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儿子李恪的母亲是隋朝遗孤,他是因为隋朝血统才没有当上皇帝吗?

网路昙花

李恪出身显赫,融合了杨隋、李唐、独孤氏三大贵族血脉,继承了隋、唐两朝渊源深厚的皇族基因,可谓千古难得一见。

其高祖父是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唐国公李虎。曾祖父是世袭大柱国将军、世袭唐国公、陇西郡公李眪,其曾祖母乃是大柱国、大司马独孤信四女元贞皇后。其祖父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其父亲是开启“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

其外高祖父是北周开国功臣,八大柱国之一的隋国公杨忠,其外曾祖父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外曾祖母是独孤信七女独孤伽罗。其祖父是隋炀帝杨广。母亲是杨广长女杨氏,后为李世民的杨妃。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也是庶长子。《旧唐书》有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就是说,李恪文武双全,李世民常说他的儿子中李恪最像他,甚是喜欢这个儿子。既然唐太宗如此青睐这个儿子,为何他最后无缘帝位呢?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育有三位嫡子:太子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按照立嫡立长的立储原则,八岁的李承乾以嫡长子的优势被立为太子,这位太子成年后喜好声色,有短袖之癖,沉迷无度,但是惧于太宗,在太宗面前装二十四孝好儿子。李承乾有腿疾,因此担心被废,深深忌惮自己的同母弟李泰。这位魏王李泰也是嫡出,看不起自己的这位哥哥,心怀夺嫡之念。两虎相争,东窗事发,太子李承乾以谋反罪被废,李泰也被罢黜。

此时嫡子只有晋王李治,太宗认为他年幼且仁慈软弱,并非帝王之才,有心立庶长子李恪为太子。这个决定遭到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群臣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自古嫡子尚存,不应立庶子。何况李恪生母乃是前朝公主,陛下能留他们母子性命已是仁慈,怎能让留有前朝血脉的子嗣继承大统,这不是混淆了李唐的血脉吗?长孙无忌执意如此,唐太宗只能作罢,最后立李治为太子。

其实,李恪留着隋朝杨家血脉,所以不能继承大统,只是长孙无忌的借口。他执意立李治为太子,只是因为那是他的亲外甥,他要保住长孙家的地位和荣耀。在李治登基后,长孙无忌掌权,设计陷害李恪将其冤杀,扫清了独揽朝政的障碍,可怜李恪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总结来说,李恪无缘帝位主要是因为:他不是嫡出,不是长孙皇后所生,没有长孙无忌这样的靠山。他若是继位,无疑会冲击到既得利益家族的权益,各大门阀士族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史论纵横



吴王李恪,生于619年。死于653年。其父李世民。其母隋炀帝之女杨妃。外祖父隋炀帝。李世民第三子。可以说是 集两朝帝王血脉。但就是因为太高贵了,虽然2次被“提名”为储君候选人,但最终都败北。不仅没有继承皇位,最后还被权臣长孙无忌陷害而被诛杀,下场很惨。

李世民对李恪还是很钟爱的,登基当年就册封为汉王,第二年为蜀王。名义上为益州都督。以后李恪多次被加封和遥领地方官员,但由于的是宗室的原因,实际上并没有赴任。在贞观11年李恪由于打猎被御史弹劾。李世民不想处罚李恪,便想把此事推诿给吴王长史权万纪。言道:都是权万纪没有劝阻好李恪。御史柳范回怼李世民道:“房玄龄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权万纪又有啥能力劝阻李恪游玩?”怼的李世民无言以对。只好大怒回宫。冷静以后,觉得柳范说的对。处罚了李恪。也由此看出李世民对李恪的喜爱。也看出李世民心胸的开阔。

由于李世民是篡位登基。所以在选择他自己在选择太子的时候,所以自己在立太子的时候十分慎重,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李承乾烂泥扶不上墙。而且在贞观十七年宗室李佑谋反,牵扯到李承乾,李世民大怒,又加上魏王李泰构陷。促使李世民废了李承乾,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经过一番观察,李世民觉得李治性格柔弱。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对朝臣们言道:吴王类我。可为太子。国舅,宰相长孙无忌强烈反对。李世民怒道:因恪不是令甥乎?(因为李恪不是你亲外甥吗)。长孙无忌大言不惭地说,太子仁厚。可为守成之君。再者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李世民此时也只好作罢。李世民作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是嫡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感情很好,毕竟立皇后所生之子为皇后是符合封建法统的,但最关键是的是、长孙无忌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晚年的李世民没有能力加以限制和阻止了,如果自己强行将李恪立为太子。是必引发国家动荡,甚至二次玄武门之变。李恪做为隋炀帝的外孙,大唐的朝臣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朝臣可以接受李世民任何一个孩子当太子,但唯独李恪不能当。

