,但或許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能擁有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情感吧!雖然《這個殺手不太冷》可以說是盧貝松最為陰暗嚴肅,甚至十足虐心的作品,但蓋瑞歐德曼超浮誇的演技,老託尼重複出現的口頭禪,與里昂和瑪蒂達鴛鴦大盜的破門手法依然傳遞出盧貝松典型的娛樂能量(*),因此即使《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劇情和藝術手法相當上乘,它卻依然是一部易於入口,且令人回味無窮的影史必看經典。

*完整片名為《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破門橋段有一名目標由盧貝松本人客串。

冷哥評分:9.0 分


影評寶寶

記得看《LEON》的時候,已經是大一了,初識呂克貝松,就感受到一種非常別緻的美, 這種美存在於呂克貝松很多片子中,其中就包括《超體》,還有這部《這個殺手不天冷》。

影片採用快速剪輯的方式作為開頭,將整個情景渲染成一種張力非常濃厚的敵我對峙,這種對峙本身就帶有非常強烈的戲劇性衝突,而後在導演的刻意營造下,使得整個片段非常具有商業性和強烈的感官刺激——這是《LEON》這部片子成功的很大的一個原因。

歸根結底,這是一部非常規整非常典型的商業片,同時,這也是一部三幕結構非常紮實的電影。

從開頭的場景的類似“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

通過這種由大入小、管中窺豹的方式,來將鏡頭聚焦到小人物的身上,也就是我們的主角:LEON身上。

這裡所要表達的一個形式,就是“在一座大城市裡,敘述小人物的故事”,由於鏡頭是“強迫性”的,我們無法選擇視角,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我的“意識形態”來對這種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形式做多角度的解析——在最開始的一段偽長鏡頭裡,我們是被導演推著強迫的向前走的,將我們推到了LEON的面前。

這種鏡頭和鏡頭之間的銜接讓人很難不先入為主,被迫坐在了殺手與牽線人中間,從而真正進入故事裡,被故事牽著走。

鏡頭的視角,就成了我們的視角,而且這種視角的融合我們是主動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導演在將故事碎片(蒙太奇)拼合在一起的時候是非常用心的。

這樣的大特寫非常刺激人的感官,尤其是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這種刺激會直接影響到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在影片的最開頭,通過“遠——近——特”的形式,將鏡頭聚焦到單一故事的情節細節上,之後再通過“大特——特——近——中——遠”的形式,將這個小故事的大框架托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電影的意識形態骨架描繪出來,從而也將我們故事的主角:LEON的個人背景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

我們知道,情節作為電影中最富有戲劇性的一種形式,主要是由於其所帶有的因果關聯性,即一個事件或者一個動作是怎麼樣導致另外一個事件或一個動作發生的——在影片中,LEON將照片滑到自己身邊,意味著交易的達成,而在下一秒,鏡頭裡出現了殺手的目標,從而也是將上一筆交易的戲劇性衝突解決的一個非常具象的表達。

而即使情節前和情節後的關聯度並沒有像上文所表現的那麼形象,觀眾也會試著建立自己所理解的情節前後的關聯點。

比如在影片《穆赫蘭道》裡,故事是依託於夢而建立起來的邏輯,所以在影片中所表現的意識形態就很難被習慣了現實生活的人們所接受,但是如果你只看懂電影表面的故事的話,那麼也會通過自己的思維體系來對整個故事做出新的探討和解釋。

這是電影的一個非常大的優勢。

當第一場交易落幕的時候,LEON交易的衝突也被解決,故事開始轉向了一個節點,也就是關於LEON的個人背景和新的戲劇性衝突建置的問題上來了。

一種衝突被結局,也就意味著另一種平衡被打破,故事總是感性的,而人物的性格同樣也是流動性的,在一部優秀的電影裡,一個故事的情感線總是複雜和衝突不斷的,通過塑造多重性的人格,來將主人公的人格立體化,從而使得人物的動機和行為是有邏輯的,同時也讓主人公的三個衝突層次:自我——外界,自我——他人,自我——自我三種衝突進入觀眾的單一視角里。

