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会战的方先觉后来如何了?

胡杨霖

中国战法进入西方军史的不多,“方先觉堡垒”却能进入西点军校的教材。



有人如此描述方先觉:
他在城内布防之前,第一个命令是全城百姓疏散。他郑重向百姓承诺:走的时候把门锁好,他保证所有士兵不会进入任何一个人的家,如果有锁损坏,他负责赔偿。

他发动所有官兵,集广思益,创造出以他名字命名的战壕,这个战壕杀死了无数日军。

他把军部指挥所设在距前线300米之地,日军多次冲锋到他面前,他沉稳应战,丝毫不惧。

他是这支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叫方先觉。


曾经有日本杂志评选中国古今百位名将,分为进攻和防守。方先觉与张飞并列“中国古今十大防守悍将”。方先觉带给他们的挫败让现代日本人心有余悸。

日军战史形容方先觉:“敌人之首将方先觉将军为第一骁勇善战之虎将;其第10军之4个旅,皆抱必死之决心,负隅顽抗,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在令人敬仰。”事实也如此,第10军战斗至城破最后一天,绝无一个士兵投敌。“苦难的衡阳战役”结束让日本人如释重负。后世有参战的日本官兵,曾多次组团到台湾祭拜方先觉。让敌人心底折服,是方先觉伟大的成就。

方先觉的老兵回忆当年:“我们第10军打仗很厉害,很勇敢,军长方先觉不怕死,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老兵一脸自豪。


方先觉是从最低级的军官成长为国军的高级将领。衡阳保卫战时,他与另一位抗日名将,74军的张灵甫,是湖南第9战区的两大王牌战将。

两人英雄相惜,方先觉后来把女儿嫁给了张灵甫最小的儿子张道宇。

常德保卫战时,方先觉派出第10军的预10师增援,预10师打败了日军一个师团。日军出现误判,认为预10师是国军主力。其他国军正常战斗力,3—5个师才能匹敌日军一个师团。于是重新集结重兵,预10师最后全军覆灭。方先觉就是预10师前任师长,他带出来的军队有多强。

整个衡阳保卫战,第10军参战官兵17000人,到战斗结束伤亡达到%90,阵亡7600人。日军伤亡6万余人。双方战损比为1比5,以前国军是5,日军是1。衡阳保卫战创造了抗战史的奇迹。

日本杂志评选方先觉为中国十大防守悍将,名至实归。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方先觉以寡敌众,仍大量杀伤敌人,岂不是智?以弱击强,毫无畏惧,岂不是勇?与战士同生共死,岂不是义?令行禁止,无一士兵投降,岂不是严?奉命守城10天,最后弹尽粮绝47天,岂不是信?虽大节有亏,伺机归国,不失为忠。



方先觉,古之名将不过如此矣。

虽然如此,此后的方先觉,再难得重用。1949年到台湾,方先觉曾任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第一军团副司令,1968年退役。在家修身养性,练习书画。1983年3月病逝于台湾,享年78岁。可惜如此名将,不得为国效力尽忠,蹉跎岁月半生。


沧海历史春秋

估计题主想问的是“衡阳保卫战”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因为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第十军的军长还是黄埔一期李玉堂中将,奉命镇守薛岳“天炉战法”的炉底长沙城,而方先觉时任该军预备第10师师长。

如果“炉底”长沙城破,则薛岳的反包围计划将功败垂成,所以第十军2万余人面对两个师团的日军猛攻,压力可想而知。方先觉指挥所部,血战三天三夜,力保阵地不失,三个团伤亡大半。到1942年1月4日凌晨,发觉已被国军主力反包围的日军开始仓惶撤退,遭到重大损失,史称“长沙大捷”。





(薛岳和方先觉剧照)

战后李玉堂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在长沙保卫战表现最为出色的黄埔三期方先觉被直接提升为军长,获四等宝鼎勋章,第十军因防守时不动如山被誉为“泰山军”。

1943年11月,方先觉率第十军驰援被围常德的第七十四军余程万57师,因薛岳越级指挥,造成任务失败且第十军伤亡惨重,接任预10师师长的孙明谨少将战场牺牲,方为此与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发生多次争吵,薛岳拟将方先觉撤职换以亲信,遭第十军全体官兵反对,在李玉堂的陈情下惊动重庆军委会,方先觉虽得以留任,但也种下祸根。



(薛岳剧照)

