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瓷器:捉刀代筆的刻畫工藝

馬未都說瓷器:捉刀代筆的刻畫工藝

黑釉刻花玉壺春瓶

高21cm,口徑6.5cm,足徑7.5cm

瓷器的裝飾手段很多,經後人歸納可分為若干:

素器——以釉色或胎色作為表現形式;

堆塑——手捏或模製強調外形變化;

繪製——在單一色地上用軟筆繪製圖案或文字;

模印——按預先設計的紋樣制模為範,效果盈潤;

刻畫——用利器在平滑的胎體上刻畫紋樣,追求立體效果;再有就是多種手段並用,隨心所欲。

刻畫工藝是瓷器製作出現得最遲但是成長最快的裝飾手段,究其原因,制瓷工藝成熟當為大前提。

刻畫瓷器對胎體要求極高,厚薄均勻,易受刻畫;再細分一下,刻與畫受力不同,前者重,後者輕,所以早期陶瓷刻畫作品以畫為多,比如唐越州窯。

馬未都說瓷器:捉刀代筆的刻畫工藝

定窯白釉刻花牡丹紋盤

高3.1cm,口徑26.7cm,足徑18.1cm

中國宋代以前的多數民間窯口,都試圖使用過刻畫手段,除汝、官、哥、鈞官窯系統外,南方的越州窯、龍泉窯、饒州窯,北方的定州窯、耀州窯、磁州窯都曾以刀代筆,繪製江山。

用筆繪製瓷器的侷限,是對胎土的白淨度要求甚高。儘管北方的磁州窯工已廣泛使用了化妝土,對深淺不一的胎體進行了粉飾,但仍抵禦不了以刀代筆給他們帶來的歡樂。

在利器之下,原本平滑的胎體表面深淺有致,構成另一種風味。

馬未都說瓷器:捉刀代筆的刻畫工藝

耀州窯青釉刻海水鴨紋碗

高7.4cm,口徑17.8cm,足徑4.9cm

越州窯。最早的刻畫上溯到早期青瓷,記錄文字當為首創。後來成熟的越州窯以細竹籤精心刻畫,纖巧細緻,江南水鄉的靈秀躍然瓷上。

饒州窯。宋代的饒州窯工不諳筆墨,刀法卻透著嫻熟,在薄如卵殼的胎體下,操刀遊刃,無論人物花卉,翎毛走獸,都令人歎為觀止。

龍泉窯。厚重的胎體成為窯工大顯身手的場地,粗枝大葉,飛龍在天,罩上肥厚豐腴的瓷釉,含蓄地表達了文化的意圖。

馬未都說瓷器:捉刀代筆的刻畫工藝

龍泉窯青釉弦紋瓶

高31cm,口徑10cm,足徑11.3cm

定州窯。白瓷動刀一開始顯然是追求金屬鏨花效果,陶瓷的發展也得益於金屬器的製作,以易碎的陶瓷喬裝不易碎的金屬器,定州白瓷當為第一。

耀州窯。耀州地處西北,民風粗獷,所刻瓷器也是刀刀犀利,乾淨利索,從不拖泥帶水,看過西北人刀削麵的操作,才能頓悟。

磁州窯。最為複雜的現象出現於廣袤的華北大地,北宋時期的政治中心區域。今天所能看到的磁州窯系統紛雜的瓷器中,刀筆並重,風騷各領。

馬未都說瓷器:捉刀代筆的刻畫工藝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高39.4cm,口徑3cm,足徑9cm

捉刀代筆。典自《世說新語·容止》:“魏武(曹操)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琰)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此典用於瓷器裝飾,亦出同一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