在之後的劇情裡,出現了非常經典的雙線交叉,在隱喻LEON生活狀態的同時,又將另一條主線:瑪婷達的家庭展現在觀眾面前。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之前所提到的衝突的第一個層次:自我——外界的衝突建立起來。

在此,主角完全是被動的。

直到瑪婷達的家庭平衡被破壞,父母和姐姐、弟弟被殺死,瑪婷達站在LEON的門口求救的時候,第二個衝突層次:自我——他人的衝突才正式被建立起來,而且這個層次的衝突一直持續到影片結尾。

而瑪婷達同樣也有一個“自我——他人”的戲劇性衝突,這個戲劇性衝突的具象化表現就是殺害她全家人的警察諾曼·史丹菲爾形象的建立。

我們可以對影片稍微做一個大致的總結:一個惡貫滿盈的反派與一個被動的亦正亦邪的主角的對戰,而在此大框架下,同時還存在一條非常有意思的愛情支線,這條支線作為影片的附屬,完全可以去掉,故事的大框架不會遭受太大的改動,但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條支線,使得整個片子的氣氛柔和了許多。

甚至在很多情節上,愛情所佔的比例超過主線很多。

同樣擁有愛情和槍戰兩條線的,還有一部電影《雛菊》。

《雛菊》在結構上的建置要比《這個殺手不太冷》複雜的多,通過三線敘事,過去與現實時間的穿插,意識流的表現手法等多種形式雜糅在一起,使片子更傾向於藝術性和魔幻色彩。

但是《雛菊》本身的缺陷還是很大的,《這個殺手不太冷》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其紮實的三幕結構、衝突的分層建置以及人物多重性格的戲劇化展現等方面給觀眾帶來的超凡體驗。

一句話來說的話:雖然《這個殺手不太冷》在立意和形式上並不高明,但是他的基本功紮實,鏡頭語言簡練明確,演員表演精準到位,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商業片。

在三個層次的衝突中,主角的外部衝突結束於與警察的同歸於盡。瑪婷達的“自我——他人”的衝突也隨之解決了

在最後一個場景中,瑪婷達在學校的門外將象徵著LEON的盆栽種下的一幕,其實是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幕。

通過這樣簡單的一個動作,其實表現出了很多電影裡所沒有直接表述出來的東西。

比如,我們知道,盆栽是LEON的,而盆栽象徵著綠色,並且它是沒有根的。

這裡的隱喻蒙太奇所要表現的,就是一種平行關係:將盆栽與LEON進行對比,我們知道:

LEON也是沒有“根”的,他是一個孤獨的人,雖然做的是殺人交易,但是內心和外表是截然相反的,這也就造就了本片中所營造的最大的衝突——心理衝突,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自我——自我”的衝突。

而影片在最後所要表現的,其實就是LEON“尋找”的結果。我們提到了尋找,整部影片都是尋找的過程,很多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尋找的主題。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只不過我們太著眼於當下的生活,失去了發現美的眼睛。

安德烈巴贊這樣來評價電影:攝影不能創造永恆,相反藝術卻可以。攝影只是在銘記時間,使得光陰不再蹉跎,與真實生活不同的是,電影往往呈現出一種明確的觀點,並且電影裡也會有不是故事性的結局,就是思想意識性的解答。

如上,在本部電影結局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意識性”的解答,其實是本片的一個昇華點,同時也讓本片的呈現出一種符號性的抽象性的深度,這在電影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非常重要。

同樣的,另一部片子《與莎莫的五百天》,也是如此。

謝謝觀看。


與Winter的五百天

每個人都是一座陽光明媚的孤島

在這個冷漠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總有一束陽光照入黑暗溫暖你的心。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執導的《LEON》(中譯: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一部經典商業影片。這部影片在票房口碑雙豐收下,深深打動人心,讓觀眾為一個冷酷殺手流下熱淚。各演員的演技實力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極大的肯定。