1944年5月,“长衡会战”打响,日寇第11军横山勇部集结强大兵力一举占领长沙,方先觉奉命死守长沙以南的重镇衡阳,军委会下达的任务时间是坚持10到15天,四周援军必至,结果第十军以1万7千人整整坚守了47日不见援兵,毙伤日军2万余人,直接导致日本东条英机内阁下台,成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城市保卫战奇迹。

为保护7000多伤员免遭屠杀,8月8日方先觉率残部放下武器,当年11月,方先觉等人逃离日军软禁回到重庆,蒋介石亦没有深究,反而任命其为集团军副总司令,但是方将军放下武器这一污点,却伴随终身,成为挥之不去的痛。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青年军207师师长、206师师长和第88军中将军长,结果又划归“徐州绥靖公署”指挥,与绥署主任、老上级薛岳冤家路窄,在上面陈诚的支持下,薛岳终于找借口将方先觉撤职查办,苦命的一塌糊涂。

逃台后因为衡阳失节一事,始终被同僚攻击,再无领兵一方的机会,被安排各种副职或闲职,1968年不得不退出现役,1983年郁郁而终,是一位悲情的抗日将军。


度度狼gg

方先觉正式走入公众视界,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获胜之后,也就是薛岳的“天炉战法”奏效之时。这一次,方先觉的预10师和其所在第10军担负守卫炉膛的重任,血战坚守而不退,终于换得时间合围日军,得以促成大捷。

此次会战之后,第10军军长李玉堂荣升27集团军副总司令,方先觉接任了第10军军长。这次升迁,并没有给方先觉带来好运,而是与薛岳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1.常德会战结怨。

常德会战时,第10军奉命增援友军,但遭遇日军阻击,预10师情势危机。由于薛岳越级指挥,将第10军的190师调走,导致方先觉全盘计划落空,并使全军陷入被动,预10师师长孙明瑾战死,第3师和第190师都遭重大损失。

战后,方先觉找薛岳打官司,多次发生激烈争吵,并因此将官司打到了军委会,而最终蒋介石送了“忠义表天地”的匾,算是作了个小结。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薛与方算是结了怨。

2.解放战争穿“鞋”。

方先觉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线,是衡阳会战坚守47天的事迹。这一次,方先觉是露足了脸,先是坚守被吹,后是投降被骂,再是逃脱被夸,整整一套三部曲,可谓出尽了风头。

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方先觉再次遇到了薛岳长官。薛长官对付方先觉这个刺头的办法就一个,弃而不用。而且,方先觉的整编第88师还被抽走一个旅,配属给了整编第11师,这就是典型的釜底抽薪啊。这还不算,后来因为88师吃了败仗,薛岳又撤了方先觉的职,他们俩的官司又打到了国防部。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纠纷不足以引起公众的关注。

此后的方先觉,就不再有领兵打仗主政一方的权力,要么当参议,要么当副职,要么当教官或是学员,最后一个军内职务,应当是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督察委员会主任委员,名副其实被打入了冷宫。不过,不再领兵的方先觉寿命尚可,到1983年病逝,享年80岁。


军缘鑫播客

“衡阳保卫战”坚守47天的辉煌战例,让方先觉在将官都能担挑斗量的国军里依然那么引入注目。方先觉(1905/11/22~1983/3/3),江苏徐州(现安徽)萧县人,黄埔军校三期步兵科毕业,国军陆军中将。

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时,他担任师长的预10师编入李玉堂任军长的第10军,在长沙以北的金井布防,阻击日军。因3个师的阵地均被日军突破,金井失守,军长李玉堂被撤职,方先觉受记过处分。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预10师编入固守长沙部队的序列之中,坚守4天,伤亡惨重,但为第三次长沙大捷立下汗马功劳,李玉堂升职后,1942年3月,方先觉被任命为第10军军长。

在错综复杂、宗派林立的国军队伍里,作为军长的方先觉处境极其微妙。一句话,他的根不够深,没能进入嫡系中的嫡系。一不是老蒋的老乡;二他是同期黄埔生最先升任将官的,而在黄埔时期的老长官陈继承又很早离开作战序列,助力太少;三他不是原军长李玉堂的嫡系,第10军中第3师师长周庆祥才和李玉堂的关系不一般;四是和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关系不算太好,因为驰援常德友军时,薛岳越级指挥造成第10军的下辖师损失惨重,两人发生多次争吵。