而由此长孙无忌对李恪甚为忌惮,在李治当皇帝以后,借由房遗爱谋反,诛杀李恪。但长孙无忌说李治仁厚,但就是这个仁厚的李治杀了自己满门。地下有知的长孙无忌又不知做和感想。

但必须指出的是李恪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还是比较冷静的,没有主动争取过,因为他也知道自己两朝帝王贵胄其实是自己的劣势。李恪性格果敢,文武兼资。但就是由于是庶出,尤其是是隋炀帝的亲外孙,有此一条,李恪就知道自己就没有资格为太子。所以在日常行为上,李恪很是本分。没有任何逾越。但就是李世民一时意动才有李恪的杀身之货。

永徽四年,由于房遗爱谋反一案,为了活命房遗爱受长孙无忌暗示。故意说要联合吴王李恪谋反。长孙无忌借此斩杀李恪。李恪在临死前,大怒长孙无忌弄权,残害宗室。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必死无疑。而日后长孙无忌果应此报。李恪死时仅34岁,可为英年早逝。万幸的是有4个儿子,由于是获罪宗室。躲过了武则天时期对李唐宗室的杀戮,总算不幸中的万幸。

李恪的冤案一直到李治和武则天驾崩以后,在神龙二年才彻底平反。李恪的孙子李昆继位为吴王,可以说就是因为李恪是隋炀帝帝外孙失去了太子之位。隋朝帝胄血脉是他最大的软肋和短处。


清水空流

李恪(619-653年),是李世民儿子中比较能干的一位皇子,但是,即便他再优秀,也很难登上皇位。因为他是庶出,并非嫡出。长孙皇后一共为李世民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尊卑长幼,皇位都是嫡长子继承,而嫡子,才是皇帝真正意义上的儿子。所以,李恪虽然优秀,但是从名义上来讲,与李世民的三个嫡子丝毫没有竞争力,这是命运使然。



但是,李承乾因为成年后作风不正派,乱搞男男关系,深受老二李泰鄙视,李泰处处与李承乾争功,搞得李承乾名声越来越不如李泰。后来李泰试图夺嫡,李承乾被逼得想谋反,终被李世民废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嫡三子李治成了唯一一个没毛病的嫡子。但是由于李治为人懦弱,所以李世民就想到了李恪,李恪是庶长子,十分勇武,李世民十分器重他,说他是儿子里面最像自己的一个,遂欲传位于他。但此举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说李恪是庶出,且是前朝杨妃之子,于法于理都不可继承,所以,李世民只好传位给李治。最后,被长孙无忌诬陷至死。血统问题,只是长孙无忌的一个借口,他作为李治的舅舅,恐怕目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外甥吧!


历史密探

李恪没有当上皇帝有一部分原因是隋朝的血统,另一部分原因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因,所以李恪离皇位还是很远的,就是太子不在,长孙皇后的雉奴还在,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做为李治的舅舅,不管李恪怎么优秀,他也不能让李恪当皇帝的,所以李恪当不上皇帝,是在情里之中。


一朵盛开的美丽百合

李恪的母亲杨妃确实是隋朝的公主。而且杨妃先是齐王李元吉的妃子,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被杀,杨妃顺势投入了李世民的怀抱,成为了李世民的妃子。

李世民登基之后,即立皇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在中国古代立储的原则是立嫡出之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可谓是一对模范夫妻,生有三个儿子,即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李世民因为喜欢魏王李泰,而导致李承乾感到太子之位受到威胁而作乱。因此在废掉太子的同时,也把李泰给幽禁在封地,不得回长安。于是,在嫡子之中就剩下晋王李治了。李世民最终也只得立李治为太子,不为别的,就因为李治是嫡出。

李世民在最后的一年里,觉得李治仁弱,不像自己,反观李恪却比较像自己年轻的时候,因此有过想立李恪的想法。但是,立即就遭到了国舅长孙无忌的反对。长孙无忌反对的理由是,已经乱过一次了,你还嫌不够乱吗?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立一次储,大臣们就要站一次队,跟对了飞黄腾达,跟错了潦倒蹉跎。并且长孙无忌爵封赵国公,官居宰相,是魏征之后,唐太宗唯一言听计从的人。因此,长孙无忌一句话,唐太宗就打消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

