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腸道腺瘤息肉史,後期患腸癌的風險增加多少?

狼族

從題目上來看,我們可以把腸道腺瘤息肉史分為兩種來解說,一種是單純的腸道腺瘤息肉,一種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談談其患癌的風險是怎樣?

1)個別性的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雖說被人稱之為是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但瞭解的人都清楚:腺瘤性息肉並不是所會癌變,癌變也是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方可轉化(癌變與腺瘤的數目、大小、病理類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相關)。

普通的腺瘤性息肉經內窺鏡摘除後,可通過結腸鏡定期規律複診,一般其癌變幾率是不存在的;儘管是腺瘤癌變,可根據癌變的浸潤深度和腺瘤的部位行結腸鏡摘除術或必要時行手術切除術,術後密切觀察腸道變化,也可以避免患癌的風險。但前提必須是:規律地複查結腸鏡,發現息肉時必須及時處理。

2)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P)是一種結直腸內生長成百上千枚息肉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疾病,其主要是由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變所致。若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放任不管,其癌變的幾率可以說是100%

,佔據所有的結直腸癌患者的1%。

縱觀上述,定期的結腸鏡檢查是降低患有腺瘤息肉史得癌的風險。


練磊醫生

有過腸道腺瘤息肉史,得看什麼情況。如果有過並且已經切除了,術後病理證實就是良性的腺瘤的話,那麼就是阻斷了腺瘤癌變的過程。後期患腸癌的風險與這次的腺瘤沒有關係。應該與以後結腸還會不會新長出腺瘤息肉有關係。這就需要以後定期的複查結腸鏡,看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長,如果有的話,繼續切除,一樣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腺癌的發生。如果不復查,萬一新生息肉,時間久了,還是有可能發生癌變。

如果有過腺瘤息肉,沒有切除,那麼以後患癌的風險明顯增加,至於增加多少,目前沒有明確的量化數值。還有癌變的風險也與腺瘤的類型有關係。 曾經回答過類似問題,腺瘤的類型不同,癌變風險不一樣:

腺瘤:是來自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按照癌變的風險由小到大依次是:管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絨毛狀腺瘤。 

(1)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釐米以下。80%有蒂。組織學表現為多數管狀腺腺體,未成熟細胞分佈於腺體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間葉樣變,有時亦有少量乳頭增生。其癌變率在1%~5%左右。   

(2)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釐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紅色,粗糙或呈絨毛狀突起或小結節狀,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如觸及硬結或固定,則表示有癌變可能。分佈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組織學表現為上皮呈乳頭樣生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間質,亦伴隨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頭樣生長,上皮細胞多間變明顯。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總而言之,一旦結腸鏡發現息肉,不管什麼類型的息肉,都建議取活檢,然後內鏡下切除(前提是適合內鏡下切除)。有些息肉比如炎性息肉癌變風險極低,但仍建議切除。切除後一年,複查腸鏡,看看有無新生的息肉,如果有再次切除,然後一年後再複查結腸鏡,如果沒有新發息肉,可以延長至3-5年複查一次就足夠了。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如果腺瘤息肉比較大,而且表面不光滑有分葉,如下圖所示!這種息肉就要小心點,如果沒有切除掉將來基本就是發展成結腸癌了,就算切除了開始兩年最好也要嚴格複查腸鏡!只要複查腸鏡沒問題了才能放心!



當然如果50歲後每年有複查腸鏡體檢,基本就是不會得癌症的,有發現早期的息肉也可以早期就切除了,沒有發展成癌症的土壤!


消化內科葉醫生

結腸腺瘤性息肉有潛在惡變風險,經過內鏡下切除後一般預後較好,但是息肉出現與環境飲食遺傳有一定關係,有再發息肉可能。相比健康人群,存在一定患病風險,所以對於結腸息肉病史患者,應該視息肉情況,定期複查腸鏡


消化腫瘤科醫生黃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