在衡阳保卫战前夕,没当成军长的周庆祥还向蒋介石告方的刁状,蒋介石不得已委派陈素农接替第10军军长,陈素农赶到桂林时,大战已迫在眉睫,他就写了封信给蒋和军委会,以临阵换将不利于军为由,拒绝前往衡阳。反观周庆祥告状的理由之一竟是方先觉结婚10年有7年在抗战,但妻子却生下6女一子,故方先觉乃嗜酒好色之人。这个理由当时现在看起来都奇葩得很。

衡阳保卫战前的布防为第10军孤军坚守47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方先觉先是做出日军会将城南作为主攻方向的正确判断,而后官兵花费20天所构筑的防御工事被写入日军战史,被高度赞扬,称其为伟大。

可再伟大构思精巧的防御工事都禁不起一轮又一轮地狂轰滥炸,再坚强信念支撑的人若没食物吃,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没有可以打击敌人的弹药,也会有支撑不住的一天。

浴血奋战47天后,衡阳城破。忍受着饥饿、疾病还顽强地活着的人内心深处应该是不想杀身成仁的。毕竟他们为坚守衡阳付出了全部心血,冒着枪林弹雨时不惧战死,一直期盼着胜利,盼望着援军的到来,因为希望能向死而生。可不能突围,几千伤兵是走不了的,如果丢弃受伤的士兵自己弃城逃跑,即使活着出去也难免是死路一条,余程万的常德之战就是先例。第3师师长周庆祥率先嚷出了“我不服,打鬼子也要先活着。”权衡之下,选择挂白旗,放下武器。

军长方先觉,参谋长孙鸣玉,3师师长周庆祥,190师师长容有略,预10师师长葛先才被一起软禁在教堂,暂编54师师长饶少伟单独关押‘后来周庆祥和孙鸣玉先跑回重庆,接着饶少伟跑了,两年后率部起义。然后方先觉才被戴笠派人营救出来,花了20多天回到重庆,最后是葛先才和容有略脱离魔爪。

不过先跑回来的并没能唬住蒋介石,他在接见方先觉时忽然问:“听说周庆祥胁迫你同意来的?”方犹豫了一下还没说话,蒋就挥手让他走了。这一犹豫证实了蒋介石心中的猜测。

第10军是蒋介石抗战的一面旗帜,蒋为了国际声望,厚待各位将领,给他们安排了不低于以前的职务,发勋章、发生活费。1946年2月,又命少将高参葛先才回衡阳收敛牺牲将士骸骨安葬,修建了“陆军第10军阵亡将士之墓”。战役结束近两年后,官兵们的忠骸终于得以入土为安。

周庆祥,1947年守备胶济路周村、西村时,被许世友赶下阵地,蒋介石当即命令王耀武将其就地枪决。追随蒋介石去台湾的方先觉、容有略、葛先才再也没有得到重要职务。

1982年,方先觉以79岁的高龄谢世,他的墓碑上按照他生前的遗嘱铭刻着“国民革命军陆军前第10军战士方先觉之墓”,没有年考,没有职衔,第10军战士是他一生的印记。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方先觉是抗日战争时期声名最为炽烈的抗日名将之一,一场衡阳保卫战将他推到了人生的最顶峰,给他带来了莫大的荣耀,使他成为了不容忘却的英雄,使他彻底的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方先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家中虽然说不上太富有,但给他带来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晚清的一名秀才,自幼就教导着方先觉了解了儒学文化,使古老而即将被废弃的传统文化深深植入了方先觉的内心中。

长大后的方先觉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上海的名校上海政法大学,成为了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

民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很多非常知名的人物往往一开始的时候都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所以后来他们做出了改变。

孙中山是弃医从政、鲁迅是弃医从文,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对的,而方先觉在读书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当时来上海的黄埔军校人员,他的想法在这一刻发生了改变,他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内心中竟然隐藏着这么浓烈的救国之心,所以他选择了改行、选择了弃法从军,他离开了上海,来到了广州黄埔军校就读黄埔第三期。

抗日战争中的第十军以及方先觉

黄埔军校毕业后的方先觉发展势头很不错,一步步越走越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了第十军李玉堂手下的一名师长,李玉堂也是很有名的抗日名将,正是在李玉堂的带领下,一支原本没什么名气的第十军在三次长沙会战中走向了辉煌,他用战绩将原本籍籍无名第十军打造成了一支名声鼎沸的强军。

(李玉堂)

