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對四合鄉來說,以“原味”一詞形容再恰當不過。巍巍馬鞍山,潺潺桐汭河。這座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小鎮似乎跳出了時間的桎梏,1800餘年未改其自然生態容顏。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撰文 | 華賢東

上世紀九十年代,似乎一夜之間,全中國的城市倏忽處處高樓。人民生活日漸富足,但冷漠的鋼筋水泥也替代了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奪去了每一個人心中“故鄉”的氣息。在經歷了令世界為之驚歎的三十年後,我們終於醒悟,自己所心神嚮往的心靈棲居不在那些高聳的“城市地標”裡,常常縈繞在腦海中慢生活的美好,其實隱匿在記憶中的青磚灰瓦下。

蒼山百轉見炊煙,茅屋高樓古樹巔。從上海或杭州出發一路向西,往日的繁華喧囂漸行漸遠,越過被蒼翠的林木包裹的層層山巒,透過漂移於群山間的薄霧,映入眼簾的是掩映在青山中的裊裊炊煙,儼然的屋舍星羅棋佈,清冽的河水穿城而過,彷彿誤入了一片鍾靈毓秀的洞天福地,這裡就是安徽廣德的“原味小鎮”四合鄉……

4月12日,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蘭·茶文化旅遊節暨第四屆皖南書畫院筆會”開幕,此次活動吸引了大批長三角媒體和遊客,眾人紛紛走進這座“長三角最具魅力旅遊特色小鎮”,一睹四合鄉“原味小鎮”的風采。

安徽省廣德縣四合鄉,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處,位於長三角、黃山、九華山的旅遊大通道,距離杭州僅160公里。著名文學家范仲淹遊歷四合時,曾寫下“南有靈山,北有大洞”之句,風光旖旎。2017年10月,四合鄉“原味小鎮”成功躋身“長三角最具魅力旅遊特色小鎮”榜單,也是宣城市唯一上榜的生態旅遊鄉鎮。

歷史積澱出了每一座江南小鎮的獨特氣質與風度。一座適合人居的小鎮理該“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舊,遊之者忘倦”,也應是文化歷史、風土人情延續最好的地方。四合鄉就恰恰是這樣的一個好去處。

對於四合鄉來說,以“原味”一詞形容再恰當不過。巍巍馬鞍山,潺潺桐汭河。這座被青山綠水環抱的小鎮似乎跳出了時間的桎梏,1800餘年未改其自然生態容顏。沿河而建的四合吐納著山水之靈氣,像一卷千年不朽的長卷,向每一個到訪的外鄉人敘述自己平靜且悠長的過往。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依託優質富氧山水,讓遊客充分體驗“原味”生態

自2014年以來,特色小鎮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中國大地上生長。以“特色小鎮”的發源地——浙江為例,浙江首批37個特色小鎮均以“小而美”且富有人文情懷的發展空間平臺為定位,形成了引全國效仿的“浙江模式”。

“優質的產業是小鎮立鎮之本,文化是小鎮之魂,旅遊是小鎮之美,社區是小鎮之身,只有這四位一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小鎮。”當特色小鎮的旋風颳到安徽,其根據自身的情況,創造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安徽模式”,而以四合為代表的“低碳、美麗宜居”的生態城鎮就是其最鮮明的旗幟之一。

四合鄉山水相伴,六山一水的自然風光令人稱奇。廣德第一高山馬鞍山坐擁其間,怪石嶙峋、飛瀑流泉、古木參天,是黃山與天目山交匯餘脈的皖浙分界山,也是廣德母親河之一汭河的源起之地,清澈見底的汭河水順勢而下,穿越重重山谷、流經村落,清冽澄澈的河水滋養著代代四合兒女。

近年來,為響應廣德“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號召,四合鄉按照“宜居、宜業、宜遊”的南部生態鄉鎮定位,堅持“生態立鄉,旅遊興鄉,文化活鄉,和諧建鄉”發展戰略,在全縣首推全域旅遊概念,編制了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明確全鄉旅遊發展定位,深入挖掘旅遊資源,依託豐厚的人文資源和歷史底蘊,積極完善旅遊服務配套體系,保護性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大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初至四合,穿行於古鎮之間,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直透人心的沁人空氣。據瞭解,有著“中國森林氧吧”美譽的四合鄉森林覆蓋率高達78.3%,負氧離子濃度均值超過11000個/立方厘米,最大化保留了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山頂負氧離子達到2100及以上水平,其河庫水質也優於Ⅲ類。