呂克•貝松說:“在我的眼裡,紐約一直是一個隨著時光而漂泊的城市,而在這裡的人也同樣具有不定的特質,所以我塑造了殺手萊昂這個角色,也許這座城市裡真的有許多人都像萊昂一樣,過著有時歡欣,但大多時候都較為落寞的生活,我想把這些都一一地展現出來。”他成功了。讓·雷諾那充滿滄桑感卻又透露著純真的臉龐,將Leon這個敏捷狠辣、冷酷無情外表下淳樸善良、孤寂無助的溫情殺手所有的特質淋漓地展現出來,使Leon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之一。通過對不同角色的多元建構,折射出了不同人份的人在靈魂深處的丟失與再尋。

角色定性模糊使Leon形象得以立體展現

長久以來,電影作品中對於殺手形象的塑造多呈現定式特徵:身手敏捷、心狠手辣、殺人於無形之中,對其幾乎沒有褒揚,最多也只是對於其突發情況處理的迅速和智慧的驚歎。而在影片《LEON》中,導演跳脫傳統犯罪動作片中倫理化、程式化、臉譜化的創作模式對於Leon的殺手形象進行重塑,對複雜的人性進行細膩深刻的挖掘,以其殺手身份為基礎,添加多樣的形象元素,表現其多樣的性格特質,使殺手原本單一類型化原型的狹隘性被抹除。殺手不再只有兇狠和無情更多的是擁有善良和溫情。這樣沒有善惡分明的角色定性,使複雜角色背後流露出人性的複雜。



Leon的溫情形象在影片中一方面是通過心理及細小行為的側面表現手法進行突出強調。Leon的溫情表現得隱秘卻始終堅持。影片開始時花了大量時間和特寫鏡頭來直白地凸顯Leon行動神秘敏捷、心狠手辣、殺人於無形的冷酷殺手形象。但對於Leon的溫情則是需要觀眾自己通過挖掘Leon精心擦拭葉片、仔細熨燙衣服、只喝牛奶的生活細節,以及猶豫決定開門、深夜放棄開槍、有時面對Mathilda的慌亂和無措等心理的微妙變化來體會。



Leon的溫情形象另一方面是通過和Stan兩人基於身份和內心同樣矛盾的對比來突出Leon靈魂深處的善良。

在影片中Leon和Stan的形象是兩個矛盾體的對立存在,一方面對比在於兩人社會身份同內心性格的對比。Leon身為冷酷無情的殺手,本該是社會譴責的對象,卻能使觀影者在最後部分心疼落淚,這無疑與他殺手外表下隱藏的純潔和善良的內心緊密相連。Stan的形象正好相反,衣裝革履的緝毒隊長,本應是威風凜凜、受人敬畏,卻被唾棄最終身首異處,這與他光鮮外表下的變態醜惡的內心也關係密切。影片在此揭示了在這個世界上同樣存在的兩種矛盾體:即使光鮮亮麗、西裝革履也會變態無情;儘管殺人於無形、冷酷無情的殺手也會溫柔善良。



另一方面的對比是兩人對藝術的瞭解深度。Stan喜歡貝多芬,理解莫扎特,這樣充滿藝術的靈魂,卻瘋狂殘忍、變態罪惡、冷漠之極;相反,Leon不識字,不懂得音樂藝術,不認識夢露和卓別林,在別人都厭倦的《雨中曲》中卻常常感受到樂趣,這樣簡單的幾乎沒有什麼藝術的靈魂,卻溫暖、善良,容易被感動,最後在冷酷的一生中找到了歸依。影片從此處對比也揭示了靈魂和人性在人心中是根深蒂固不可改變的。就像藝術,充滿美感卻只能夠陶冶性情,不能改變靈魂。也如殺手的職業雖讓他性情冷酷,殺人無數但磨不掉他心中原本溫情脈脈的靈魂。


一隻喜歡吃魚的汪

《這個殺手不太冷》:你若一往無前,我便如影隨至

\n


\n


\n

很慶幸在兒時我並沒有觀看《這個殺手不太冷》。

\n


\n

記得在前幾年,聽過不下百遍影名,我也只寥寥看過其中依稀的電影片段,和接觸網絡上流傳的所謂“大叔”與“蘿莉”的劇照罷了。並沒有真正地看完這部電影。

\n


\n

當年少不更事的我,即使看了電影,也可能只會為大叔里昂和小蘿莉瑪蒂爾達的“情誼”拍手叫好,只會為里昂的死去感到無比惋惜,並不能感受到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畢竟當時,看電影也僅是娛樂自己,然後向朋友吹噓一番劇情罷了。