在李玉堂成就第十军的时候,第十军的战绩也成就了他,他在不久后就因为战功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开始进入了决策层,而他留下的第十军军长的位置最终被他传给了第十军中能力非常强悍的方先觉。

因为方先觉的资历在第十军中不是最高的,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第十军中很多不服方先觉的军官与方先觉发生了很多摩擦,各种不服方先觉的言论时有出现。

血战47天奇迹般的衡阳保卫战

不过随着时间的磨合,这种摩擦慢慢减弱了,而方先觉也带领着这支强军在衡阳创造了一个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时兵员分布是这样的,方先觉的部队有17000多人守卫,而日本人则有着整整9万多人的精锐部队对衡阳展开了进攻。


我们都知道日本人因为武器以及训练的原因,战斗力往往都很强大,是能以一敌几中国军队的,在9万日本军队带着浩浩荡荡的攻势对衡阳展开进攻时,他们还有着很强的自信,号称只需三天就能将衡阳拔下,然后就可以实行他们打通大陆的计划了。

但是在方先觉以及第十军将士们的防守下,日本人的美梦彻底被打醒了,他们投入了全部军力攻略衡阳,在最后他们打出了血气、打出了疯狂,他们甚至陷入了歇斯里底,他们在衡阳战场上投入了他们轻易不拿出来的毒气弹,但是在方先觉的布置下,衡阳坚固得如同一个铁桶,生生将日本人的攻势抵挡了整整47天。


要知道当时蒋介石对方先觉最大的希望也不过是守十几天而已,但是在这一刻,方先觉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一场大战,双方的伤亡相差非常悬殊,在整个抗战史上都显得非常独特,这一场战争中第十军死亡人数有6000多人,而日本士兵死亡人数竟然高达了12000多人,这一场战斗不仅在中国被载入了史册,在日本同样也载入了史册,这一场战斗是日本人所记载自身战损比最高的一场战斗,由此可见此战的特殊。

关于方先觉投降日本人的无奈

但是在坚守47天后,第十军的战力基本上已经折损的差不多了,人员、弹药以及粮食条件根本不足以使第十军继续支撑下去了,当衡阳准备被攻破,日本人准备攻进城内的时候,方先觉带领着士兵们向日本人投降了,虽然方先觉向日本人投降了,但是我们能将它当成是一个汉奸吗?我觉得是不能的!

因为方先觉如果只是为了他个人着想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向日本人投降的,甚至在衡阳准备被攻破前的时间里,方先觉还拿起了自己手中的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给整个国家一个交代。


但是在危急之刻他手下的副官就救了他的性命,并在苦苦劝说下,使方先觉放弃了自杀的行为,方先觉这才将注意力放在地上躺着的一个个伤兵身上,他们都是在抗击日本人时所受的重伤。

这个时候方先觉的内心情绪翻涌,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就这样死去,他不能放弃这些为国家受伤的士兵们,所以他选择了向日本人投降,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让日本人不杀伤病和帮助他救治伤病兵。

对于方先觉,日本人也是钦佩的,日本人佩服真正的勇士,在他们的眼中,能以少数兵力抵挡他们大军的方先觉就是其中之一。

方先觉的晚年

被救回来的方先觉在当时成为了最大的抗日英雄,他和第十军在衡阳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被人们交口称赞,人们忽略了方先觉投降日本人的事情,方先觉也拿到了最高荣耀的青天白日勋章,在那一段时间里,是方先觉最风光的时候,但是在后来,因为很多事情,方先觉却被冷落了下来。

在蒋介石带着部下退往台湾后,衡阳保卫战的投降被一些人当成了攻击方先觉的手段,原本方先觉在台湾应该是有好几次机会能当上总司令职位的,但总是在关头时刻功亏一篑,方先觉的过往会被某些人当作否决他的利器,而且这一柄利器的作用效果还非常好,总是能没有丝毫余地地将方先觉拒之门外,因此方先觉到死也没能担任上他梦寐以求的总司令之职

所以说这就是方先觉的晚年,在我看来方将军晚年的遭遇纯属无妄之灾,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么一位在最后关头宁愿举枪自杀也不愿向日本人投降的抗日名将,他选择投降的那一刻究竟承受了多大的煎熬?荣耀在当时就相当于方先觉自己的生命,但在后来,他发现了比自己的荣耀还要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地上躺着的抗日烈士们,与他们的性命相比,自己的荣耀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往往总是这么的无奈,我觉得方将军最后的选择不仅没有为他的荣耀降分,反而将他自己推上了史无前例的英雄身份上,我们应该向英雄致上崇高的敬意。


