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圈门(扬州江都大桥镇)

从清末民初开始,大桥镇的商号富户,动议出资布设镇区内道路间的大小圈门十三道半,所设数字竟与镇境内十三座半庙庵堂巧合。当时,仅此3平方公里的古镇,有如此众多的圈门,在扬州也极为少见。

大桥镇除了西边的镇扬门,东边的通泰门,南边的南圈门,北边的北圈门这4个主要圈门外,凡是主街道与外面通行的巷道都有圈门把关,它们是:

东边,东街头的龙华寺圈门,东大街的曲巷圈门。

西边,河西卞朗西住宅门口前的圈门。

南边,鱼市口圈门,花土地庙圈门,徐氏宗祠圈门。

北边,北后街刘厚住宅后门口圈门,关帝庙北端圈门。

中间,中大街观音阁下圈门。

另有东街谢家巷内圈门,为谢家私宅所设,称为半道圈门。

圈门分散设置在镇内要道和街巷路口,犹如多重城门把关扼守。圈门的廓,青砖砌叠,高低错落有序。廓内的木板门厚薄不一,重要的圈门后置两根粗木,一横置,一竖置,起到顶住和栓住木门的作用。重要路口的圈门下方设有滑轮装置,为启闭方便。入夜时,圈门关闭,镇区主要街道与外界基本隔绝,防范盗贼,保境安民。

圈门在几十年的社会风雨沧桑中,亲历了集镇的盛衰和巨变。它在日寇侵略的国难岁月里,屡遭炮火弹雨袭击,多处破壁残垣,仍岿然屹立,坚守乡土。它也有过欢庆的时刻,披彩拥红地与大桥民众迎接渡江北上抗日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浓妆艳彩地欢迎“百万雄师过大江”,身披松柏红绸欢迎抗美援朝凯旋归国的“最可爱的人”。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还献出身躯,以块块砖石为地方建设奠基铺路,力尽其能。

当年的大桥镇,还有“站南圈门”的习俗。其时,附近乡里村间的贫困农民,多为身强力壮者,每日清晨站在南圈门路口,等待受雇打短工、干杂活,或推车载客、装货运输,以谋生计。农忙季节尤甚,多时竟达百余人,好似当今的劳务市场。此习沿袭至解放初期。

圈门早已不复存在,当时的一首《圈门谣》还有人依稀记得:

镇有圈门十三重,白沙昂首立当中;舟行南北赏江湖,带绕长堤贯西东;西圈门外望仙女,东圈门内伏青龙;北圈门中关帝守,南圈门下站佣工;客商往来人喧嚷,富贫兴衰不相同;年年岁岁送穷神,迎来盼去一场空。

大桥镇有十三道半圈门,也有十三座半寺庙,这不只是数字上的偶然巧合,恰恰反映了旧时老百姓在生活上保障安全和精神上慰藉寄托的基本需求。(朱 敏)

大桥镇圈门(扬州江都大桥镇)

大桥镇圈门(扬州江都大桥镇)

大桥镇圈门(扬州江都大桥镇)

大桥镇圈门(扬州江都大桥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