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陕州区的观音堂镇,为什么被誉为“中州名镇”?

豫西新观察



地处渑池县与陕州区交界处的观音堂镇,是陕州区最东边的一个乡镇。从镇政府所在地往西500米,有座历经数百年的观音庙,庙里至今还供奉着巨大的佛像,每天香火不断,观音堂镇由此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个地处崤山腹地的古镇,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这个镇之所以名声在外,第一个原因就是与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甫经过观音堂镇的石壕村时,写下的众所周知、名垂千古的诗篇《石壕史》有关。

第二个原因,就是观音堂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地区丘陵山区,位于古都长安和洛阳之间,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崤函古道就从观音堂镇境内通过。

第三个原因,与它的繁荣有关。上世纪初,陇海铁路往西只修到观音堂镇,这里便成了终点站。因此,大量的西运物资由火车运到这儿,或分载到船上经黄河水运,或用马车载着经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过黄河会兴渡口(茅津渡)北运至山西。同时,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资又船载车装拉到观音堂等待装火车东运,这儿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与光绪逃至西安避难,后返回北京时就在观音堂住宿。1914年至1921年,冯玉祥将军奉命到豫西剿匪驻扎观音堂。1924年7月,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途经观音堂,然后乘船逆黄河而上,忽发灵感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杂文《看镜有感》与《说胡须》,无形地提升了观音堂镇的知名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逐步改善条件,打通了观音堂以西的铁路,东西物流才得以顺畅,观音堂这个物流瓶颈也随之消失了。改革开放,观音堂镇进入新的繁荣期,楼房林立,城区人口成倍增长,蕴藏了太多发展故事的豫西古镇,由此名声在外。


看世事观人生



很久以前,皇帝开科举。有一个书生,上京赶考。到了陕州地带崤陵道上一处村 路,见一村妇,手执书卷,正责训罚跪一个孩童。上前问之,原来村妇嫌孩童学习不用功,对不上她出的诗题。书生听得这样一位山野村妇能教子读书赋诗,很是惊奇便问是何诗题, 村妇见书生眉清目秀,举止文雅,头戴方巾,身着蓝衫,便说,“风吹蓝衫靛喷香”,书生当下解答不上,走在路上,仍未想出答句,进了考场,还在苦思冥想。这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他放弃以往的八股俗套,随口说出一句诗“雨打红抱龙意醉”,让考生答对。考生们面对皇帝即兴出的冷僻怪题,竟无一人能符上,唯有这一书生听了,马上挥笔写下“风吹蓝衫靛喷香”,书生不但中了状元,还被招为驸马。这新科状元还乡祭祖,路过崤陵山村,拜谢村妇时,却寻找不到,便信为南海观音下凡点化,于是就修建一座观音大堂,年年祭祀。观音堂地名,沿袭至今。

我们解读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为何被誉为“中州名镇”,首先要了解豫西三门峡市陕州区境界的崤函古道。自有史志记载以来,历代统治者无论称雄关中还是入主中原,崤函古道都因其险固和交通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有“登崤函之威夷,仰崇岭之嵯峨”的赞评。崤函古道为古代中原与陕西关中之间的重要枢纽和必经之地,掌控豫陕,坐视三晋。而观音堂镇所处位置恰恰是它的咽喉命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至今仍为国防重要守备地域。 观音堂镇文化底涵浓重物产丰富,境内古迹甚多,有名气的有以下几处: 七里古槐


古槐在县东观音堂镇七里村小河岸边, 村高24.5米,树围8米。树形奇特,挺拔苍劲。服众容其为龙头凤尾。干百年为人们所瞩目。因树在贯通东西的崤函古道上,又有“敬德勒马观古槐”的传说。

钟楼位于观音堂镇观音堂村街东,楼系三层六面体管带斗拱的砖石木构筑物,台阶高0.56米,底层3.6米,六面体的每面宽3.4米,基层正面顶部刻有“白鹭飞来”字样。周有砖雕图案,分别为雕龙、奔马和花乌等。第二层高2.5米左右,每面各有雕权窗一个。第三层高的3米,用木斗拱将角馆挑起,上复琉璃筒瓦,束顶。 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所立“创建钟鼓楼碑记”载,钟鼓褛为关帝庙的附属,由当地兴隆号周凤德和三兴号张文耀等集白银1,700余两,历时1年半建成二楼,思借晨钟暮鼓震聋启聩以佐国家。可惜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钟楼。