\n


\n

而現在,我有足夠的資格,去觸碰,去擁這部經典之作入懷。並且能得到我想要的思考。

\n


\n

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無論在當時亦或是現在和未來。

\n


\n

談這個殺手為什麼“不太冷”已經爛大街了,電影的拍攝技巧方面也有專業人士分析過。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這部作品呈現的一個愛情過程:從孑身一人到兩人相遇相愛相知,再到別離。

\n


\n

一開始,單身狗大叔一個人過著黑白的生活,一個人買東西,一個人看電影大笑,每天早上一個人喝牛奶,然後把最愛的盆栽放在窗臺。每天都是如此。

\n


\n

漸漸認識了鄰居小蘿莉,只是偶爾問候幾聲,兩方的生活沒有交集。

\n


\n

直至一天,瑪蒂爾達遭滅門之災,里昂救下了她。即使她知道他是危險人物,即使他百般推辭,她仍奮不顧身地要與他共度。於是,瑪蒂爾達闖進了里昂的生活,在這毫無波瀾的生活激起了一簇浪花。

\n




\n

同居之初便是戀愛的初始時期。他們依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生活習慣並沒有相容。里昂依舊每天早上把盆栽放在窗臺曬太陽,悉心照料盆栽,只是不一樣的是,也會給瑪蒂爾達也準備一個一樣的杯子,倒上一杯同等量的牛奶,似乎在跟她說,我愛著你恰如愛自己。

\n


\n

里昂就這樣一直主動地與她生活著。

\n


\n

過了一段時日,瑪蒂爾達漸漸適應了里昂的生活習慣,適應了兩個人的生活節奏,開始主動去融合這段生活。每天早上自覺性地倒牛奶,照料盆栽。里昂教瑪蒂爾達用槍,瑪蒂爾達教里昂認字,顯得非常的和諧。另外,隨著對彼此的熟絡,兩個人可以自如地玩換裝遊戲,盡情地嬉戲打鬧,過得非常開心。外出“練習作案”也成為家常便飯,兩人都十分有默契。

\n


\n

這便是愛情中的熱戀期。里昂不再是以前那個沉默孤僻的大叔,瑪蒂爾達也不再是昔日飽受家人折磨的蘿莉。因為有幸遇見彼此,所以生活都增添了一抹色彩,不再黑白。

\n



\n

等待里昂歸來的瑪蒂爾達

\n




\n

換裝遊戲中的里昂


\n

最後的結局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姑且就把里昂的死亡說成是相愛的兩人因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分離。即使不能回到過往,即使不能共度餘生,心裡有過彼此就已足夠。記得在電影結尾,瑪蒂爾達把里昂最愛的盆栽種在土裡,深深地凝視著,似乎是把心埋在土裡生根發芽,讓這段刻苦銘心的感情落地,歸根。也算是一個唯美的結局。

\n


\n


\n

里昂最愛的人和最愛的盆栽


\n

最後,想對曾經失去最愛的人兒說一句:“曾經擁有的是最美,不必心存遺憾。“


博美的後花園兒

“你最好對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只要有那麼一點點。你都將會後悔你沒有讓我知道。我愛你,里昂。

里昂是一個著名的殺手,他總戴著一副圓框的小墨鏡,一盆綠色的龍舌蘭總是和他形影不離,里昂乾淨利落的完成了自己的生意後,回到家,會取下自己所有的裝備,淋浴,然後他會打開那扇依然有陽光照射的窗戶,讓自己的龍舌蘭去接受陽光的洗禮。

