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墳墓叫“陵”,這種叫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李行知

皇帝的墳墓被稱為“陵”,是有一個歷史發展演變階段的,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帝王的墳墓逐漸開始稱為 “陵”。

在中國古代,墓葬的種類從廣義上可以分帝王墓葬、諸侯墓葬、將帥墓葬、一般墓葬。帝王陵墓是中國階級社會的產物,它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與歷史上歷代帝王制度相始相終,記載了朝代更迭各朝陵墓制度的沿襲過程。

商代以前的諸侯墓葬講求“不封不樹”,被人為發現的較少。商以後的墓葬大多以考古發掘為主,王侯級的伴有車馬坑,封土冢等。從西漢開始,磚室墓較為流行,這種墓葬是以空心磚為主體,搭建有墓道、墓室、槨室,有的還有頭箱,坑裡伴有墓主生前使用的器物及一些祭祀禮器。到了東漢,磚室墓和壁畫壁出現,有耳室。這些墓葬雖與王陵的形制、結構、規模不盡相同,但都包括有墓道、墓室和槨室。

商代至戰晚期的王陵有的呈“亞”、“中”、“甲”字型。墓道有四條、兩條、一條之分。

秦漢帝陵在中國墓葬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開始出現了前朝後寢兩個部分。“朝”即帝王處理政務的辦公場所;“寢”是帝王與后妃居住的居室。《後漢書·明帝紀》注引蔡邕《獨斷》載:宗廟之制,古者以為人君之居,前有“朝”,後有“寢”,終則前制“廟”以象朝,後製“寢”以像寢。“廟”以藏主,列昭穆,“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總謂之言。……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敢,故今陵上稱寢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備,皆古寢之意也。

西漢武帝起,陵寢制度再次發生了變化,突出皇權的地位,不再以“左昭右穆”的順序進行排列,而是以其為核心建陵。至此,西漢後期帝陵分佈在武帝周圍。開始出現了臣子陪葬墓。在君王陵寢周圍陪葬有功臣良將的墓冢,體現了“主尊奴卑”的中央集權。


倪說歷史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從後半句周文王曾避過風雨,可知“南陵”的“陵”並非帝王墓之意,而是指代山川——但古帝王喜營山為墓的習性,卻是自《左傳》便可考了。

夏商周三朝及更往前推的歷史,幾乎算是神仙統管的時代,皆因其時或資料缺失,或語焉不詳,但這段時間君王的墳墓被稱為墓應是無疑的。據《周禮·春官》中記載,“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凡邦中之墓地,萬民所葬地”,即在周時有專人對諸侯的喪事進行統管。這項舉措,大約“惠及”當時的諸侯、卿、大夫、士等,只要有爵位,都在喪禮的約束範圍內,平頭百姓是沒有這“福利”的。所謂的“墓大夫”,職司地理地形,需要將全國墓地畫在圖上。

中國古代帝王的墓稱為陵,大約在戰國中後期,首先出現在秦、趙、楚等大國,這是社會生產力具有了一定發展的體現。先秦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低下,上位者的盤剝更使民眾的生活雪上加霜,紅白喜事對百姓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其實就算今天,普通人們結個婚、送個葬也是大有負擔,更何況奴隸社會?推及少數民族有天葬等風俗,信仰是其一,恐怕也不無減少“預算”的目的。到了春秋戰國,雖然說不上發達,但站在人們巔峰的君王們已經有餘力來折騰這些事情,慢慢搞出分別也是可以預見了。

當然,君王的墓被稱為“陵”,也是王權加強的集中體現,營山為墓,為的自然不是鋪張浪費,而是對其統治地位的體現——既然封如山陵,則取其義,“陵”應運而生。據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載的王陵的規制,可建九丈高,差不多就是今天到九樓的高度。你以為這就夠震撼人心,卻不知有幾個帝王其陵墓是低於這個“標配”?事實上,很多帝王都要高過這個標準。秦始皇更是此中“豪傑”,他以長生為追求,失敗後,退而求其次,希望讓秦軍衛隊能夠在地府下也為他服務,建造出舉世無雙的秦始皇陵。這陵的建造技術可說極為高超,人人都知道這墓內定然肥得流油,卻瞪著眼兩千年,二十一世紀都無人能夠將其打開!

漢代起,帝王墓稱為“陵”就形成了一種制度,後世帝王對此可謂“雲集景從”,不得不說,這玩意兒對生產力是一個極大的浪費。不過這也給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潛在的歷史文化資料,現代盜墓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大行其道,其實也是有幾分這豐富墓葬文化的滋養的意味。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生前沒當過皇帝,其墳塋卻叫做“陵”的,這種人一般是墳頭冒青煙,讓子孫作了皇帝寶座,得以追諡,如司馬懿被晉武帝司馬炎追諡了個“太祖宣皇帝”,其墳塋就改稱“高原陵”了。這等便宜“陵”在歷代政權交迭之中多有出現,此處不再贅述。


鄧海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是李白的《憶秦娥》。詞中說到的“漢家陵闕”,是指現在陝西關中平原上的西漢帝王陵墓。在中國,帝王陵墓很多,比如秦始皇陵、乾陵、明十三陵、明孝陵、清東陵、清西陵、定東陵、崇陵等慈禧的定東陵是中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寢建築

群。

帝王們為了“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登基即位伊始,就著手為自己建造陵墓,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那麼,為什麼古代帝王的墳墓稱為“陵”呢?這種叫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也都稱“墓”。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帝王的墳墓逐漸開始稱為 “陵”。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帝王為了顯示王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便將墳墓建得像一座山陵,故皇帝的墳墓得名陵墓。唐代皇陵更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不僅佔地廣闊,而且還有相當的高度。帝王以“九五”為尊,所以,規定將墓建成九丈高,可實際上,多數皇陵都超過了這個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