孤客生

长沙会战当中,以衡阳会战,最为惨烈。衡阳保卫战坚持了47天,这是在中国抗战史上非常知名的一次战役,衡阳保卫战最终以惨烈的,结局而收场,但是衡阳保卫战正是由于衡阳守军,坚持不懈的努力,原本将日军计划拖住七天,却整整拖住了47天,而这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是非常,战果彪炳的一次胜利。


抗战中由于日本,激烈者想要贯穿,运输线,所以,就发动了长沙会战,在长沙会战当中,长沙岳阳等城市先后失守,这时候衡阳就处在了非常关键的,桥头堡,地位,这时,国民党要求,衡阳守军方先觉部要守住衡阳,七天已被,后面的军事布置。而衡阳守军得到这一命令之后,就开始了长达47天的持续战斗。


黄埔军校出身的方先觉带领了衡阳守军,以坚壁清野的战略,不断的与日军进行消耗,无论是日军的炮击,毒气战等都被方先觉,部队打退,而且衡阳会战生生消灭了日军几万人,所以这一次的战役虽然最终以方先觉部,投降耳,靠中,但是最终由于投降日军的伪衡阳县县长,的帮忙,最终方先觉还是和几个手下逃出了横梁,最终,与国民党的,进部队,一起返回了重庆,而方先觉也就成了,当时的抗日英雄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而当时在全国来说,方先觉都属于是英雄一般的人物。


无论如何,衡阳保卫战是中国人大出的,一场,非常值得,纪念的,战役,从这一场战役之后,中国抗战的士气被彻底的打开,直到日军被彻底的投降后。那一段的战争中国军队一直取得了主动。


愿做春风暖人心172

方先觉:(1903—1983),字子珊,安徽萧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国民党陆军中将。

1944年长(沙)衡(阳)时,身为第10军军长的方先觉奉蒋介石的命令坚守衡阳城两个星期,最终方先觉坚守衡阳城长达47天,最终向日军第11军横山勇投降,这是蒋介石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向日军投降的。方先觉投降日军后,设法从日军那里成功逃回了重庆。回到重庆后蒋介石没有责怪方先觉,让其担任了第36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

抗战胜利后,方先觉和他的老上级李玉堂成为了一对难兄难弟。1946年方先觉被任命为整编整编第88师师长。该师所属的徐州绥靖公署正好是薛岳,抗战时二人就有矛盾。内战爆发后,薛岳唯独将整编第88师留下徐州担负城防任务,同时又抽调了该师下辖的第21旅,削弱了方先觉的实力。同年1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围攻第21旅,薛岳命令方先觉为东路纵队和刘汝明为西路纵队救援第21旅。此战东西两路纵队遭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重创,战后追查责任时,薛岳和方先觉互相指责。最后由于薛岳和陈诚是同学,资历较浅的方先觉被革职查办。

1948年方先觉担任陆军总司令部第1训练处中将副处长,负责新兵的训练。1949年调任第6兵团副司令,1953年调任澎湖防卫中将副司令,1959年调任第1军团中将副司令。由于受衡阳投降的影响,方先觉去台湾后,始终担任的是副职。1968年最终以中将军衔转入预备役,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的头衔,1983年在台湾病逝。


历史军魂

方先觉将军率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坚守衡阳47天,惊天地 泣鬼神,在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伤兵的性命,与日本侵略军达成协议,放下武器,然后,设法逃出生天,并回到重庆,按西方的标准,方将军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可在东方,按照蒋介石“不成功,即成仁”的标准,方将军不但是败军之将,而且是降将,好在方将军战绩辉煌,创造了国民党军有史以来的最佳,蒋介石也就没有处分方将军,可方将军的名声和仕途是受到了严重影响,他最终在台湾以陆军中将退役,陆军中将就是他坚守衡阳时的军衔,一直到死,没有得到晋升。


洞庭一苇1188

比张自忠幸运,没有成仁。

衡阳保卫战打到最后,为了保手下将士性命,被逼放下武器,成为一大污。后逃到重庆后,虽没被蒋中正责罚,但也没再被委以重任。

到台湾后,还是一样,最后郁郁而终。其实也不见得是实情,应该属于领着津贴卸甲归田的老将,只不过得了个善终而己,没那么多大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