他只喝牛奶,會細緻的自己熨燙衣服,會躺在沙發睡覺,旁邊放著一把槍。

偶爾他會一個人到空蕩蕩的影院津津有味地看老電影,依然像孩子一樣新奇愉快。

可能作為殺手,總是孤獨的吧。舒緩的口琴協奏曲悽迷而又優美,這個臉部線條剛毅,優雅的男人穿著蓋不腳腕的褲子,長長的風衣,他還有一頂剛好蓋住頭頂的瓜皮帽,他悠然的走在大街上,篤定並且堅強,嘈雜如流水,遇到他就繞道而行。城市和人群不自覺滲透著男人的落寞與孤獨。

終於有一天,男人的生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瑪蒂爾達出現了,捧著牛奶兩眼含淚的扣響了他的門鈴。里昂打開門的剎那,他的殺手生涯也即將結束了,這個無依無靠的小女孩闖進了他的生活。

她十二歲,綠色外套,紅色的小帽,童話一樣美好甜美的臉龐,清澈通透一塵不染的眼睛,

笑起來彷彿可以融化這個世界。

里昂也許不知道,他一生中唯一溫暖的時光,不再只是一個人。

這個毫無表情,呆頭呆腦的男人,其實也是浪漫的,即使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他會套著小豬微波爐手套哄她;當她毫不忌諱的說,“里昂,我想,我恐怕是愛上你了”的時候,一貫冷靜的他連續兩次把牛奶灑得滿身都是;本來拒絕和她一起玩角色扮演的他,最後也扮演起了約翰·韋恩.....

他啊,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那顆冷凍的心也開始融化了,他開始變成了一個可愛的男人,一個沉浸在世俗歡樂裡的男人,因為瑪蒂爾達,他的愛開始有了雛形,然後逐漸飽滿。

12歲小女孩的愛,像是陽光,溫暖並且絢麗,像是清泉,乾淨毫無雜質

他口頭上總是不斷的拒絕著瑪蒂爾達,在第二天,卻給瑪蒂爾達帶回來了一件紅裙

我知道,里昂他愛上這個小女孩。小蘿莉真是這個世界上最兇猛的存在,她用她的天真和單純,簡簡單單的就可以俘獲你的心。

可里昂是一個殺手啊,理智告訴里昂,殺手不可以有感情。他必須殺了她。

但他的心已經動搖。他的生活不再僅僅只有殺人和那盆龍舌蘭了。

他是真的愛她,他可以為了她隻身勇闖警察局,為了她隻身應對百十特工。他至死仍不忘替瑪蒂爾報仇。即使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他依然對瑪蒂爾達說:“你不會失去我的,瑪蒂爾達,你讓我嚐到了人生的滋味,我想要過的快樂,睡在床上,有牽掛。你以後不會再覺得孤獨了,瑪蒂爾達。

兩顆原本冰冷的心在相互接近中發出了微弱的光芒,互相溫暖、互相救贖。他成了她的信仰,她卻成了他的弱點。

彷彿可以預示結局一般,當殺手有了感情,當壞人變得善良當好人做了壞事,就註定要以悲情收場。

為了替瑪蒂爾達復仇,他手把手地教會了女孩如何用槍,卻又伸出有力的手保護她,讓她可以免於拿槍,直到最後,因為她的緣故而中了致命一槍。他依然用他出色的技能保護了瑪蒂爾達,讓她逃出生天,自己卻永遠的倒在了血泊裡。

里昂離開了,但他一定是幸福的,他為了愛人而死。他不再是一個殺手了,他有了牽掛,最後的時刻他終於對她說:“我愛你,瑪蒂爾達”,她毫不猶豫的回應他,我也愛你,里昂。

“你最好對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只要有那麼一點點。你都將會後悔你沒有讓我知道。我愛你,里昂。

幸好啊,里昂最後還是告訴了她,那份成了里昂的弱點愛,拯救了里昂,也拯救了瑪蒂爾達。

一段流芳百世的愛情誕生了。

這份愛成了瑪蒂爾達重返人間的船票,也成了里昂根深蒂固的牽掛。

潮汐依然相信著愛情,就像是里昂愛著瑪蒂爾達。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可以像里昂一樣,為你敞開一扇門,給你一束光,可以給你一個避風港。這個世界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可以那樣深邃和隱忍的愛著你,默默地保護著你,忍受你的倔強,愛你卻又拒絕你。

