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有哪些特色的美食呢?

知吃詩的思

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與漢族頻繁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食品。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具體做法是將雞蛋去殼後加適量的水,攪打起泡後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麵糰,然後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成黃白色撈出,再將糖和水放進鍋內燒開,製成糖稀,再將炸好的細麵條用糖稀拌勻,倒進鋪以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的一隻木框內壓平,用刀切成方塊製成。色、香、味、形俱佳。

餑餑是滿語,是由黏米做成的。根據不同的季節制作不同的餑餑,一般春天做豆麵餑餑,夏日做蘇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豆麵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麵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呈金黃,有黏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這種餑餑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味,別具風味。黏糕餑餑是用大黃米和小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麵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製成的。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沾著糖吃,既香又甜。

酸湯子是滿族的一種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麵經過發酵後做成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後,先將水燒開,然後在手上扎一個包米葉,把麵糰放在手心,兩手一合,向外一擠,從小手指縫擠出一條條筷子粗細的扁形麵條。放上各種調料和白菜等食用。

東北冬季寒冷,時間較長,為備足越冬蔬菜,除貯藏白菜蘿蔔外,家家都漬酸菜。漬制方法是:將理好的白菜,用熱水浸燙後置入缸中發酵後食用。酸菜可做湯、填火鍋、做餡等食用。

小豆腐是將大豆磨碎,加入適量乾菜煮熟,然後團成團放室外冷凍,用時拿一團放入鍋內加熱,拌醬而食。製作小豆腐的由來,據傳是滿族先祖居住的地區,食鹽和滷水很昂貴,做小豆腐不用加滷水,久而久之,這種吃法便成為滿人的習慣並延用至今。

圖取自網絡,侵刪

Alina


亞洲食學論壇

家在瀋陽,奶奶是佟姓老滿族,她的孃家整個村大多數都是此姓,多是滿族,小村的名字也以佟為名,叫佟家村。小時候條件艱苦,奶奶的滿族特色美食也都是就地取材,簡單卻凸顯匱乏中的美味。


窩窩頭,玉米麵熱水燙麵,和好醒發二十分鐘後,揉麵成長條圓棍狀,揪下小段,和包子劑子大小相仿,團圓,拇指伸入底部,玉米麵在手中繞著拇指滾圓,最後形成碗狀,放屜上蒸熟,佐以切成丁的自家醃的小鹹菜,配上小玉米碴粥,常常讓我們吃的胃滿肚圓,滿足的打飽嗝。


酸湯子,大玉米碴水泡發酵,微酸後用小石磨磨成水面子,屜布上控去多餘水分,團成小團放在室外的缸裡天然冷凍,吃時化開,開水燙下,和成粘稠的麵糊,拇指套上專門的狀如漏斗的湯套子,一根根細長的麵條狀的酸湯子在開水中上下翻滾,奶奶做,先下鍋的就可以盛出吃,我們拿著碗一個一個等在鍋邊,在水汽中等待美味。


豆麵卷子,和老北京的驢打滾差不多,只是用的大黃米,比較糯,燙麵,在上火蒸一下,擀成麵皮,黃豆炒熟,擀麵杖碾碎,簺子漏出細豆粉,豆粉和白糖混合均勻鋪在麵皮上,捲成卷子,刀切一塊一塊的,那是我們小時候難忘的甜品。


奶奶的滿族美食還有很多,雖然她不能長長久久的陪伴我們,但是傳統的美食文化卻可以代代相傳。


孩子給我講道理

滿族的飲食風俗帶走濃厚的北方特色,在長期的生活積累中形成了色味豐富,獨具特色的滿族飲食文化。

滿族主食:滿洲族以農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狩獵為輔。舊時,滿族食用穀類有大麥、小麥、穀子、高粱等十餘種。


滿族傳統主食煮餑餑、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豆乾飯、豆糕、酸湯子等。流傳至今的“驢打滾、薩其瑪”都是滿滿族傳統點心。火鍋、全羊席、醬肉也是滿族人傳統吃肉方法。酸菜是他們喜歡的素食、或炒、或燉、或涼拌。

滿足菜包子是滿族農家常做的主食之一。

花花餅子:即菜餅子。用小米麵或苞米麵等與各種菜末合在一起烙成的餅子,即花花餅子,成品黃綠相間,非常好吃。



黏豆包、黏火勺:即黃麵餅子,是滿族人三季忙時的主要食品。

滿族人主食最大的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有米糕、切糕、驢打滾、炸羔等粘食。


圖片來源整理於網絡


陝西高山有機富士蘋果

1.菜包子,是滿族春、夏、秋農家主食之一,任何面都可以做皮,什麼菜都可以做餡,加肉或雞蛋更好。

2.花花餅子:菜餅子,用小迷面或玉米麵,和各種菜末混一起烙成餅即可。

3.黏火勺:黃麵餅子,滿族人三季忙時主要食品。

4.黏豆包,同黏火勺做法相同,只包豆包,蒸熟蘸豬油和白糖食用。

5.高粱米麵餃子,包菜餡。

就介紹到這裡,歡迎大家交流探討美食!


錢塘美食

那得去遼寧新賓,那裡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國的首府,也是滿族文明形成文化體系的發源地,在此之前,白山黑水各地風俗文化不盡相同。滿族以遊獵為生,飲食以肉食林產為主,按現在的標準,沒什麼膾炙人口的美食。新賓有個滿族的八大碗,應該是集中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