也正因為這優越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四合鄉以自己最原生態的“原味”故事為切入點,讓“春觀蘭花、夏遊靈山、秋登馬鞍山、冬季賞梅”成為了四合旅遊的一個重要標誌。

不經雕琢的天然之美,是四合得天獨厚的資源。為了立足四合“全域旅遊”戰略的發展背景,四合鄉力圖通過“旅遊+”的理念,激活四合“原生態”的特色資源,依託優質富氧山水,打造一批“原生態”的生態旅遊景點,其中又以運動攀巖遊、農業休閒遊為代表。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自古以來,廣德境內的靈山七十二景遠近聞名,靈山真境更是位居古“廣德十景”之一,素有“小黃山”之稱。山中峽谷澗水幽長,險峰競秀,瀑群高懸,各種奇石星羅棋佈,被評為3A級景區,根據規劃,四合鄉將著力結合生態農業觀光、農耕體驗於一體,將該地區打造成生態養生休閒區。

馬鞍山是四合乃至廣德境內的第一高峰,對當地人來說有著非凡的意義與價值。對於這座尚未完全開發的寶庫,四合利用馬鞍山山上緩坡地段,進行了登山步道的開發。據透露,未來這裡還將逐步建成集風景觀光、健身康體、休閒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特色運動攀巖項目,並將進一步延伸打造自駕營地、山地度假木屋、野外拓展基地、山地運動歡樂谷等多個項目。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為更好地順應“原味小鎮”的建設理念,近年來四合鄉還專門設立了四合鄉遊客服務中心,完善內部設置和配套設施;在旅遊景區、住宿、餐館、購物等旅遊服務場所設立了旅遊諮詢服務檯,公佈諮詢、投訴和救援電話,在住宿方面,制定了四合鄉旅遊住宿業管理辦法,有供接待遊客的社會旅館5家,有供接待遊客住宿的農家客棧20家,住宿設施配置合理,安全衛生,能滿足遊客住宿要求,客房出租達到65%。

傳承綿延千年古風,讓遊客流連沉醉“原味”人文

雖然經歷了1800年漫長歲月的洗禮,但是身處群山之間的四合鄉仍舊猶如一塊無暇的瑩瑩璞玉,世外的浮沉彷彿與它無關,純樸至真。物華天寶的自然環境,也孕育了人傑地靈的一方水土,未曾泅染凡塵氣的四合,也由此保留了自己最原生態的悠長文脈。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從引人入勝的“五龍聚義”神話,到熱鬧非凡的省級非遺“火獅燈”表演,到曾與靈隱寺齊名的千年古剎靈山寺,再到蘊含著文明鄉風的先賢故里,又到如今聲名鵲起的皖南書畫院,四合鄉綿延千年未曾中斷的文化傳承,無不讓世人對這份遺世獨立的“原味”人文風情感到新奇與敬畏。

作為“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誕生於晚清同治年間的省級非遺“火獅燈”是四合鄉的一面旗幟。距今已有150多年的“火獅燈”表演,是目前當地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表演,也是其純樸民俗文化的最好體現。其獅燈頭、馬燈尾、龍燈身的奇特造型以及表演者運用皮影戲的操縱方法控制火獅子全身的奇特“玩法”,深受民眾喜愛,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有五套劇情的完整傳統舞蹈表演形式。每逢佳節,當地民眾都會以最傳統的火獅燈表演來表達喜悅之情。

如果說以“火獅燈”表演為代表的民間文化藝術構成了四合鄉淳樸的人文原味底色,那麼以皖南書畫院和國家級書法大師曹壽槐名人故里為平臺的書法文化則給四合鄉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和內涵。近年來,四合鄉通過舉辦四屆皖南書畫研究院鄉村採風暨文化旅遊節、 皖南書畫研究院筆會暨蘭花展,提高了四合鄉的知名度,使文化與旅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2017年元月,全縣唯一的鄉賢文化館順利建成開館,目前副館建設已經啟動。據瞭解,未來四合鄉還將循著這條道路,建設包含書畫文化街、竹與絲綢藝術品街、美食餐飲街及精品主題客棧的汭河文化風情街,以期更好地展示“原味小鎮”的古色古香。