怎麼說《這個殺手不太冷》呢,潮汐覺得是愛情吧,是美好,純粹,沒有雜質的愛情吧。

它堅強隱忍,藏的隱秘。即使你看不見它,它也一直在那裡;看見它了,它為我們把全部秘密揭示。它會一直引領我們,如迷藏般不斷的隱埋又不斷的揭露,直到死亡把這場眩麗的夢幻從我們身上拋開。


在此之前,我會一直相信著愛情,我會回來,等我愛你。


潮汐電影

呂克貝松的經典電影,也是影視相關專業學生必看的電影之一,必須認真做功課的電影之一。

導演的視聽語言相當講究並且大膽,一開始,俯拍的長鏡頭從森林到城市上空,然後緊接著幾個推鏡頭,不斷的將大景別推進成小景別,直到推入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所——一間酒吧內。接下來,竟然是連續的一連串特寫大景別鏡頭,牛奶、手、墨鏡、點燃的香菸、刺殺任務的人物照片等等等等,交代出這是一場什麼交易的同時,也用這些細節,表現出里昂的身份、甚至性格特點。簡直太厲害,沒有什麼導演敢用這樣的一連串特寫的剪輯方式來講故事,這事呂克貝松給電影藝術帶來的驚喜。

還有一個場景也可窺見一斑導演的厲害,殺手出場要對瑪蒂達一家進行屠殺,導演並沒有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去交代這幾個殺手,而是用了一個長長的景深長鏡頭,推上去,就交代了每一個要參與這場屠殺的人物。呂克貝松對於電影拍攝的掌控和想法,太厲害。再說說情感,為什麼這部看上去小蘿莉愛上大叔的電影,能夠成為影史經典,其實恰恰在於這部電影充滿的戲劇衝突和細節的真實。表現成熟內心卻幼稚的大叔,表面幼稚內心卻成熟的小蘿莉。都是渴望被愛的孩子。里昂廚房裡的小豬手套,他認真的為每一片葉子澆水,這些細節做的太好,讓里昂這個人物深入人心。


星光邦

《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一次看是在高中,當時是在同學極力推薦下才看的,看完之後我又極力的推薦給我的閨蜜們,不看不行,哈哈。雖然最後是個悲劇,但是非常有劇情,劇中小女孩的表現很有張力,奪眼球。里昂大叔形象高大,成熟,印象最深的是他時刻處於戒備狀態,但遇到小女孩之後卻第一次睡了個好覺,真的很暖心。劇中的反面人物史丹菲爾真的超級超級冷血,看他的表演會讓人不由自主的雞皮疙瘩一身。劇中人物個個個性鮮明,劇情緊湊,會不斷吸引你繼續看下去,真的值得推薦,我反正看了不止五遍,還想在回溫一遍。


小潘潘O855

霸道小蘿莉和呆萌殺手大叔之間的感情在電影中令人感動,記得當時看過之後難以忘懷,電影剛剛開始就被小蘿莉的美驚豔到了,原來那時候就有鎖骨鏈了,小蘿莉因為家庭被惡警屠殺,向身為職業殺手的鄰居大叔求救,大叔儘管知道這是個麻煩,一再猶豫還是救了小姑娘,而後小姑娘教他識字,大叔教她成為殺手,兩人感情越來越好,殺手大叔外表冷酷內心溫柔,小蘿莉外表軟弱內心剛強。殺手大叔因為小姑娘的到來生活不在孤獨,小蘿莉也教他躺下睡覺,過正常人的生活,最後小姑娘復仇,大叔因為保護小姑娘與敵人同歸一盡。

整部影片讓人感覺溫暖,苦難的世界裡總會有一縷陽光照耀你的心靈,從影片中感受到了殺手大叔深沉的愛,大叔的死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最後小蘿莉把大叔那盆一直拿在身邊的植物,種在了土地上,代表了殺手大叔不在漂泊,將根紮在了地上。

影片沉重卻又充滿了溫暖與感動,折射了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