所以,李恪没有当皇帝,不是因为他的血统,而是因为他不是嫡出,而且有长孙无忌在,他肯定要保护李治不被废。永徽四年,长孙无忌就以谋反为名将李恪赐死了。


傅斯鸿

李恪的母亲的确是隋朝的公主,但这不是其没有被立为太子并成为大唐皇帝的原因,他没有被立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是嫡子,因为那个时代皇帝选太子的标准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不是后来大清时期的立德才兼备的标准。


从李治本身来说他与皇位本是无缘的,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李承乾和李泰,只是因为他们两人之间为了太子大位之争,最后两败俱伤,这才让同样是嫡子的李治捡了个大便宜,荣登太子大位。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立了相对仁弱的李治为太子了,但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并不怎么喜欢,其心中更看好的是李恪,在晚年的时候,曾多次想改立李恪为太子。可惜的是李恪没有一个位高权重的舅舅,因为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的劝阻,使得李世民的这一念头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也因此李恪与皇位彻底绝缘了。


文史坊

这个只是很小的原因吧,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李恪身边缺少一个能在唐太宗跟前说话有分量的人,所以太子之位基本就和他没关系了,即使唐太宗动了念头。

太宗一朝,曾经上演过争夺太子的好戏,但这个李恪没有太多关系,而是在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这对同父同母兄弟之间上演。李世民有些偏心李泰,处处看不上李承乾,终于逼的太子铤而走险。面对已经水火不相容的两个儿子,李世民才醒悟过来,知道如果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李泰必死无疑,反之李泰也必将致李承乾于死地。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老实巴交的李治脱颖而出,成为了太子。权臣长孙无忌立刻倒向自己的这位外甥,全心全意的辅佐他登上皇帝位。

按照史书的记载,李世民曾经动了立李恪为太子的念头,因为在当时,李恪的人望要远高于李治的,又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被盛赞为“英果类我”。但就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历陈立李治为太子的种种好处,并奉劝李世民尽快下决心。其实李世民也能看出来长孙无忌的用意,所以很明白的说长孙无忌就是在偏袒自己的外甥,但也只好作罢。

毕竟长孙无忌和自己的关系,以及长孙家在当朝的实力,这些因素或许就是李世民不得不放弃李恪,把李治扶上太子之位的原因吧。如果能有一个跟长孙无忌一样级别的大臣力挺一下,李恪或许也就不会这么轻易的被放弃。


王朝的废墟

不是,唐太宗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不单单考虑到才能,还考虑到后世。当时李恪比起高宗李治来说其实李治更加适合。

首先李治是嫡子,是长孙皇后的儿子,从立嫡方面上是压过李恪。

第二、李治为人仁厚,可李恪则比较霸道,如果让李恪登上皇位难免会重蹈当年自己和李建成兄弟阋墙的悲剧,甚至会引来一阵腥风血雨。

第三、李治的太子之位受到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朝中众臣的支持


潇萧历史文社

你们包括回答问题的人你们是不是电视剧看多了,李恪的母亲在史书中只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其他不详。李世民杀兄弟强抢太子位,逼李源退位,这才当上皇帝。告诉你们,真实的历史是李建成是个贤能的太子,有政绩也有军工,并非被李世民诟病的那种,李世民是嫡次子当皇帝自己也从未想过立庶子为太子李恪生母杨妃不受宠,李恪更不受宠。李世民篡改史书,污蔑他人,是惯犯。李世民在唐初年也打了很多败仗,但是他比太子建成会笼络人,更加狠毒,太子建成贤德仁重,米有听从魏征的建议先杀李世民,否则就不会有李世民继位了。可是李世民最后子孙被武则天差点儿杀绝,只有李恪一脉跑到乡下隐居才得以保留。这也是报应吧。


MC大电影军团总指挥官

不是的,这和李恪的血统没关系。古代是讲究礼法的,皇家立嗣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孙皇后作为唐太宗的正室,她的儿子是礼法上天然的继承人。更何况她还不止给李世民生育了一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位嫡子,论地位都排在李恪前面。怎么轮都轮不到他这个庶长子继位。李承乾被废,李泰因为阴谋夺嫡,同样被李世民所弃。在这种情况下,李治就是继承人了。更何况那时长孙无忌这些重臣都支持李治,无论是从礼法的角度,还是从背后的支持角度来看,李恪都不可能取代李治这个嫡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