信步於四合鄉的田間阡陌,窄巷曲徑通幽,石板逶迤連綿;聽松聲、澗聲、琴聲、鄉樂隨風入耳;曲水流觴,原汁原味的古鎮鄉風,沁人心脾。

“絲”與“竹”構築的“原味”新經濟,給古鎮旅遊增色添彩

四合鄉林業資源豐富,竹類面積達4萬畝,擁有國家級紅殼竹標準化示範區,榮獲“筍乾之鄉”榮譽稱號。多年來,四合鄉依據自身原始的資源特質,用最原鄉的地域傳統工藝,在全國打響了當地竹產業的名號。有數據顯示,該地區2016年竹產業工業總產值達4.5億元。

其中廣德靈峰竹藝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竹編制品尤為受人矚目。據瞭解,該公司的產品均為純手工製作,獲多項國家專利,產品遠銷國際,更是與國際品牌Gucci達成了長期合作關係,成為了其指定供貨商,2016年銷售額達0.65億元。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然而,四合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各項產業都存在著明顯的瓶頸,產業發展的改變迫在眉睫。據介紹,未來四合鄉的“絲”“竹”產業將在現有工藝基礎上向藝術化、精品化方向提升,首先拓展純手工的工藝產品,將宏祥絲綢、新豐絲綢、靈峰竹藝與春禾竹製品為代表的傳統手工技藝與書畫藝術創作、絲綢工藝相結合,由絲、竹產品變為工藝品,打造本地工藝品牌,並謀求與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天堂傘、LV等合作。

上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四合絲綢產業從無到有,作為鄉鎮主體產業發展迅猛,高峰時期從業人員達3500餘人,蠶桑種植達5000餘畝,湧現出一批以曹永炎、秦勁禾、王學益為代表的傑出鄉鎮企業家,為四合鄉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歷經40多年的絲綢產業發展歷程中,曾創下廣德鄉辦集體經濟發展的多個輝煌,蠶、絲綢資源極為豐富,絲綢文化源遠流長。

在這裡,藏著一個歷經千年卻未失“原味”的古鎮

近年來,絲綢經濟在改革、蛻變、調整、轉型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四合的絲綢企業作為歷史經典企業,技術領先,品牌知名度較高,建成了集生產、物流、旅遊、展示於一體的現代化龍頭企業,產品供不應求,擁有一批熟練技術工人,帶動了一大批勞動力就業。其中以宏祥絲綢織造有限公司和新豐絲綢有限公司為領頭企業,2016年絲綢工業總產值達10.5億元。

如今,四合鄉以旅遊為核心,積極帶動一批原鄉的手工藝藝人創業,力求培養一批最具本土特色的民間工藝大師。其中尤以茶藝、竹藝、絲綢、書畫四大主題為主,集體驗、創意、展示、企業洽談功能於一體。

此外,四合鄉還提出了“旅遊+工藝”的理念,將以旅遊為核心,拓展工業旅遊項目,在打造非遺工藝片區的基礎上,匯聚包括四合竹筒酒工藝、邱村鎮涼蓆傳統技藝、東亭鄉摺扇製作工藝、誓節鎮傳統制陶工藝在內的廣德傳統手工藝行業,打造集工藝品展銷、展示、手工體驗的工藝產業創意區,形成聚集效應,帶動旅遊工藝品的發展。

在此次“蘭·茶文化旅遊節暨第四屆皖南書畫院筆會”活動中,由皖南書畫院和書法大師曹壽槐名人故里組成的四合書畫藝術坊以及由徽白茶、老鷹茶合作社為代表的四合茶藝體驗坊大放異彩。其中四合優質茶葉品種更是成為展示四合茶藝工藝的重要代表,而以茶藝體驗、採摘、製品、品茗於一體的茶藝體驗坊,也讓所有遊人印象深刻。

人們不難發現,文化創新與歷史沉澱在這座古樸的原味小鎮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毓秀鍾靈,滄桑久歷,在變與不變中,這顆深藏在青山秀水之間的明珠,即將迎來全新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