上世纪初,由比利时国承揽的陇海铁路往西修到观音堂镇,由于当时的技术和财力无法解决崤函山脉的阻碍,受条件限制,这里便成了终点站。因此,大量的西运东输的物资货物由此转运周转,。短时期内形成了一个物流经济中心,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加之在观音堂境内本身就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火车运输的便利快捷。到上世纪20年代,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煤业市场,观音堂矿区开采出来的原煤经火车运往东南各地,因此各地商家或煤贩子都在观音堂设立“办事处”,以第一时间采购出产的原煤。由于经济活跃,山西的一些商家也看好这块地皮,纷纷到此做生意,使得当时的观音堂形成了比陕州城还要热闹的景象。鼎盛时期形成“四街十二巷” 的繁荣街景。在当时的条件下,观音堂成为西部重镇,也留下了革命的种子。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大罢工,观音堂附近的铁路两边工棚里住着数千名修路工人,是铁路工人中数量较多又较集中的区域。李大钊得知后,当即派罗章龙到此发动工人,指导、组织罢工运动,并取得了胜利。在1921年11月爆发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影响下,陕县观音堂车站工人符敬宗、水湛寅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豫西历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逐步改善条件,打通了观音堂以西的铁路,东西物流才得以顺畅,观音堂镇所处的地域优势也随之消失了。往日热闹、活跃的市场气氛,渐渐恢复了平静。观音堂镇经历了许多年的红火,“中州古镇”演绎了众千故事,并永远留在了各种文献和老者的记忆中。

进入新时期,千年古镇换新颜,2014年7月,观音堂镇被国家住建部等七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2015年8月,被河南省政府定为首批“河南省重点示范镇”及“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5年被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省级卫生乡镇”称号;2016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先进文化艺术之乡”。 在2016年7月陕州区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扎实推进观音堂副中心城区与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形成‘一镇一区’发展新格局。”成为观音堂镇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向。明确了目标,万事谋在先,将观音堂镇建设成为陕州副中心城区这一重大举措应运而生。随之加快的各项建设,观音堂镇将与陕州主城区形成陕州发展的东西两翼,为豫西大地插上腾飞的翅膀并重振“中州古镇”的风貌。


清瘦客

观音堂镇是三门峡市陕州区最东边的一个乡镇,它因观音寺而得名。千百年来,这个地处崤山腹地的古镇,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杜甫经过观音堂镇的石壕村时,写下的众所周知、名垂千古的诗篇《石壕史》。



观音堂镇被誉为“中州名镇”,与它百年繁荣密切相关。上世纪初,陇海铁路往西只修到观音堂镇,这里便成了终点站。因此,大量的西运物资由火车运到这儿,或分载到船上经黄河水运,或用马车载着经崤函古道西行,抑或是过黄河会兴渡口(茅津渡)北运至山西。同时,西部、北部各地的物资又船载车装拉到观音堂等待装火车东运,这儿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逐步改善条件,打通了观音堂以西的铁路,东西物流才得以顺畅,观音堂这个物流瓶颈也随之消失了。

改革开放,观音堂镇进入新的繁荣期,楼房林立,城区人口成倍增长,豫西古镇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看面相观人生

观音堂的由来是根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观音庙而来,至于更早的名称,无从考证.从历史遗存看,在明代以前应该是个小村落,其名气远低于金代的兴隆镇(甘壕村).从发现的古代遗迹看,远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人类居住,两汉是观音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近年施工中发现的大量汉墓可说明这一点.后经过三国战乱,五胡乱华,到了隋唐,观音堂没落了,要不诗圣杜甫也不可能借宿石壕村,至于观音堂在清代以前叫什么名字,希望高手们不惜赐教.


细雨归鸿LYH

知道一点,陇海铁路最初的终点站,交通发达,因为有观音堂煤矿,所以做生意的商贾众多,人口也比较集中,人们的经济收入也比周边好很多。慈禧西逃也是由此地逃向西安,在那时候这里几天就可以盖好一座行辕。有一点不好就是缺水!吃水没有问题,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工业用水就比较糟糕!


用户不想说话

观音堂镇地处渑池、宜阳、洛宁三县结合部,地方特色 镇区内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市场繁荣,历史悠久。煤、铝矾土、石英石,石灰石等地下矿产资源储量大、质地优,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